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基因编辑里程碑!创新疗法成功实现新生儿OTC缺乏症的体内基因修复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OTC)缺乏症
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遗传疾病,由于体内无法有效分解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导致氨在血液中积累,高氨水平会对大脑造成毒性损伤。新生儿患者常在出生后出现嗜睡、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癫痫、昏迷甚至死亡。
2025年1月9日,iECURE公司报告了基因编辑疗法ECUR-506治疗新生儿OTC缺乏症的初步成果。首例婴儿患者耐受性良好,治疗12周后临床完全缓解,停用氨清除药物,蛋白质摄入恢复正常,氨水平降低并稳定。据悉,
这是首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完整基因插入肝细胞DNA的婴儿患者,标志着体内基因编辑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
ECUR-506是一种创新的基因治疗药物,
采用两种携带不同功能载荷的AAV载体协同工作
。其中一种载体携带能够在特定位置切割基因组的ARCUS核酸酶,另一种载体则携带正常的OTC基因。当ARCUS核酸酶切割出缺口后,携带OTC基因的AAV载体就会被插入到缺口处,从而实现对OTC基因的永久修复。
潜在首款!辉瑞重磅免疫疗法关键3期试验达到主要终点
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
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尽管膀胱内注射卡介苗(BCG)联合后续维持治疗已成为该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约40-50%的患者仍会复发,需进行高风险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这一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2025年1月10日,辉瑞宣布其PD-1靶向单抗Sasanlimab在关键3期试验中达到了主要终点。试验结果显示,Sasanlimab与BCG联合使用,作为诱导治疗(有或无维持治疗),显著改善了初治NMIBC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
Sasanlimab有望将成为首个显著延长该患者群体EFS的PD-1抑制剂
。
Sasanlimab是一种新型的
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
,通过靶向并抑制PD-1蛋白,从而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PD-1蛋白是肿瘤细胞用来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一种伪装,Sasanlimab的作用就是剥去这层伪装,让免疫细胞能够发现并消灭肿瘤细胞。
继日本获批后,重磅ADC药物再度获得FDA优先审评资格!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肺癌类型,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00万。其中,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基因的突变是NSCLC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之一。研究显示,EGFR突变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欧美人群,尤其是在非鳞状组织类型的肺癌中。
2025年1月13日,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宣布,针对ADC药物
Aatopotamab Deruxtecan
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已被FDA接受,并获得优先审评资格,旨在治疗经治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成年患者。FDA预计将在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审评。
Datopotamab deruxtecan是一款TROP2靶向ADC药物,TROP2是一种在大多数NSCLC肿瘤中高度表达的蛋白,目前尚无获批用于肺癌治疗的TROP2靶向ADC药物。此前,
Datopotamab Deruxtecan(商品名:Datroway)已在日本获批,用于治疗接受过化疗的HR+/HER2-不可切除或复发性乳腺癌成人患者
。
图片来源:Daiichi Sankyo, AstraZeneca
张锋团队新年首篇论文!开发最小化免疫原性的CRISPR核酸酶,提升基因编辑安全性
CRISPR-Cas系统作为一项革命性的基因编辑工具,以其高效、精准的基因组编辑能力,为多种遗传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由于CRISPR-Cas系统源自细菌,
其在人体内的免疫原性问题不容忽视
。外源性核酸的引入可能触发免疫反应,从而增加脱靶效应和安全性风险。
2025年1月2日,张锋教授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Rational engineering of minimally immunogenic nucleases for gene therapy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 SaCas9 和 AsCas12a 上的免疫原性表位,并通过理性设计,创造了具有最小化免疫原性的突变体。
新的突变体在保持原有切割DNA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在体外和体内诱发免疫反应的能力
。研究为降低治疗性蛋白质的免疫原性提供了一个范例,为开发更安全的 CRISPR 基因编辑疗法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
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5522-1
Nature Medicine
:患上必死绝症后,夫妻俩读博自救,与刘如谦教授合作开发碱基编辑疗法,有望延长50%寿命
朊病毒病是一种由内源性朊病毒蛋白(PrP)错误折叠引起的罕见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都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010年,Sonia Vallabh目睹母亲因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去世后,惊恐地发现自己也携带了
PRNP
D178N
致病基因突变
。为了自救,毫无生物医学背景的Vallabh与丈夫Minikel决定自行研究朊病毒病,尝试改变命运。
2025年1月14日,Sonia Vallabh、Eric Minikel与刘如谦教授在
Nature Medicine
上合作发表了题为:In vivo base editing extends lifespan of a humanized mouse model of prion disease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采用 AAV 病毒递送碱基编辑器,精准编辑 PRNP 基因中的突变位点R37X,
成功减少朊病毒病人源化小鼠模型大脑中朊病毒蛋白水平达 63%,延长其寿命 50%以上
。这项研究首次证明降低朊病毒蛋白可有效延缓人类朊病毒病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图片来源:
Nature Medicine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466-w
Nature
:改写教科书!揭开致病基因不致病的谜团
众所周知,许多遗传疾病是由父母遗传的致病基因突变引起的。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并非所有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都会发病。这种现象引发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中,只有部分人发病
?
2025年1月1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Monoallelic expression can govern penetrance of 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发现,
基因表达的随机性或决定遗传病的严重程度
。即使携带相同的致病基因,不同个体的疾病易感性也存在差异,这是因为细胞在表达基因时仅有一个拷贝处于活跃状态。这种随机性可能导致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症状不同,甚至完全健康。研究提示我们,
除了传统的基因型检测,还应考虑患者的“转录型”,即基因的表达情况,以更准确地评估疾病风险
。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346-4
Nature
:哥伦比亚大学开发新型AI,可精准预测人类细胞的基因活动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积累了大量细胞数据,这些数据如同一座金矿,蕴含着揭示生命奥秘的无限潜力。人工智能的崛起为挖掘这些数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尽管AI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
但预测细胞内基因和蛋白质的动态活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2025年1月8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rue
上发表了题为:A foundation model of transcription across human cell types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AI方法,可精准预测人类细胞的基因活动,包括表达和调控机制
。基于数百万健康细胞的数据训练,该AI能准确预测新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模式,并揭示儿童白血病等疾病的突变机制,还能探索基因组“暗物质”区域功能。研究为解析疾病机制和开发癌症疗法提供了新工具和方向。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391-z
Science
:揭秘肝癌免疫抑制新机制,胆汁酸合成酶有望成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