中国“绿卡”是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证的通俗说法。在很多常住中国的外国人眼中,中国“绿卡”是个抢手的“香饽饽”。
/
来源|经济日报(ID:jjrbwx)
先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留学回国人员超265万;
“千人计划”引进海外人才6000多人;
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347家;
出国与回国人数比降至1.26∶1
……
是的,你没看错!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归潮”来了!
不仅如此呐!
在歪果仁眼中,中国“绿卡”也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有了它,外国人就可以在中国
接受义务教育,参加社保,享受同等待遇……
此生无悔归华夏!
海归为啥越来越多?
中国“绿卡”怎么就成了香饽饽?
今天,我们一起聚焦!
中国“绿卡”是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证的通俗说法。在很多常住中国的外国人眼中,中国“绿卡”是个抢手的“香饽饽”。
持绿卡人员的子女可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享受本地居民待遇,还可以参加社保。
此外,在住房公积金、缴纳所得税、办理金融业务、国内商旅消费、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等方面都享有与中国公民同等待遇。
近年来,中国“绿卡”含金量不断提高,开放的环境吸引和聚集了更多外籍人才。
顶层设计完善引才体制
来自英国伦敦的鲍勃已在中国工作生活10年,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当顾问,没有绿卡让他很受限制,最别扭的一件事就是每年工作签证到期前,他必须留在北京重新办理一堆繁琐的手续。“如果有机会,我非常想得到‘绿卡’。我委托中国朋友帮我查过好几次申请条款,还去公安部门咨询过,可惜他们说我目前还不符合条件。”鲍勃说。
过去,中国“绿卡”门槛高,申请条件很严格。比如技术类人才,要求执行国家重点项目,在高新技术等企业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职务以上或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以上;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人员等。目前,很多国家都将“绿卡”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在中国,要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这对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3年,伊朗商人哈米来到浙江省义乌市,做伊朗丝巾进口生意。据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介绍,现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图为哈米(左)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向经营户了解丝巾流行新款式。 (新华社发)
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安部提交的《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开启了全面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探索实施了更加灵活便利的人才永久居留制度,主要包括建立人才申请市场化渠道、外籍华人优惠政策、身份转换制度、积分评估制等。
此外,公安部会同20个部委对永久居留证件应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并牵头开展证件便利化改版,强化永久居留证件的身份证明功能。新版证件将在今年年内很快启用,使用起来将会更加方便。
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全面革新,从理顺机制体制、健全政策法规、优化申请材料、落实资格待遇等方面系统地作了顶层设计,实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形成更为科学合理、开放务实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工作格局。据统计,2016年,公安部共批准1576名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
开放的环境吸引更多外籍人才
尽管中国发放“绿卡”数量成倍增长,但依然无法填补人才“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差距。专家认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到中国寻找就业与创业机会的人才越来越多,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数量也快速增长。中国政府的“千人计划”实施后,带动了“海归”回国创新创业的高潮,也加剧了“绿卡”的需求量。
对此,公安机关不断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政策。目前,已在全国87个口岸设立签证点,在15个城市实施部分国家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16年,外国公民入出境5653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8.89%。
为积极服务重点区域发展,公安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涉及面广、影响力较大的出入境政策措施,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出入境政策的相继推出,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出入境环境,在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员、畅通国内人才流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受到了在华创新创业外籍人才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科创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我国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显示出强大的“磁铁”效应,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潮正在奔涌。
下面四位“海归”的心路历程,为你讲述他们的多彩人生↓↓↓
“千人计划”引进海外人才6000多人
“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国土壤里成长起来”
自2008年“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此前30年引进总量的20余倍。截至2016年,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4万人。
这几年,国家出台了各种形式的高端留学人才吸引计划,他们先进的技术、经验,强大的科研攻关和组织领导能力,为我国前沿研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里,个人梦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连。
鲍捷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先后在美国布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求学、工作了七八年。
选择回国搞科研,鲍捷没有经历太多纠结。他觉得,中国能够给科学家提供更大的舞台。“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国土壤里成长起来,这对于我的价值远远比在美国要大。”
2013年回国后,鲍捷在清华大学建立了量子点光谱集成实验室。他喜欢国内的科研氛围,“我们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包括技术的转化、产业化投入等力度都很大。”
鲍捷对光谱仪的产业化很有信心,因为他深刻感受到中国的活力。“回国永远都不晚。在中国,机会永远都有,要我们自己去挖掘。”
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347家
“中国的创业环境,让我看到很多可能性”
目前,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达347家,入园企业超过2.7万家,7.9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
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的先锋作用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领域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让罗天痴迷的,是国内的创业环境和氛围。2012年,罗天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很多同学加入了回国创业的大潮,她也选择回国寻找机会。
“现在国内的创业公司已经改变了大家的生活,随处可见移动支付、排队机器、自动售卖机……这是很有活力的环境。大家都在谈消费升级,你能看到很多可能性。”罗天说。
去年,她创立了“TaDah突然间”,一个从陶瓷器物起步的家居生活方式品牌。罗天说,和现在大多数迎着风口的创业者们不太一样,自己做的可能是一个很慢的事业,希望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让人们从日常的瞬间中获得小小的惊喜和幸福。
出国与回国人数比降至1.26∶1
“中国的‘快’,有挑战性,更带来成就感”
人才加速回流形成态势,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6∶1。
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机会和国际化的薪酬待遇成为吸引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因素。我国已经占据全球产业链中端并正在向高端迈进,为留学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出国留学和归国发展人数之间的逆差将进一步缩小。
一年前,李博开始考虑大女儿的教育问题。他和定居在加拿大的朋友们交流,得出结论:还是让女儿接受国内扎实的公立基础教育。
李博和妻子赵莎莎曾经在加拿大留学多年。放弃移民身份回国工作,对于这个决定,夫妻俩一点都不后悔。
“在加拿大那几年,最怕的就是和家人视频之后,合上电脑的一刻,那种最难熬的孤独。”2012年,李博毕业回国工作。家庭团聚本来是他回归的最大动力,但在回来以后,他却惊讶于中国的发展速度:技术进步快、新的商业模式推广和应用快、基础设施建设快……在这样“快”的生活节奏下做投资行业,让他觉得既有挑战性也有成就感。
计划报考公务员的“海归”达32%
“接触中国的最基层,是一种沉淀”
相关调查显示,有32%的受访“海归”计划报考公务员。大量的留学回国人员,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家对留学人员也越来越重视,不少地区出台新政放宽了海外留学人员报考公务员的限制。“海归”报国,出现了新的趋势和特点。
去农户家里了解收入情况、帮村民代笔材料、交水电费……是“海归”村官刘琦的工作常态。
2015年,从瑞典本科毕业后,刘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北京大兴区采育镇施家务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从小就生长在农村,能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拿来建设家乡,特有成就感。”刘琦觉得很值。
作为一名“海归”村官,刘琦感到幸运,“前4年在国外上学,也走过国外很多城市,接触了很多国际化的东西。现在接触中国社会的最基层,是一种沉淀。”
现在的农村和她出国前已经很不一样。每天早上,都有清洁工把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去农户家里做农业普查的时候,可以蹭到大爷大妈们家里的WiFi。”
此生无悔归华夏!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姜天骄)、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