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票友致力于提供及时多元的承兑汇票及相关融资信息,涵盖:票友日报,每日票据动态、票据报价汇总、融资信息、资本市场分析;票友汇群,目前有近千家机构参与到交易中;票友汇线下活动,已在上海、重庆、杭州等进行6场,共2500人参与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半球聊财经  ·  周末荐书 ·  10 小时前  
郭磊宏观茶座  ·  【广发宏观钟林楠】1月信贷如期实现开门红 ·  昨天  
第一财经  ·  报告发布!这一岗位近9成年薪超20万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赚翻了!市值暴增550亿 ·  2 天前  
e公司官微  ·  被DeepSeek刺激到了?文心一言、Cha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繁荣的顶点——海通二季度大类资产配置研讨会发言(姜超)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23 09:34

正文

繁荣的顶点——海通二季度大类资产配置研讨会发言纪要(姜超)

看历史:“过去 3 年什么都涨过了”

2014 年我们提出 零利率是长期趋势 ,当时我们非常坚定地推荐债券的机会。 2015 年我们的年度主题是 “金融泡沫大时代” ,核心观点是央行降息后资金肯定要搬家,而股市是最好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提示了风险,认为研究员还是要理性一点,在经济不是很好的背景下,资金涌入股市结果应该就是泡沫。 2016 年的年度主题是 “慢就是快” ,提出 “小心滞胀” ,提示实物类资产是主要的投资机会,包括黄金、商品乃至房地产。

今年前两个月,我过得有点焦虑,心里很忐忑——因为经济数据确实非常好,比如挖掘机、重卡等数据都是特别好,以往只有在经济繁荣期才会出现这种数据;此时各种新的理论出现了,比如中国经济 U 型见底回升,比如中国经济新周期启动了。

我也挺想写这种报告,因为这些观点看起来比较有正能量,大家也愿意看。但是我又不敢写,因为以前写过但是错了—— 2007 年的时候我们就写过一个预测 2008 年的宏观报告,题目是“大鹏一日同风起”,论证中国股市如何涨到 1 万点,后来发现不是 1 万点而是 1000 点——所以我现在不敢写,就怕过了半年自己又想撕报告。

想来想去,发现今年可能就是不用写。因为回顾过去 3 年,好像什么都涨过了,股市涨过,债市涨过,商品、房子都涨了。这样来看,现在应该是没什么便宜的东西了,涨不动就得反过来想了,所以我们近期主题报告的标题就是“繁荣的顶点”,也就是相对比较谨慎。

看去年:“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首先我们看经济的变化。

过去一年宏观经济指标没有太剧烈的变化,但发电量、钢产量、挖掘机、重卡等微观指标表现非常好——中国经济似乎在演绎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是不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了?

答案是,中国经济其实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靠投资拉动,这是不变的。所谓变化,就是我们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用了更多的钱:

简单说说规模和结构,去年搞基建相关投入 10 万亿,包括 5 万亿的地方债, 2 万多亿的国债, 1.3 万亿的城投债和 1.4 万亿的政策债。房地产也是如此,大量投资和消费都依赖于银行贷款,去年地产销售金额一手房加二手房是 16 万亿,资金有 6 万亿的来自房贷, 2 万亿来自公积金贷款;房地产投资方面,有大约 1 万亿地产公司债,还有各种非标和海外发债等等,所以地产相关融资也超过 10 万亿。汇总一下,地产加基建融资超过 20 万亿。

前面是用地产加基建两个投资拉动的重要领域说明投入之多,如果从经济增长的全局来看,想知道投入多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银行资产的增长,因为所有的融资,房贷是银行发的,地方债和公司债也主要都是银行买的。最新披露的数字显示,去年银行总资产是 230 万亿,比 2015 年多了 30 万亿,这 30 万亿中绝大部分是国内的信贷资产——去年一共增加了 25 万亿的各种信贷资产。

换句话说,去年我们投入了 25 万亿货币,创造了 5-6 万亿的 GDP ;相比之下,早在 2007 年,我们的年度新增 GDP 就在 5 万亿左右,而当时投入的货币不过 7 万亿。为什么融资持续超增而经济增长有限呢?

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经济的高增长是依托人口红利,而现在人口红利见顶,但技术进步的要素驱动并不显著,只能靠资本驱动——钱撒下去,经济增长的效果有限,副产品就是各种涨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去年的各种涨价,包括房价的上涨,根本原因还是债务杠杆加得太多了——货币的投放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看当下:“加息周期已经开始”

今年货币政策正在发生变化,突出表现是所谓的变相加息开启—— 2 月份上调了 7 天逆回购利率,前不久又再次提高了各期限逆回购利率和 MLF 利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利率有两种,一种是存贷款利率,另一种是金融市场利率,所谓的变相加息是针对后者,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已经开始“加息”了,可以定义为加息周期已经开始。

为什么要加息?对于这个问题争议比较大。有的观点认为加息是为了应对通胀,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由于食品价格不涨,今年 CPI 应该没什么压力, 2 CPI 只有 0.8% 我们预计全年 CPI 涨幅也就在 2% 左右,很难突破 3% 。因此,加息的主要原因,我们判断应该首先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稳定人民币汇率。

理解汇率的中短期走势,核心其实是在利率走势。 2014 年以前,人民币利率上升,美国利率下降,所以人民币处在升值周期。 2014 年以后,随着我们开始降息、美国开始加息,中美利差开始逆转,人民币也步入贬值通道。所以核心因素是利率走势发生了变化。今年美国加息的频率明显加快,过去两年每年只在年末的 12 月加息一次,而今年从 3 月份就开始加息,美联储也一改加息落后于市场预期的逻辑,转为引领市场预期——美联储预测不仅今年加息 3 次,明年还要再加 3 次。

为什么美国有可能持续加息呢?因为如果减税政策兑现,美国经济就可能启动设备投资周期,走上持续复苏的轨道。经济周期通常有三种,最长的是房地产周期,第二个是朱格拉周期,就是设备投资周期,最短的是存货周期。特朗普提出最核心的政策是给企业减税,基于这样的预期,很多跨国企业,比如丰田,已经明确提出要美国开工厂。如果开一个工厂,就需要不停的招工人、买设备,包括美国自己的企业也会在美国增加投资,设备周期一旦启动,将是长达 5-7 年的复苏,因此美国是有能力和底气加息的。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以后持续收缩,但现在恰好迎来了扩张的机会,因此未来哪怕美联储收缩货币,但只要金融机构继续扩张,就可以对冲利率上升的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美国在过去几年降低了金融杠杆、消化了地产泡沫,未来还要给企业减税,因此经济回升和利率上升并不矛盾。

但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加息其实是巨大的风险,因为美国的加息周期往往开启其他国家的危机模式,一旦加息周期开启,就意味着新一轮的“剪羊毛”开始,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小心警惕。

应对美国加息,比较容易的一种选择是人民币汇率贬值,但是 恰恰人民币汇率目前贬值遇到了障碍,我们面临跟当时日本一模一样的困境。 85 年“广场协议”时日元大幅升值,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共和党的里根,当时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而目前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我们去年五千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三千多亿是对美国的。美国的两党理念不一样,上一任奥巴马是民主党,主张自由贸易,中国的顺差是我们竞争优势的体现;但共和党往往把美国利益放在首位,比如特朗普提出“美国优先”,放话贸易伙伴要自己解决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天天跟我们谈汇率操纵,这意味着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将会有越来越大的外部政治压力。

但如果我们保持汇率稳定,美国又加息,那我们的利率政策就开始面临挑战。过去两年虽然外汇储备下降,但至少还有稳定的巨额外贸顺差。但恰恰今年 2 月份出现了罕见的贸易逆差,而且我们估计 3 月份可能还是逆差,今年我国的外贸顺差可能会比去年少一半,因为我们这次又把全世界给救了,我们加了杠杆,进口了大量铁矿石、原油,但由于低价优势没有了,我们出口的钢材、纺织品在萎缩,牺牲了顺差。如果外贸顺差比去年下降,美国又要加息,又要稳定汇率,我们就必须要相应提高利率,所以 近日中国金融市场再次“加息”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跟随美国加息。

看金融:“金融去杠杆一定要来”

除了美国加息的外部扰动之外,我们内部也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金融体系出现了过度发展、过度繁荣。

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金融体系非存款性负债占比较高,这个问题,美国在次贷危机发生前也出现过,美国 07 年的金融机构 非存款负债占 GDP 的比重一度超过 120% ,而当前中国这个数据也和美国当时相当。

中国的货币扩张应该看哪个数据?广义货币 M2 现在只有 11% ,看上去增速在下降,似乎我们用更少的货币实现了更好的经济增长。但好像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能够用更少的货币推动更多的增长。

其实是中国的货币结构发生的变化。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指的是存款,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在银行的各种存款,这个汇总以后就叫做 M2 ,去年末大约总共 150 万亿,去年的增速是 11% 左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存款对于银行而言是一种负债,但银行除了存款以外还有其他的负债。去年银行的总负债是 230 万亿,总负债增速接近 16% ,远超 11% 的存款增速,这意味着其中 1/3 的非存款负债在以 20% 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

在各种非存款负债中,最主要的增长是金融机构之间的负债,包括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其中同业存单的本质上是一种存款,只是向金融机构发放,和存款区别在于存款要交 20% 的准备金,但是同业存单没有,所以可以无限制创造货币。

这就使得货币的实际增长远远超过了 M2 的增速。同业存单的发行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基本上没有大银行。过去几年,我国的大银行资产增速只有 11% ,中性型银行到 20% ,小银行平均是 30% ,这说明目前信用创造的核心是银行体系中的大量中小银行。

过去传统的存款有地域性 限制,小银行如果在本地没有多少存款,就很难发放贷款。 但自从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出现以后,就绕过区域限制,直接进入金融市场创造货币。为什么中国出现这么大的房价上涨,这里有各种解释,但本质是货币现象。一手房引领二手房上涨,一手房的核心是地价高,买地的钱从哪里来,还是从银行来,主要是中小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在表外给地产企业融资。整个银行体系通过同业的渠道创造了货币,其实是中国银行业的的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所以在我们看来,未来金融去杠杆 是一定要做的。

目前其实央行已经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开始提高回购利率,但这些事情还不够,真正有效的政策有这么几个。一个就是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的口径监管,因为同业负债不稳定,所以不能超过银行负债的 1/3 ,因此一旦这个规定实施,基本上所有的中小银行都会超标,从而失去扩张负债的来源。另一个就是 MPA 考核,核心是所有银行的资产,包括表外资产,一定要满足央行年初提出的社融增速目标,如果超过这个目标要进行惩罚。今年如果央行严格落实 MPA 考核,那么银行的广义资产增速应该会有很大下滑。

但无论是通过监管同业存单约束银行的负债扩张,还是通过 MPA 考核约束银行的资产扩张,都意味着商业银行要么被迫高息通过其他融资方式举债,要么低价抛售资产,总之在短期内都会导致金融市场利率居高不下,而这也是今年 2 3 月份货币市场利率持续高企的主要原因。

看地产:“泡沫肯定不能持续”

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是密切关联的,金融去杠杆影响最大的就是地产市场,一是影响房贷数量,另外一个是影响房贷利率。

最近央行官员表示,今年房贷占信贷比重要从 45% 降到 30% 。为什么今年前两个月地产销量依然超预期,是因为前两个月居民中长贷款 1 万亿,同比增加 50% ,但依然没有超过前两个月信贷总额的 30% 。但如果今年全年房贷占比只有 30% ,比去年缩水三分之一,而前两个月房贷超发,那么未来的房贷一定会大幅萎缩。按照这样目标调控,房地产销量一定会下降,前两个月的回升只是昙花一现。

在金融市场,目前真正的无风险利率是同业存单利率。去年 3 个月的同业存单利率只有 3% ,而现在超过 4.5% ,也就是说现在很多银行自己发债借钱的成本就超过了 4.5% 。而银行的新增负债很大一部分来自同业存单,按照 4.5% 这样的成本,目前发放的房贷利率只有 4.5% 就亏损了,未来折扣房贷利率应该会全部消失,金融市场利率上升一定会传导到房贷利率。所以不仅从房贷的数量还是利率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做了大胆的判断,认为今年房价应该是很难持续上涨!

如果我国是封闭经济体,我也认同房价会涨到天上去,但我们是开放经济。开放经济有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的区别,而房地产是典型的不可贸易部门,但是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竞争,却要通过贸易部门竞争。

到底什么是汇率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汇率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企业的竞争力。为什么大家认为美元会升值?因为美国政府目前做的事情都是在给企业减负,金融危机以后给银行降杠杆,消灭了地产泡沫,银行地产把利润反哺到了企业,同时提出减税也对企业有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南半球聊财经  ·  周末荐书
10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赚翻了!市值暴增550亿
2 天前
二更食堂  ·  林宥嘉:我唯一想结婚的对象是你
8 年前
腾讯道学  ·  相得益彰道风好 修道弘教都重要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