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以王者之姿,率领义军长歌涌入北京。此前一日,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自杀。276年大明江山金瓯堕地,划上了句号。然而世事难料,4月30日,李自成仓皇从北京败走,在北京城前后待了42天。42天,弹指一挥间,对于李自成来说,意味着他的“惊人事业付流水”。他迅速走完了从兴至亡的过程。
1、李自成当了多少天的皇帝?
李自成是当了42天的皇帝吗?不是。那么,他当了多少天的皇帝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话说1644年1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在西安称帝,年号永昌,并铸造了“永昌通宝”作为通用货币。由于此时明朝还保有首都北京,并未灭亡。严格来说,李自成的大顺只能算地方政权,不能算作新的王朝。可以参考的事例是陈友谅,1361年陈友谅在采石自立为大汉皇帝,年号大义,但我们现在不会把陈友谅当做皇帝来看。我倾向于认为,1644年1月李自成虽然在西安称帝,但其名不正,称不上是全国性政权意义上的皇帝。事实上,大顺政权的部将也没有拿他当皇帝看过,关于这一点,我后面会提及。李自成及其部下正是觉得在西安的称帝不“正规”,所以才会在进入北京后重新举办登基典礼,为的就是争取正统资格。很可惜,他在4月29日才称帝,然后4月30日即撤出北京。所以,在真正意义上,他只当了1天的皇帝,尽管他在北京待了42天。2.在北京的42天里,李自成在干什么?
李自成自3月19日进入北京,于4月30日从北京西撤,前后在北京待了42天。他进入北京后最急迫的事情,当然是寻找崇祯的下落。李自成明白,只要崇祯皇帝还活着,就是一面旗帜,随时会对大顺政权产生威胁,所以无论如何要抓到崇祯皇帝,于是他下令,凡献出崇祯皇帝的人“赏万金,封伯爵,匿者夷族。”(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九),两天后,有人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李自成这才了结心病。接下来,李自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求稳定京师的社会秩序;进行官制改革,以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治理等。可惜的是,由于他不能有效驾驭部将,导致北京的局面失控,并迅速向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1)王朝建立之初,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但李自成在北京并没有树立其威望
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在战争过程中,形成了“军事民主制”性质的集体议事方式,这是一种朴素的权力构成从事。据《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载,集体议事制度至少在襄阳时期就有: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军事民主制”,可以集思广益,但它有一个致命软点,即包含着散漫的各自为主、互不买账之类的习气。在进入北京后,李自成仍然在维持这种“军事民主制”。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李贼虽为首,然总有二十余人俱抗衡不相下。凡事皆众主谋也。(钱邦艺《甲申纪变实录》)
实话说,“军事民主制”当然有积极意义,义军领导人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明朝时,当然目标一致,但在推翻明朝之后,大顺政权内部原来存在着的许多矛盾,在胜利后显露出来了,“凡事皆众主谋”,意味着谁的意见都不能占上风,简言之,李自成说的话并不好使。这方面有鲜活的史料:自成置酒宫中,召牛金星、宋献策、宋企郊、刘宗敏、李过等杂坐攫食相尔我。牛宋执礼甚恭,自成呼之,必避席而坐。刘、李举手而已。宗敏时呼自成为大哥,自成无如之何。(《平寇志》卷十)
种种史料说明,李自成的领导核心地位并未确立。在筵席上,刘宗敏称呼李自成为大哥,仍旧是江湖习气,这等于不承认皇帝的权威。李自成无可奈何。又如:贼自(三月)二十六日起,每三、六、九日劝进,廿六日将行礼。刘宗敏曰:我与他同作响马,何故拜他,坚不肯。牛金星劝之曰:今日与前不同,乃两拜而止。(赵士锦:《甲申纪事》)
刘宗敏等人根本未把李自成放在眼里,另一个当时也在北京的目击者陈济生,在《再生记略》里说,在北京时,刘宗敏当面称呼李自成为老李。当牛金星等人劝李自成称帝时,刘宗敏公然发起了牢骚:以响马拜响马,谁甘屈膝!又云:我辈汗血杀来天下,不是他的本事。繁言啧啧,逆闯心不甚安。
刘宗敏为何不服?在他看来,一是大家都是强盗,凭什么让我跪拜你?二是这天下是我们流血流汗打下来的,靠的须不是你李自成的本事。李自成听到这些话有什么表现呢?只是“心不甚安”,无法拿刘宗敏怎么样!李自成迟迟不肯称帝,对将领们的行为既不满又不安。农民军传统的制度、作风、习惯牵制着他。这类问题,历史上的刘邦也遇到过。后来刘邦起用叔孙通,用封建礼仪法规去强行同意。结果刘邦获得了成功:“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君临天下的皇帝。李自成呢?他不忍这么做,又没有决心这样做,只好彷徨在十字路口。3月19日,李自成进入北京第一天时,就申明了军纪,将士进京后不得伤人,不得掠人财物和妇女,否则杀无赦。李自成还宣布对明朝旧官,“愿授职者量才擢用,不愿者听其回籍”,于是“大小从贼诸臣居然以为一统世界矣,日夜奔走于伪政府之门”,各地缙绅纷纷依附。3月27日,刘宗敏等人开始拷打旧官,导致归顺李自成的明朝官员人人自危,怨仇渐兴,态度为之一变。本来一心争当开国功臣的降官们,“人怀南遁之志”,有的借调外查急急忙忙离开北京,有的暗通关节潜出经常。城内多次出现“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的告示。山海关的吴三桂得到京城拷掠的消息,由犹豫、观望变为公开打出为“君父”复仇的旗帜。接着便发生山海关战疫、撤离北京、清兵入关等一系列事件,大顺政权转为“新朝”的过程被打断。在王朝初起,正值收买人心之际,刘宗敏等人却忙于拷掠敛财。但在大肆拷掠之下,原先对大顺政权抱有期望的人迅速由观望、失望、绝望,最后转向疯狂的反对。当李自成问刘宗敏“何不助孤作好皇帝?”时,后者给出了很经典的回答:“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甲申传信录》卷四)
意思是说,皇帝你来做,敛财我来做,别再啰嗦了。起初,敛财的对象只限于各级官员,后来范围越来越广,扩大到一些富绅大贾。例如居京师的徽商汪箕,家资数百万,因受不住拷打而自杀。米万钟是著名的书画家,和董其昌齐名,他的家产也被抄掠一空。一直到4月初的一天,李自成到刘宗敏营中,听到撕心裂肺的哀嚎之声,看到许多受刑人奄奄待毙,便以“天象示警”为由,命刘宗敏将这些人释放。明朝皇室的内帑金银已经全归大顺政权,数字巨大,不愁军饷,这种大范围的拷掠弄得人心惶惶,致使一些本来想效力新朝的人也转变了态度,千方百计地与大顺政权为敌,这是一个明显的策略失误。但怨得了别人吗?他是大顺政权的最高领导人,约束不了部将,树立不起威望,终于使得自己半生的事业付之流水。3.余论
4月29日,李自成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武英殿举行。但这时候,大顺政权的将士们心里想的是如何赶紧跑路,在一片潦草中,登基大典很快结束。次日一早,李自成带领着将士们开始了逃命的旅程。一年之后,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历史曾经给了李自成建立全国性王朝的机会,可他没有把握住。在占领北京的42天时间里,他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首都人心,未能有效约束部将,从而赢得人心,底定天下。从大顺政权开始以酷刑搜缴财物的那一刻起,它的败亡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