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我的男友是NPD,但我离不开他 ·  昨天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2025春季班 ... ·  昨天  
京师心理大学堂  ·  用更广阔的时间观拥抱更幸福的人生 ·  3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爱能治愈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王义桅:理解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四个维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公众号  ·  · 2024-09-14 16:59

正文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号你别错过

欢迎关注“道中华”




王义桅:理解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四个维度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24年第2期


作者简介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当代政党平台研究员。

【内容摘要】 进入新时代, 中国公共外交迎来历史性主体转化, 从道理法术诸方面展示了全新气象。新时代中国的公共外交之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理: 全人类共同价值;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法: “一带一路” + “三大倡议”;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术: 构建自主外交叙事, 从 “求同” (中国梦)、 “别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到 “合同异以达到更高的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断升级。

【关 键 词】 新时代 中国公共外交 四个维度

正  文

传统中国文化认为, 有四种力量境界: 诸道同源之理, 万法归一之道, 纲举目张之法, 提纲挈领之术。进入新时代,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创造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 “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 倡导正确义利观、 新型全球治理观: 安全观、发展观、合作观、生态观等重要理念, 知行合一地推行 “中国梦” 与 “各国梦” 的融通之道, 中国公共外交迎来历史性的主体转化, 从道理法术诸方面展示了全新气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 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豪迈气概, 新时代公共外交内外一体、两个结合,实现历史性的三个飞跃。

一、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什么, 以及世界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基础上, 探索世俗伦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解决无神论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伟大复兴,如何不被认为是复古天下主义、复兴共产主义的问题。故而, 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真正的世界历史+自由人联合体) 与和合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 故而多次写进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文明古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中国追求, 回答了我 (们) 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 成为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反映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 汇聚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2023 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 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 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 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 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 以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 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 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初被翻译成 “共同的命运” ( common destiny),有 “一神论” 的宿命和 “多神论” 的轮回观, 后来被翻译为 “共享未来”(shared future), 这种表达较好。只有中国倡导人间主义, 笃信制天命而用之, 才能提出如此理念, 但仍很难被 “一神论” 或 “多神论” 的社会理解———他们认为只有 “信我同样神” 的才是 “命运共同体”, 后来我们从联合国文献中找到 “共享未来” 的理念, 绕开宗教问题, 但意思未表达完全。可以说, 没有任何一个传统的翻译词汇能够更好并准确表达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深厚底蕴。自2023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倡议与行动》 白皮书后, “命运共同体” 被翻译成为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超越过去那种 “人类中心主义”的译法———去掉 “humankind”, 把联合国 “以国家为中心” 的单元上升到整个人类, 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公共外交日益走向成熟。

二、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理: 全人类共同价值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处于从工业文明向数字化文明转型之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进入社会制度、治理模式的同质性竞争层面, 并从全球化核心技术之争向标准之争、规则之争等软实力竞争延展。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话语权竞争是中西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 越来越表现为叙事之争。世纪疫情凸显中西人民关于生命、生活等基本问题看法分歧, 加剧中西方误解, 更加凸显公共外交工作的重要性。

新时代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可从国内政治、国际政治和时代变迁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民选、民意、民粹成常态, 世界各国普遍无强势政府, 政客如流星, 民意如行星, 民心才是恒星。二是政治极化现象严重, 对华看法理性与感性分离。比如, 美国人信神, 精英阶层尤其是所谓 “深暗政府”(deep state) 无法接受美国被中国赶超, 普通美国人则善良又无知, 很容易被带偏。公共外交既要做战略沟通, 更重在做民心相通工作。三是世界格局不确定, 公共外交不仅要表达自己, 也要表达世界, 具有人类情怀和天下担当, 能够引发共鸣、共振、共情。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 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汇聚各种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并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超越所谓 “普世价值” 的狭隘历史局限, 告别 “中国特色—普世价值” 二元叙事, 走出大国崛起带来价值观对抗的人类文明旧形态,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讲清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理。

三、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法: “一带一路”+“三大倡议”

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 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现代化, 立己达人,中国发出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 为世界提供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 最初被直译为 “One Belt One Road”, 定位从“战略” 到“倡议”, 最终被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见证了中国公共外交智慧: 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 源自历史, 属于未来。

如果说共建 “一带一路” 着眼于解放全球南方国家的生产力, 旨在改良全球生产关系和政治生态, 中国还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 聚焦加快落实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SDG), 发出 “聚焦发展、重振合作”的时代强音, 为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全球发展事业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 弘扬 《联合国宪章》 精神, 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 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

2023年10月, 在 “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发布的《 共建“一带一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 共建 “一带一路”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现路径, 推动其美好愿景不断落实落地, 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产品。共建 “一带一路” 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 推动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繁荣, 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共建 “一带一路” 塑造人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 开创国际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术:
构建自主外交叙事

2021年5月3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30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 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这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标志性事件, 标志着公共外交进入内外叙事一体、知行合一、中共全过程领导的新定位, 体现了 “三声境界”: 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

概括起来,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出现历史性六大变化:

第一, 从过去的比较被动应对、解释到积极主动建构、塑造, 主动阐释 “我是谁”, 建构 “我们是谁”, 全面、及时、权威地阐释新时代大政方针政策, 提出事关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一系列倡议和主张, 如 “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 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塑造国际舆论环境。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就表现了 “天下一家”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