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践行着道教的修持同时又借假修真,进行着弘教的社会活动。宗教的传承、传播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生态影响着宗教的生态。
文/刘嗣传
一
三秦汉唐黄老道,四地关中传玄妙。
玄坛华岳峙龙岭,脉陇城池楼观存。
羽士爱驻神仙府,黄冠隐修终南行。
诸子回首当年处,笑饮凡尘世间闻。
二
陕西新道三十年,秦岭文章五百篇;
无事坐忘奈成道,有情渡化亦可名。
随方设教教有宗,文武演道道须明,
相得益彰树新风,修道弘教不可偏。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资料图)
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了,就像老君爷说的话
“道生之、德蓄之、事成之”,
在三十年的发展中,道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累累硕果
。我们重复着古人的历史,重演着祖师的故事。这个特别的生日引发了我对生之道的思考,生与身,是一个人文与实体的对话。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种人文生态的思考一直萦绕着我。
我们践行着道教的修持同时又借假修真,进行着弘教的社会活动。
宗教的传承、传播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生态影响着宗教的生态。
增强宗教的社会服务性是当务之急(资料图)
但是宗教内部的人文生态不容乐观。
一是自己的义理体系不够完整和完善,有些杂乱无章的嫌疑;二是人员素质整体不高,高水准国际化人才不多;三是话语权不响亮,没有标准化的范式和统一的口径类的阐扬
,所以道教一直处于弱势群体之列。
眼下如何增强宗教(道教)的社会服务性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义理,从而形成简明扼要的、提纲挈领式的教义思想体系,然后运用当代传媒手段进行大力推广。
今天,我们看到陕西道教在一些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比如陕西道教以国际视野来进行生态道观的建设,同时还注重文化建设
,仅省内道教刊物就有四本,道教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更多,这都是道教逐渐兴旺发达的象征。在这一发展形式下,
我们必须在道风建设和后辈人才培养方面为全国道教界做出表率。
道教学院一角(资料图)
陕西道教学院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建,接下来工作就是处理好人才的问题,
我们要时刻关注道教教制内外信徒的自身素养、行为、持修等问题。
我们要对道教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精准的定位,使道教从多方位、多渠道为当代社会服务
,这是道教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我认为当下道教徒分为这几类:
信道清修类;阐道弘教类;弘教职业类;养老混世类。
这种分类方式反映出我们在信仰和修持等道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我们是被有信仰的修持之人支撑着,这一大部分信道清修的道友按传统古风守着那一片纯净的天空。
他们身着古朴的素衣,不论贫穷富贵、不计名利、不事婚嫁,他们坚信炼丹长寿和得道成仙。可能他们并没接触多少现代文化,但
他们道德高尚,明白许多道理,功德就在他们持行的日常功课中。
也许他们只会念经拜忏,也许他们只会打坐修丹,也许他们做不了弘教之事。但没有他们,我们道教大厦将会倾斜。
第二类人专注于教务工作,借修道之名,行弘教之事。
这一类人,只要他们心中有道,就能始终坚持做好一个道教徒应该做的事,传播道教的正能量,同时还能带领道众做一些度人度己的实事。
这一类人为数不少,现在要做的就是加强对他们的信仰和修持的引导和监督,让他们在管理严、风气好、规戒清明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