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12个鲜为人知的野史秘闻,你知道几个? ·  14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商比封神演的要恐怖101倍!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魏晋时期的重阳节:跟敬老还真没什么关系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0-09 15:42

正文

本文系 濠梁开讲 独家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文/谢玩玩
责编/修斯

剥离了敬老意义

本质上是个秋游的好日子


重阳节一说是老人节。

在我们家乡,若是得空,是要回去陪老人的。 我小时候以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重阳夕阳,都有个阳,代指老人。 后来才晓得老人节的说法,是国家规定的。 古时的重阳节,与老人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古时之所以过重阳,是因为周易以九为极阳之数。 三国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取重九长久的吉利意思。

在这一天,朝廷要举办重九登高宴会。

东晋权臣桓温曾在龙山宴请群僚。 突然一阵风来,把他的属下,孟嘉的帽子吹落了。 孟嘉自己没发现,桓温故意让人不告诉他。 过了好一阵子,孟嘉起身如厕,桓温才让人把帽子捡起来。 但他大约觉得还不够乐子,又叫孙盛写了一篇嘲笑孟嘉的文章,连同帽子一起放在孟嘉坐的地方。 孟嘉回来时,大家都憋着笑看他的反应,但孟嘉不愧是桓温赞赏的僚属,才思敏捷,立刻写了一篇文章反讽,文辞甚美,举座皆服。


但凡与吉利相关的,老百姓都要来凑凑热闹,所以也要到郊外去登高设宴,还要佩戴茱萸。

唐代王维有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 佳节 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 少一人”。 茱萸也可以插在头上,用来辟邪。
《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个有些心惊的故事,说汝南郡的桓景跟着费长房学仙术。 费长房对他说,九月初九这天,汝南郡会有大祸,你让家里人缝一个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 到那一天,到山上去喝菊花酒,可以消灾。 桓景一一照做,傍晚回来的时候,看到家里的畜生全都暴死了。 《荆楚岁时记》转载了这个故事,并认为“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其实 重阳可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才有的节日

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的,谁也不知道。 但西汉戚夫人时候,宫里就要佩戴茱萸,吃蓬饵,喝菊花酒了,据说可以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菊花酒的做法也不算太难,只是要耐心等。 菊花盛放时,取其花朵并茎叶,在黍米中放一年,等来年重九,酒熟可饮。


季节分明的轮转,等待也让人觉得心生欢喜。

这是在宫里,换了旁人,可就没有这样的讲究了。

有一年九月九,陶渊明没酒喝了,就坐在园子里闲看菊花。 也是他的酒运好,不多时,王弘过来送酒,两人对饮至醉。 这也算是喝了一回菊花酒。

陶潜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万事随性,道法自然,真是快活潇洒得很。

但为什么一定要饮菊花酒呢?

因为古人称九月为“无射”之月,阴盛阳衰,万物皆灭。 在这种天气下,菊花却经霜独放,“我花开后百花杀”,也有些长久的吉利味道在里头。 因此人们不但喝菊花酒,还要互相赠送菊花。

宋代黄庭坚曾写,“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魏晋南北朝时也将菊花戴在头上,以招吉祥。


但人世无常,再怎么祈求吉祥,也终究有难过的时候。

丁姑原本是谢家妇,因为婆婆太苛刻,实在不堪忍受,就在九月初九这天上吊死了。 她自己生前受苦,便来体恤万千妇人,说“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 江南人以九月初九为息日,女人们在这一天都不用做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