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学文化  ·  富勒烯与宋太祖的足球 ·  5 天前  
数学文化  ·  富勒烯与宋太祖的足球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我为家乡作代言 | 春妮:上海文化其实很包容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1-26 15:03

正文

经公众号“百代旅行网”(微信ID:baidaitrip)授权转载。

作为北京电视台的当家女主持,徐春妮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她至今仍最爱吃上海菜,会趁着在上海出差时,与朋友们跑到生煎包店中大快朵颐。她也会在综艺节目中亲自下厨,身体力行推荐家乡菜。


她钟爱上海老石库门里的沧桑与风情,欣赏中西合璧的海派韵味。在她眼中,兼容并包、遵守契约的海派精神,正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灵魂。


近日,人民日报社百代旅行对话春妮,以“家乡”为话题,一起聊聊她与家乡上海的故事。

 


上海的三个关键词:海派、包容、规矩


对于很多人来说,上海是一座色彩斑驳的“魔都”。不过在春妮的记忆中,家乡却是一座带着清香的城市。“儿时的记忆中,这座城市是特别香的。上海有种市花叫白玉兰,白玉兰的花季是开春,迎着春天它开花了,花瓣晶莹剔透、雪白雪白,特别的香。”那时候还会有很多老奶奶,提着一个小篮子,在街边叫卖玉兰花。小春妮则跟着妈妈出门,在路上买上一只玉兰花,别在衣服上、扣子上,享受满鼻的花香。


儿时的印象留存下来,成为春妮的家乡记忆中最感性的部分。


如今回过头去看,春妮还有了更深的感悟。“上海最大特色的话,就是三个关键词:海派,包容,还有规矩。”海派、包容是指上海的华洋共存,新旧融合。那一栋栋时光雕刻成的建筑,岁月沉淀下的习俗,到处都彰显着中西合璧的海派风情。“在当年的上海,就能看到很多的外国人和建筑,而且它的文化中也有西方的习惯。在我们小时候会吃西餐,上海的俄式西餐和西式西餐都很多。”


今天的老上海风情西餐厅


在外乡人看来,上海人精明、算计,春妮却一再强调上海人很“规矩”。不过这种“规矩”并不是指老实巴交、墨守成规,而是指一种强烈的契约精神。“有很多人说,跟上海人做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会每一条都跟你商量的特别细致,一旦确定,他一定按照合同上跟你签订的,一条一条做好。因为他知道,要讲规矩。”


作为中国开埠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上海孕育了中国近代的契约精神。这种精神沉淀在骨子里,成为上海人一笔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

 

石库门里的风情:既沧桑,又时尚


在谈到上海不可错过的风光时,春妮第一个推荐的就是石库门。东方新天地及紧邻的一大会址,是欣赏石库门的绝佳地方。


“帝都”北京有胡同,“魔都”上海有里弄。而胡同里的四合院,与里弄中的石库门,又构成了南北辉映的建筑双璧。在春妮看来,石库门既充满了沧桑的风情,又显得洋气和时尚。“有很多上海的酒吧,甜品店啊,还有一些时尚的小店,都在新天地里面。你可以看到上海的风情,上海中西的那种结合,上海新旧的那种结合。”



春妮还对上海的名人故迹如数家珍。她推荐去徐家汇,追寻明代徐光启的足迹。“它为什么叫徐家汇,因为原先有一个在明代时候的科学家叫徐光启在那儿,所以现在徐家汇还有一个徐光启的雕像。徐家汇现在也是一个特别繁华的地方,可以来感受一下,上海这座城市时尚的气息。”徐光启虽是一位科举出身的政治家,却十分热爱科学。他向传教士利玛窦虚心学习,终成沟通中外文化的伟大先行者。这种中西并收的学习精神,可谓是后世海派文化的一个精彩序曲。


待到近代,上海更是名人辈出,灿若繁星。春妮尤其推崇鲁迅。“小时候我们家住在杨浦区,旁边是虹口区。虹口区有一个很著名的公园叫虹口公园,其实它的名字又叫鲁迅公园,因为鲁迅当年的故居就是在这儿,也推荐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



除了学富五车的文化名人,上海也盛产枭雄人物。近代的上海滩上,黑帮文化曾风靡一时。春妮特别推荐青帮头子黄金荣的一处“地盘”——“黄金荣当年是在上海的十六铺码头,现在就被改造了,当年黄金荣的仓库,改造之后变成了一个特别时尚的聚集地,年轻人喜欢去的一个聚集地。”

 

今天的十六铺码头


到上海一定要吃生煎包


作为上海养成的“学霸”,春妮对家乡的文化故迹如数家珍;而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吃货”,她对家乡的味道更是难以忘怀。


 “到了上海你们一定要吃生煎包!”这几乎成为春妮的一句口头禅。“很多年我都有一个习惯,回到上海下了飞机,我先去生煎包那儿吃二两再回家,而且我一定要去一个老品牌,叫丰裕生煎,丰就是丰收的丰,裕是富裕的裕,个不大,小小的,一咬里面都是水儿,非常好吃。”



提起生煎包,春妮还回忆起一次疯狂的“吃货”经历。那时她和同事到上海出差,做完节目后,决定请大家去吃海鲜火锅。在此之前,春妮安排了一个“助兴节目”——到小吃店吃生煎包。不想开胃小吃演变成了大餐,大家吃了整整一大锅生煎,又买了三斤带回去。离开上海前,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打了辆车,到店里吃了二两,方才急急赶去飞机场。


丰裕生煎让春妮恋恋不舍,杏花楼里的美味则让她终生难忘。“花楼是个传统的老字号,小时候逢年过节如果能去吃上一顿,就可高兴了。”如今杏花楼里的许多小吃都有了真空包装,可以带走,就像北京的“稻香村”一样。春妮特别推荐在这里买上一些特产,当作伴手礼。“里面有糯米的小青团、小禾禾果,都是一些特别好的伴手礼,大家尝试的买一下,特别好,特别有上海特色。”

 

妈妈做的菜粥,是最美味的吃食


如今常年生活在北京,春妮回上海的时间并不多,要吃到地道的上海菜似乎也成了奢望。好在她自身厨艺不错,偶尔闲暇时可以做个家乡菜,犒劳一下自己。有时上综艺节目,春妮还会不失时机的露上两手,把几道拿手的上海菜推荐给观众。比如上海菜中非常著名的一道热菜——清炒河虾仁。“上海有个习俗,请朋友们吃饭,凉菜上完之后上的第一道热菜,一定是清炒河虾仁。因为虾仁的上海话发音跟‘欢迎’非常的接近。所以上海人要请大家吃饭,上的第一道热菜一定是虾仁,欢迎大家。”另外一道名菜蛋饺也颇有门道。“为什么逢年过节一定要做蛋饺呢,因为蛋饺外面的皮是金黄色用蛋皮做的,里面包上肉馅,合上之后很像金元宝,是一个特别好的寓意,希望来年富足。”


不过春妮记忆中最美味的食物,还是妈妈做的菜粥。看似普通的菜粥其实非常讲究。“里面要放蛋皮剁碎,胡萝卜丁剁碎,青菜剁碎,考究一点的还可以放点小虾皮也把它剁碎,再放一点小的、绿色的豌豆,红的绿的黄的非常好看。”春妮小时候每次生病,妈妈为了让她赶快好起来,都会特别精细的做一次菜粥。小春妮迷上了这种味道,有时为了喝一碗菜粥,甚至不惜装病来骗妈妈。如今在上海餐厅中,这种家常的美味多有出售。它成为春妮极力推荐的又一道上海名菜。

上海从骨子里是座包容的城市


作为中国近代最耀眼的城市明星,上海好吃好玩之处实在太多。不过春妮更想让人们感受的,是上海的人文。


在某种程度上,上海人的名声并不算好。精明、算计乃至排外等等,都是贴在这个群体身上的标签。对此,春妮颇为家乡叫屈。“上海其实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城市来到上海驻足、创业、生活,其实最早在它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包容的文化。”


据春妮观察,上海不仅敞开大门欢迎外来人,还是一座特别宜居的城市,因为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生活品味。最让春妮感到幸福的,就是上海的生活方式和品味。她对家乡最深切的祝福,也是关于生活的:“我希望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好,就像当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西浦夜景


“我为家乡作代言”活动由人民网、百代旅行联合发起,全国20位知名人士积极参与、倾情代言。活动旨在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传递爱家爱国的正能量,弘扬人文家国精神。


更多精彩请下载中国最有情怀的旅行APP“百代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