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3600+|阅读预计需要10min
文|张春香(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许多来访者都有过数段咨询经历,可能找到一个匹配的能帮助到自己的咨询师真的很不容易,有时需要尝试几次后才能找到感觉,有时也会因各种原因离开咨询。
信任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容易的,
每个踏入咨询
室的来访都是怀揣着巨大的勇气,以及小心翼翼的期望,但也可能在此过程中受伤。
作为入驻平台不久的新手咨询师,我尚没有丰厚的个案经验可以总结提炼,不过希望能分享一些我所经历的情况,用我掉过的坑来给后来的人一些启发,当来访者谈起与前咨询师的是是非非,我是如何思考与回应。
(以下咨询对话均属文学创作,来访素材也经过透彻的改编,特此申明)
伦理问题
这是个有点抑郁的年轻男孩,大学快毕业了。初次访谈我们就聊到前一段咨询的结束原因。
来访想了想说,上一段咨询持续了近5年,咨询师对他非常好,半年前家里出事了,父母都没有给生活费,最后咨询师借了一笔钱。我吃了一惊,第一反应是这位同行违背伦理,和来访有双重关系了,但也不禁思考,那位咨询师听起来也是有经验的,怎会做出这样举动呢?
我克制住疑问,询问来访是多少钱。我想这笔金额也挺重要的,几百块钱与几千块钱差别还是挺大的,希望评估这次借款对来访的影响。来访说这笔钱并不小。犹豫了下,来访还是说出具体金额五千块钱,而且自己没工作所以也没还上,更难受的是,
想到这笔钱,自己就无法在咨询中表达任何负面感受,深深的亏欠
感,又无法逃脱。
当时我的内心有非常矛盾的二种感受,一方面感慨这位同行真的是太好了,一方面又吃惊这是明显的见诸行动,还违背咨询伦理,我要怎么回应来访呢,我要告诉来访这是不伦理的行为么?
经过督导以及事后的反思,我注意到当我听到这件事时,我的伦理敏感性第一时间警觉起来,我成了一个评判者,我试图判断这件事对不对,而远离了一个中立的倾听者的位置。
徐钧老师在自体课上提过,
当来访谈起他们的前任咨询师,咨询师可以像听他们吐槽前男友前女友一样,重要的是关注来
访的内在体验,
TA是如
何体验这件事的,
TA
的内在是如何思考这件事的,看到来访的内在心理过程,这才是我们工作的地方。
此外,结合我当时的二极化反应,一方面是觉得这位咨询师非常好,一方面是觉得他可能不合格,我想到了分裂的心理机制,也许来访也无法整合好与坏,而唤起我类似的感受。
克莱因说婴儿在满足的状态下会把好的感觉投射到妈妈身上,这些好的体验是婴儿形成自我的基石,然而挫折的状态下也会将无法消化的被害焦虑投射出去,形成坏乳房。
此时婴儿还需要通过理想化的方式,夸大好乳房的好,用来应对迫害性坏乳房的恐惧,强烈的迫害性焦虑制造出过分的理想化客体,形成好客体与坏客体的分裂。分裂有时呈现在一个客体身上,这个客体既特别坏又特别好,
有时也会分散
在不同客体上,某个客体几乎完美,其他客体则被投射为垃圾。
后来与来访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了解到来访是如何借到这笔钱,
我猜想那位咨询师一定也是左右为难之极才做出这个选择,但这个看似关爱的选择又恰恰伤害了
咨询。
这时我想起督导老师的话,这个来访是非常有力量的,他成功的使前咨询师像他的父母一样没有功能,那么他一定也会在你这里重复这个模式,提醒我格外留意设置的晃动。
被抛弃了
这位新来访剪着干练的短发,笑起来又很明媚,很是招人喜爱。我看到来访的预约申请单有写有过咨询经历,还没等我询问,来访已经主动提起这段经历,她说前任咨询师还是新媒体大咖呢,当时他的收费是多少……
图/《天使爱美丽
》
来访描述了很多这位咨询师的好,我听的也很入迷,不过又不由的疑惑起来,这么好的咨询师,那来访干嘛要离开呢?
这里似乎有些东西。
我说听到你说这位老师这么多让你感觉好的地方,那你怎么想要离开呢?
来访沉默了会儿,说不是自己想离开的,是咨询师抛弃了自己。
这句话让我很意外,一般咨询师都不会主动结束咨询的。
我很好奇发生了什么,于是顺着来访的话询问,
当时发生了什么让你感觉到被咨询师抛弃了?
来访说其实这件事说来也很简单,咨询师说好了春节休假4周,结果拖延到6周才恢复工作,自己一个人苦苦支撑了那么久,节后重逢没忍住,就吐槽了咨询师一节,结果老师说你觉得我不好,那你可以找别人呀。
来访气呼呼说这世上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咨询师,正好换一个女性咨询师体验下。
那时我很想问来访和之前的咨询师确认过么?
明明是来访主动离开的呀,为什么在她的体验里是被抛弃呢?她究竟是因为什么离开的呢?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才理解到来访的心理过程。
这是一位矛盾型依恋的风格的来访,咨询师的休假时间太长,引起来访严重的分离焦虑,来访无法言语化这部分体验,只能通过在咨询中活现出来,这是一种更原始的非语言沟通方式。
咨询师的回应让来访感觉自己没有被同频理解,反而是被推的更远,自体碎片难以凝聚,个体自体感非常松散、脆弱。
在客体关系的理论中,死本能的内在运作所产生的危险唤起了焦虑,而婴儿在面对内部与外部危险时是非常无助的,婴儿将无法承受的恐惧投射出去借以获得安全,从而使外部的客体变得危险,具有迫害性。
来访在面对过长时间的分离,咨询师所带来的内在的好客体
部分已经无法保持,
死本能唤起来访的迫害性焦虑,来访又将这种迫害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咨询师在那一刻从好乳房变成被贬低的坏乳房,咨询师似乎认同了来访的话,而没有足够的涵容并诠释出来。
来访反而被唤起罪疚感,担心自己真的伤害到了咨询师,既担心好客体报复回来,又想要修复受伤的好客体,这让来访在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之间摆荡。
来访的愤怒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这是来访和前咨询师都感同身受的部分,
来访的这段经历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非常注意分离相关的议题,理解来访的分离创伤,保持对自己的觉察,不被来访的投射完全覆盖而失去思考的心智空间。
都是没用的前任
这是一位有着长长咨询史的来访,我是来访的第7任咨询师,当时我就有些泄气,
来访这里似乎有个模式,总会在四节访谈后离开咨询。
我幻想我能诠释来访的行为模式,从而打破这个魔咒,但是督导老师提醒我,她前六任咨询师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来访是个年轻的女人,结婚多年为没有孩子而苦恼,自述夫妻关系美满和谐,日常也喜爱心理学,尤其喜欢张德芬,经常去田间做一些正念冥想,吸收宇宙能量,平常自我觉察的很好,只是最近看到女邻居怀二宝,心态崩溃了,没忍住和老公大吵一架,又把家里东西都砸了不少,冷静过后感觉不对,所以来约了我。
来访的诉说处处让我有种不对劲的感觉,似乎哪里都很好,又非常的糟糕。
我保留着这些感受,在初始访谈中询问她之前的咨询体验。
来访说找过非常多的咨询师,但总是一开始很好,几次就觉得没用,还不如靠自己。
我询问她上一段咨询结束的原因。
来访说只是觉得咨询师没用,自己也好了,咨询师希望她再多来几次谈谈,但自己感觉对方就是为了赚她钱才哄她去,她不想揭穿对方,但也不会去。
来访似乎在不断地重复,理想化咨询师,稍稍靠近后又非常失望,无法言语化,每次都是离开咨询师。这里似乎有着某种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固执地、不断地重复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获得,或反复重温某些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英国精神分析家琼斯把强迫性重复定义为一种盲目的冲动,重复早期的经验与情境,无关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快乐或痛苦。
不管这种行为危害多大,或多么具有毁灭性,个体总是被迫一再重复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无能为力,控制不了这种强迫性。
弗洛伊德在1920年发表的论文《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
强迫性重复”
这个概念。
他对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中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
不断重复,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的事之后,会不自觉的反复制造同样的情境,去体验同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