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一天下午,手机微信里一位读者加我。第一句话就是“小鱼姐姐,我得了抑郁症想自杀”。
冷不丁收到这样的信息,心情一下沉重起来。
在断断续续的聊天中得知:他是一位程序员,31岁,在成都工作,一个月挣一万多。
几年前就得过抑郁症,住过院,做过电休克治疗,好过一段时间。前段时间,因感情受挫,导致抑郁症复发了。
他说:
“我每天如行尸走肉般地躺在床上,已经十多天下不了床”
“失眠、早醒、对什么都没兴趣”
“我真的绝望了,对未来的生活没一点信心”
“抑郁症让我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我胜任不了我的工作,被辞退了”
“我知道错过了这个女孩,我还会遇到另一个喜欢的女孩,但是我的大脑就是不受控制”
“我以前是一个乐观开朗爱装逼的人,没想到竟然会得抑郁症”
“我的家人不理解我这个病,我真不是小题大做,我难受啊!”
“我为自己准备了四瓶安眠药,我快坚持不下去了……”
抑郁症最大的危险就是自杀,
一般来说,自杀分为几个阶段:
“自杀”的念头萌发
具体自杀想法
行动计划(比如去买自杀的工具)
实施自杀
最后不幸身亡
我的这位读者,处于抑郁症发作期,并且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属于高危情况。
我虽在微信上与他闲聊,却是心急如焚。
一边靠聊天稳住他,一边联系了成都的精神科医生以及公安局工作的同学报案。
我的警察同学和我一起陪他聊了一下午。他说他稍稍好些了,我们的心也得到一点宽慰。
抑郁症是现代都市的流行病,身边的抑郁症患者似乎越来越多,到底有多少人患有此病?
抑郁症的患病人数远超我们想象
2009年,《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在中国抑郁症的发病率约是6.1%。而我国精神病学专家普遍认为抑郁症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调查数据。
为什么?
一方面说由于文化传统,人们知道自己是抑郁症却不愿意承认;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欠缺,很多人认识不到自己是抑郁症患者。但就算按照6.1%的发病率,在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中国,抑郁症患者也接近
9000万
。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要隐秘病情?
首先,在中国的文化里,人们对精神方面的疾病,有强烈的恐惧和歧视。
很多人把精神疾病等同于“疯子”。甚至老一辈还习惯把精神病院叫做“疯人院”。其实,这所谓的“疯子”就是精神分裂症。
根据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障碍一共有157种,焦虑、抑郁、睡眠障碍都是,精神分裂症只在其中占0.5-1%。
正是因为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歧视,使得抑郁症患者不好意思去看医生,宁愿自己撑一撑。因此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让病情越来越重。
其次,缺乏家庭的支持。
正如我的那位读者所说,家人不理解这个病。
我们的家庭教育和文化传统,从来都教育我们要坚强、大气、勇敢。这当然没错。但是反过来,却总是会对小气,内向加以斥责。
如果身体没病,却愁眉不展,表现得不想动、很痛苦,家人的反应一般不是理解和关怀,而是责怪和抱怨。
“你怎么这么小心眼?多大点事啊”
“这都想不开”
“心理这么脆弱,就是缺乏挫折教育”
“心胸狭窄才会得抑郁症!”
“动不动就想死,意志力太薄弱了”
正因如此,抑郁症患者很难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说出来也没用,不如不说了。这使得本就低落灰暗的情绪不断蔓延,让疾病变得越来越重。
实际上,抑郁症与性格是否开朗,意志是否坚强没有直接的联系。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
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功能性疾病。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的统称。它的主要的症状表现是: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抑制等,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第六版《精神病学》对抑郁症发病原因的叙述为:病因不明,病理不清。各种发病原因的假说多达6种以上,包括遗传、内分泌变化、炎性反应等等。
抑郁症有着深刻的生理与生物学根源,有明确的症状、诊断、治疗手段和药物。
抑郁症绝不是思想痛苦导致的情绪低落或者自暴自弃,也与心胸狭窄或意志薄弱没有任何关系。它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一样,是真实的疾病。
当他们说想死的时候,他们是在求救
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常常会有自杀的念头出现,而抑郁症的痛苦,是我们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一位抑郁症患者这样形容:
“那种痛是将失恋的难过和苦涩再放大几十倍乃至百倍;
是将不幸失去家人的巨大悲痛放大几倍;
抑郁症患者发病时,就像被带回去体验了一次又一次。”
一位防自杀干预自愿者说:
“当一个抑郁症患者跟你讲一大堆透露着‘我想死’,‘我不想再痛苦下去’之类的话,他是在向你求救,请帮帮他。”
我的这位读者,把他与亲人的对话发给我,这大概是很多抑郁症患者遇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