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维改变生活
刘未鹏,http://mindhacks.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药魔方Info  ·  全球首个!齐鲁制药PD-1/CTLA-4组合 ... ·  2 天前  
药渡  ·  核药狂飙的背后 ·  1 周前  
药渡  ·  抢救长春高新 ·  1 周前  
药渡  ·  盘点免疫检查点的配体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维改变生活

心智探寻(九):穿越心智的时光隧道

思维改变生活  · 公众号  ·  · 2017-04-29 21:11

正文

注:「心智探寻」这个系列源于通过微信进行的1v1对话,对话系列皆已得到分享授权,所有对话者化名都是Lucy。文本除了极少量调整之外和原对话几乎完全保持一致。

回复「对话」或「心智探寻」(或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整个系列。

回复「提问」向我提问。

很多心理学知识,放在问题上下文和思维的展开过程当中去引出,会比其他形式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几乎每则对话里都会引出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除了对话所对应的特定问题之外,这些心理学原理,和使用这些原理的思维过程,同样也是我希望籍由对话来传达的「」。

这个系列的文章一般都较长,建议微信收藏之后再看。


另:超了微信文章的字数限制不给发,只能把最后的一部分截成图片发了,所以读到文末会看到一部分文字是图片形式的。

 
深刻的改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为什么一方面,人人都知道,改变自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都听说过,有一些突然的深刻转变又仿佛突如其来得毫不费力?

其实后者不但存在,而且是心理咨询界广为知晓的现象,叫做「Transformational Change」。Transformational Change几乎可以说是心理咨询本质上作为一个「帮助人实现改变」的学科的「圣杯」之一(注:不是所有的改变都可以是transformational的,这点需要注明)。

在发展的早期,心理咨询师只是知道这个现象的广泛存在,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系统性的去让它更容易发生,但现代心理咨询实现了和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之后,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怎么帮助它发生。

理论方面就不展开了,留个后话,今天分享的这一则对话中,就可以看到这个过程。


Lucy 
未鹏你好,大清晨的孩子尿床了,给换完了干爽的衣服。惦记着昨天上班午休时就酝酿着想要问你的问题。我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想要问,这个问题大概困扰了我3年,起因就是我有了个孩子。

孩子真是个奇怪的奇特的生物,他的到来让我特别想知道,什么是成熟,什么是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不是真的有所谓正确的自我认知呢?很多鸡汤文,都在说,你需要有成熟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只能自己给自己。这个逻辑让我完全蒙圈了,如果我自己能给自己正确的自我认知,我怎么到现在都没有头绪呢?我知道各种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核心都取决于‘我’是如果定位自己的。但我该如何发展自己,形成好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呢?

这个核心问题,希望能获得启发,促进自己持续性自我翻转和更新。

刘未鹏 
首先我想理解一下你的问题好吗[微笑]

(你回复我的问题也无需着急,我们的沟通是异步的,此外有些问题可能你也会需要好好感受一下。)

  1. 3年前发生了什么令你开始困扰这个问题呢,仅仅是孩子出生吗,还是有具体的事情触到了你?如果是后者的话能具体的谈谈吗?

  2. 为什么孩子到来了就特别想知道呢,(孩子出生)以前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觉得的呢?

  3. 你说的「定位自己」是指定位自己在关系中的价值(位置)吗?还是还有其他的东西?

Lucy 
嗯,我经历过渴望立刻得到答案的焦虑,不安;欲速则不达,也略体味到一点真谛。这样的对话模式,我想会给我更多的认真听自己感受,组织表达的时间和缓冲,应该比较适合我。接下来的问答中,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Lucy 
回到你列的问题清单。回想3年前,孩子的到来时,我整个人的状态,仍心有戚戚。人怎么会脆弱,暴躁到如此状态?我28岁时计划怀孕,但天真得以为,只要负责怀孕就可以,生下来之后,就不是我的事儿啦。因为什么?我婆婆为了鼓动我尽快生孩子,一直热情洋溢得告诉我,只要你肯生,孩子归我来带。我对养育孩子没有做任何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准备,孩子的到来,真的像在给我浑浑噩噩的人生撕开一道惨烈而真实的出口。孩子出生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条与我绑定的人生责任,不管我愿不愿意,我都必须为他负责并调整自己。

Lucy 
现在回想,其实我是被这个挣脱不开的责任,以及自己无力面对这个责任的事实给吓坏了。当时最大的压力就是睡眠不足,还有凡事都得我自己拿主意。其实,我也可以完全做甩手掌柜,把孩子直接交给婆婆带,而实际上,婆婆也高估了她的体力,她有高血压,熬了几天夜,白天就面色难看,需要补觉。

另外,母性的本能,有推着我学习带孩子。体能煎熬,无能为力都纠缠着我,外放的方式就是攻击我的婆婆,因为是她鼓动并承诺过育儿压力不必我担心。在孩子3个月到6个月期间,演化到攻击我的孩子,在孩子身上隐秘泄愤,甚至觉得我的孩子有自闭倾向,而我真的哀求我先生带孩子去检查,我们也真的去了,我觉得我先生完全是被我绑架着去的。那段日子真的是,一手奶孩子,哄睡,一手刷育儿大v,睡眠,儿童心理,乱七八糟,渴望有人可以给我提示和帮助。

Lucy 
我觉得那段时间,是对我不成熟的自我,还是像孩子一样碰到挫折,就耍无赖,指责整个世界然后向内攻击自我的高峰期。孩子的到来,让我不得不面对处理各种关系的要求。而这个也是我最不擅长的,在有孩子之前,我就已经有这样的困境。有了孩子,通过恶补,知道,我作为母亲给他的影响,我自己且不会自我情绪管理,处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那么我的孩子又怎么能学会。他也许比较幸运,在离开家庭的日子里和他接触的同伴处学会,但谁又敢赌这个概率呢?我慢慢学会自己做好自己,有成熟的自我认知,是对自己负责,同样也不会愧对孩子的成长。

Lucy 
为什么孩子的到来就特别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因为孩子是催化器,说是为了孩子,其实我发现一切还是为了我自己。我也不羞于这样表达。这三年,我在与人相处时发生冲突时,从以前的一触即发,对内自我攻击,或是对外发脾气(当然是权衡了对方厉不厉害后), 完全没有缓冲,慢慢到调整认知,跟不适感待一会,再整理思路。

虽然有这样的变化,但我总觉得让我不适的事儿怎么这么多?我对自己的认知究竟怎么了?怎样才能发展正确的认知呢?

Lucy 

问题3,你说的「定位自己」是指定位自己在关系中的价值(位置)吗?还是还有其他的东西?这个问题难住了我,我想按照我的感受来回答,可能会答偏,请适时帮我纠偏。

上面3个问题的回答中,我自己也发现,我大量得提到了关系这个词,如何与人相处,在关系中,我是如何定位我自己得,我为什么会这样定位自己?如果这是我自己得选择,那为什么,我还是觉得不舒服呢?是什么让我做出这样得选择?这样选择的结果,是与我预期的一样吗?那是什么让我对这样的结果不舒服呢?最近我经常这样问我自己。

嗯,目前还没有很清晰的回答浮现出来。可这些问题,也只有我自己才能找到答案,我还需要一点时间来自醒。

就你提问本身,我的回答应该是侧重在关系中,我的自我位置确定。但另外包含对自己的评价和价值有合理的自我评价和认同的诉求。理智得表达自己的边界能力的诉求。


Lucy 
最近短短一周内发生了,两件我的孩子‘伤害’玩伴儿,以及一件我的孩子被玩伴儿‘伤害’的事,这两件案例,加上发生前后我的思考和感受,这几起事件,引发我一直有的对孩子行为的焦虑,和事件发生时,我对自我的价值的疑问。

刘未鹏 
好的,请用白描的方式叙述一下事情前后。

Lucy 
先说,我的孩子伤害他的玩伴儿的事儿。我的孩子代称为明,3岁多,他的玩伴儿代称为军。两人相差15天,现在为3周岁4个月,男孩子。明和军,因为双方妈妈关系不错,双方父母都是双职工,在同家集团不同公司就职,工作时间明从小由奶奶带,军由姥姥带。从7个月起,经常在一起玩儿,多数是去军家玩儿。明的性格比较强硬,着急或愤怒了,有抢东西,推人,打人,强迫对方听从自己要求的行为。通俗得说,就是容易惹事的小朋友。军的话,一直很温和顺从,共情能力发展的很好,通俗得说是个温柔得孩子,但也有自己的主见,并会坚持。

第一次事件,发生在晚上,我和明去军家做客,军家当天招待同事吃饭喝酒,我也受邀一起加入,只剩姥姥看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大家都没在时时关注孩子的动态,我因为怕明伤害军,虽然在席位,但也不时关注。但就在突然一瞬间,大家听到孩子倒地的咕咚声,接着军的哭声,大家注意力集中到两孩子身上,看到站着的一脸害怕惊慌的明,及倒地在哭的军。

Lucy 
军的家长,立刻带孩子去里屋哄,检查后脑勺,我责蹲下来,一脸严肃得问明,军倒了,你是不是害怕了?明点头,并说,妈妈我要回家。我不要待在这里了。然后我开始说,军是你推倒的吗?明点头。你为什么要推倒他?妈妈说过很多遍了,不能推小朋友,现在军因为你推倒他,后脑勺着地,疼得大哭。该怎么办?明回答,我想和军玩倒下来哈哈笑的游戏。(我听到明的回答,但当时,我只想尽快问清,他推倒军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借机跟他说教,推倒人给对方带来的伤害,让他认识到这点,以后内化不要再动手推搡的行为,所以,我没有注意到明提供的这个重要信原因,或者说是故意忽略这个重点?)我继续说,你推人是不对的,让军受伤了,你需要向军道歉。(其实,我当时就是先入为主得认定我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用推人的方式来发泄了,这是我一直以来痛恨且担心的行为方式,所以我当下急于让明承认他在情绪中,推了人,并承认他这样是错的,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方便开脱:我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有情绪就受情绪影响会动手,与我的教育没有关系,不是我这个家长无能),但明听到我的话,和道歉的要求,他是很茫然的。

这时军已经被安抚好,军的妈妈也加进来,顺着我的思路,要求明向军道歉。这时明对军的妈妈说,你别跟我说话了。

最后,明屈服于我们的要求和催促,明跟我说,我自己去跟军道歉,大声得说。并跑去里间,践行了自己的话,并摸了军的后脑勺,表示安抚。接下来当时,这事就过去了,两孩子继续玩儿。

Lucy 
带明回家后,我和明重新提起这个事,我先再次说,你看到军倒下,大哭时,是不是内疚又害怕?明点头,但我没有再继续这个线索,释放他所承受的害怕内疚情绪。我反而希望他留有这个情绪的痕迹,认为这样一来,他自己的实际体验会让他内化,不能伤害别人的观念。所以我就岔开,继续絮叨,乘热打铁,让明认识到,受情绪影响,动手的行为会带来伤害小朋友的后果,为此我和明需要承担的责任是无法想象的。又追问了一次,为什么缘由推他,他还是说,要一起玩倒在地上哈哈笑的游戏。被说得不耐烦了,明又提出,你不要跟我说话了。所以我中止了训话,提出睡前再整理一下这个事。明同意了。晚上睡前,我们讲完故事,关了灯,我又带着苦口婆心的口气,说了,动手推人不对,有冲突的时候,可以相互协商解决,不能用打人推人的方式,这是不能接受的,今天晚上推倒军,就让军受伤了。要明承诺,以后不推人,打人,有冲突友好解决。明,在黑暗中应了,好的。

Lucy 
第二天我上班,再次向军妈妈道歉,军的妈妈告诉我,军也告诉她,当时句提出要玩倒在地上哈哈笑的游戏。听到这里时,我的反应,就是:我昨晚,是为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委屈和错怪了孩子。主观臆断,先入为主,按思维惯式,判定孩子,我实际是不相信孩子。我想要的是,尽量避免孩子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压力和社会谴责。

当晚回家给孩子洗澡时,我向孩子正式道歉,说当时没有相信他的话,他是在和军玩游戏,不小心推倒军到地上。让军疼得哭了。这是妈妈不对。故意发泄情绪推人,打人和不小心伤害别人,性质是不一样的,虽然结果都让别人受伤害。希望以后玩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弄疼别人,伤害别人。

Lucy 
上面的发生案例在上周四晚上,昨天晚上又发生一件。

这次两个孩子见面很开心,玩得也很融洽,40分钟以后,双方家长都放松了警惕,渐入佳境,变成这两个孩子满屋子跑自己玩了。就在这时,又听到撞到家具上的声音,唉,意外总是这样时不时来敲门,我也从客厅看到,明拿抱枕把已经坐倒在床头柜前的军,用力往床头柜上推挤,但军没有哭。

同时就听到军爸爸冲过去,抱起军,明,你怎么能这么死命推军?这后面就是柜子,还有铁的把手,军得多疼啊?明,一脸茫然和惊恐,又有点不以为然,然后,军爸爸继续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弄军?并不断重复问,明,你推没推军?明,态度很轻松,不以为意得不回答军爸爸的追问,没有反省,承认错误的态度和意思。并在军爸爸反复追问有没有推军时,明不耐烦得跟军爸爸说:你不要跟我说话了。

军爸爸更来气了,站在旁边的我能明显察觉到,军爸爸的气愤,最后军爸爸抱着军,扔给明一句:XXX,那你这样真是太不好了。(当时孩子具体怎么和军爸爸对话,我真的回想不起来了,我当时只是被军爸爸的气愤情绪所钳制,感到羞愧难当,对军爸爸的情绪难以正视,觉得我真是太无能,孩子教不好,同时也很心疼,我的孩子会被这样指责,有气愤的情绪参杂,当下的反应是,何必带来玩儿,以后不要再处了)然后抱着军出去,交给军妈妈,军爸爸去隔壁厨房抽烟。

我留下来在房间里和孩子单独说,(我知道军爸爸是因为,亲眼目睹军什么事也没惹,就凭白被明这样死命推挤,当事人明不肯承认做错的态度更激发了军爸爸强烈不满的情绪),所以我跟明解释,军爸爸现在很生气,因为你推挤军到床头柜上,让军疼,还有军爸爸刚才问你推没推军,想让你承认,你推军这个事儿,并认识到这样的行为会让军疼,军爸爸很心疼伤心,所以不停追问你。

这过程,明也是不愿意正视我的谈话。另外一屋的和军妈妈在一起的军,已经恢复。我提议,让明向军道歉,他倒是同意了。走到另一屋,军妈妈又跟明说这样做也不对,为什么要这样对他。明大声说,你别跟我说话了,我要单独跟军说。接着军妈妈和我都别过身,明大声跟军道歉,说:军对不起。两人又嬉笑一起玩。

反而是我自己闷闷的,内心辗转,觉得待在军家中非常难受,我想我的孩子其实也差不多。事后又玩了一会,因为想着军爸爸(其实我自己更在意的也是如何平复他的情绪,希望不要降低对我的看法和评价)还在生气,我找了个缘由,事后在玩轨道军,玩到一半坏了,我借机撺掇明去找军爸爸,没想到明很积极要去,并拒绝军也去的要求,一个人找来了军爸爸修好,算是打破大人的僵局。

Lucy 
我心不在焉,接着玩了一会,就想带明回去。临出门,我抱着明,跟他说,他应该跟军爸爸也和解。他要求跳下来,并单独跟军爸爸说。先是跑到军爸爸面前大声说,对不起。然后军爸爸蹲下来,抱着明,跟他和气得说,刚才那样得行为,弟弟受不了。明,立刻反驳说,他不是弟弟,他是军。军爸爸行道,是的,是军。那你为什么要那样推挤他呢?明这时回答:我不想跟军玩了,我要回家。那军爸爸说,可以啊,你随时可以走。但不能推挤军,这是军的家,推挤军跟你要回家没关系啊。那你以后不要推军,动手打军好吗?明这次很快就应,好的。

随后,我跟距离在一起的大人小孩回顾刚才的事,军爸爸说,当时他看见军什么也没做,没招惹明,就被明这么推挤到床头柜,那边角压着脑袋多疼,谁受得了。而且明真是用尽全力推挤。那我就急眼了。我顶着内心的不适,承认,明玩儿起来有时是很用力的。给弄疼了,对不起。这会明催着我走,我对明说,你该倒的欠结束了,妈妈的道歉还得进行呢。最后互道再见,我领明回家。

Lucy 
回家路上,一改往常要求哭自己走,我一直抱着明,不掩饰我当时的无奈和忧虑,明问我,妈妈,你怎么了?我如实告诉明,你这样推挤军,让军受伤害的行为,我不能接受,当军爸爸批评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很难过,很羞愧,难为情。我也跟担心,以后还有同样的事发生,你还小,我作为你的妈妈也不得不承担你行为的后果,难以预料的后果,我很害怕,担心。明,听完就要求,妈妈,我们能晚上睡觉时再说吗?我听了,就没再继续。又留到睡前,我再次描述,我对他类似这样行为的感受,和对我的影响,我的担忧。并再次说明,相处时,不论有冲突还是玩疯,都要不能弄疼别人。明,应了同意。

Lucy 
再说,我的孩子被小伙伴伤害的事。我不在场,发生在这周一上午,两个孩子的奶奶带着,在我家玩儿。这次是小伙伴杨,杨比较有主见,人小鬼大,会有事没事攻击别的小朋友,如果明也在一起,不分事由,会跟着做同样的行为。

Lucy 
据明奶奶回忆,当天玩得很融洽,明突然就被杨拿玩具盒划拉到脸上,当时,明的鼻子上就有一道1公分多的血口子,好在伤口很浅。我下班到家,明奶奶告诉了我,我当下问了明为什么杨会划拉他,是你们起争执了吗?明回答说,他不喜欢杨了,不想跟杨玩儿了。所以他打杨了。我说你先动手了?明一边玩,一边回答,是的。那我说,那不喜欢,就请他回去,不能攻击杨。同时,有冲突时候,也要保护自己,要告诉对方,不能动手。这事儿,晚上,我和明也卧谈,我的观点是,解决冲突,要用协商方式,而不是动手,你会受伤,也会弄伤别人,并把上周四发生的推倒军的事提了一下。

Lucy 
昨晚的冲突,我前思后想了一天,仔细分析,自己的感受,孩子的反应。我觉得,其实,我并不相信我的孩子无意伤害别人,他需要的是情绪管理示范,以及了解玩的过程,要保证安全。而我把孩子定性为,就是诉诸动手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我为孩子容易动手,不知轻重可能惹来的麻烦,带给我的影响,我需要面对的他人责难和压力,以及我理解的对我攻击,和自己价值贬低。比如,我这个妈妈没带好孩子,我有问题。我更多的是偏向为自己考虑,没有就事论事,帮孩子理清当下的情况,还有孩子应承担,和我作为家长应当承担的责任。

同时,我也深陷,孩子因为容易诉诸动手方式,担心他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压力和焦虑中。

Lucy 
我无法全然,全盘接纳我的孩子,我承认我没有,也不能接纳我的孩子是这样的。我急切得想要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拒绝承认接受现状。

本身就很弱,我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和我的孩子一起成长。正如我上面提到过的,我很容易把他人的情绪反应,还有言语解读,解码为对我的攻击,还有我这人价值的贬低。

Lucy 
还有一点,我觉得上面这3个案例,如果全然交给当事人处理会很容易。我觉得双方大人过度解读,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掺入自己的理解,反而把事情搅乱了。代入了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给孩子。可是,我做不到什么也不表示,任由孩子自行处理,因为怕对方家长冠给我不作为的帽子。那么,也无法要求对方家长放手。

Lucy 
说了,这么多,更多的像我的自我破译,剖析。我的疑问就是,想问,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成长育儿中,我能做些什么?我怎样才能尽量减少自我价值代入?接纳我的孩子,并帮助他分析自己行为的影响。我怎样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不轻易自我怀疑和被投射?

以及,我的自我剖析是不是合理的?

Lucy 
孩子在上周四发生推倒小伙伴军事件后,还是很有兴致很有意向去找军玩儿。周日又在军家玩儿,平时提醒好几次才肯走的,那天突然没有征兆得丢下正玩儿的玩具,要求我立刻和他回家,他说:妈妈,我们回家。而且拒绝军家任何人来告别。拽着我就要回家。路上问为什么突然回家,没有回答我。我也没有追问。

刘未鹏 
你觉得孩子内心想法是什么?

Lucy 
昨天下午我下班,我正吃着饭,他就很高兴得表示要去军家玩儿,晚上出门的时候看见我新买的海苔放在柜子上,就自己带了一个跟我出门去,一进门就和军很自如得分享起来,有说有笑。而且我注意到,他们两在追跑的时候,也会注意保持一定距离。不像以前,会疯得推搡在一起。

嗯,我没有揪住这个细节,我觉得可能是,不愉快得感受找到了他,因为周四推倒在地板事件发生时,他的要求就是要回家,我没有当时就满足和理会。只是强迫他,认领他的责任。

两次事件,发生时,军哭起来那次,明很明显有内疚感,而推挤到床头柜事件,明的表现就是:明明是在玩儿,军也没哭,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他更多的是困惑及不以为意。

刘未鹏 
总的来说,是不是可以这么来概括你的关键困扰:

  1. 顶不住对方父母的压力,或者说怎么才能顶住对方父母的压力,而不把压力无条件地传导到孩子身上。

  2. 担心孩子这样的行为模式会不会一直延续到成年,越来越固化,进而深刻影响他的人生

而「我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观有问题」则是你对于「顶不住对方父母压力」的一个归因。

是这样吗?

Lucy 
是这样的

Lucy 
家是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地方,我希望是自己不断成长,有能力给孩子示范合适的情绪管理,还有人际交往

但自己觉得,这是我的弱项,隐隐得迁怒孩子占了上风,控制孩子的倾向也很明显

刘未鹏 
当你明确的知道孩子并不是故意的,同时又面临对方父母的压力的时候,能否设想自己把孩子的意图(intention)和行为(behavior)分离开来。行为上孩子弄疼了对方,就行为道歉,意图上孩子并没有伤害意图,所以对孩子仍然是接纳的。

只有当孩子意图上也有伤害的意愿,那么才可能有「我不能接受你这样(有这个意愿)」。人对意图的判断是非常敏感的,因为意图决定了是否具有「持续,乃至永久的行为倾向」,所以判定对方意图不良,升起的情绪是最强烈的。

对方父母很可能判断你的孩子有这样(打人)的意图,而你因为和孩子相处久有很多信息,所以你知道他没有这个意图。

Lucy 
关键和核心就是这点,是不是有意的

刘未鹏 
核心在于你怎么厘清意图和行为,并且在沟通层面有技巧的体现出来。

实践中很多人是一锅端,过度反应。一股脑儿完全否定了意图+行为。说:我不是故意的(言下之意所以我干嘛要道歉)然后对方就说:你怎么不是故意的(火上来了)

刘未鹏 
你的憋屈之处,是不是觉得一旦道歉了,就「坐实了」对方对你孩子和你的一个负面映像?(孩子熊,父母无能)

如果对方真的是这样的父母,就是我要接下来说的第二种可能,既对方总是不惮以恶意揣测别人,那么你没有什么要过多解释的,远离就好了。

但从你的记录看对方并不是(这样的父母),他们只是比较心疼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的判断是主要还是你自己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认为对方会「这么看我」。

那么这里就要进行一个「reality check」:到底对方会不会因而「这么看你

刘未鹏 
另外这里岔开说一下:孩子没有攻击的意愿,只是自我调控能力还没有到位,有时候没轻没重,非常正常,发展阶段中很正常很正常的阶段,长大慢慢就好了。只要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因为「孩子小不懂」而不给孩子任何反馈,让孩子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轻什么时候重。你的反馈要重点在客观层面,即他的行为的影响(别的孩子会挺疼的),而不是主观层面(你怎么这么坏)就行了。

但也不是必须总是反馈,太啰嗦也没必要,其实你提醒过一两次,下次孩子心里会长个心眼儿,注意观察他的细微改变。

Lucy 
我需要检讨的就是这个,reality check:到底对方会不会因而「这么看你」

刘未鹏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假设对方家长真的冠你一个熊家长帽子,会怎样呢?

假设这真的发生了,假设你有神奇的能力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内心,而他正在这么嘀咕你。

会怎样?

Lucy 
会觉得自己特别失败,沮丧。

自我攻击,迁怒孩子。

刘未鹏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特别失败?

你的成功失败是某一个人的认知决定的,还是事实决定的?

Lucy 
对,我倾向于用他人对我的认知来决定我是否失败。

刘未鹏 
还是另外的第三种可能:你觉得「让对方对我有好的认知」本身就是成功的一部分,所以不管对方对我的认知符不符合事实,重点是只要他对我认知是不好的,就是失败。

也就是说对方的认知(我在对方心中的形象)本来就是那个你关心的事实本身。

Lucy 
对的,对方的认知,是我关心的事实

刘未鹏 
ok那在继续这个线路之前,我想先岔开一下说一说这个情况的后果,后果在上面其中一幅截图当中体现了,因为非常担心被对方内心看不起(或者不喜欢,或者换个其他负面的词),你后来回家的路上给孩子带着很重的情绪讨论道歉的这个事情:

Lucy: 回家路上,一改往常要求哭自己走,我一直抱着明,不掩饰我当时的无奈和忧虑,明问我,妈妈,你怎么了?我如实告诉明,你这样推挤军,让军受伤害的行为,我不能接受,当军爸爸批评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很难过,很羞愧,难为情。我也跟担心,以后还有同样的事发生,你还小,我作为你的妈妈也不得不承担你行为的后果,难以预料的后果我很害怕,担心

Lucy 
嗯,我更多的是关注我在这个事情上的感受

刘未鹏 
孩子的一点小无心,妈妈的情绪和自我受到这么大的打击,你想,孩子该得有多大的压力,下次玩起来必须谨小慎微了,此其一。

其二,你觉得从孩子的视角,孩子会不会因为你这个坦诚的告知,承袭你的这个「无奈,忧虑,难过,羞愧,难为情,无法预料的后果」的情绪和模式?

(注:以上不是在批评你啊。你就假想一下我平和的语气吧。)

刘未鹏 
而当一个人对于其他人对自己的认知有如此大的情绪压力的时候,他在人际关系当中的模式会是什么?

是不是要么力求完美,不打扰对方,不让对方有任何可能有不好的想法,尽量服务对方。

要么由于这样做非常非常的累人,时刻雷达都要竖着,内心绷紧着,于是就因此变得厌恶人际交往,彻底回避这类可能的局面,结果又把自己慢慢和正常的人际关系隔绝了。

刘未鹏 
回头你不妨仔细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史,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种担心害怕别人印象不好的感觉的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补充的就是:害怕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心理疾病,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天生就有管理自己的在外人眼里的形象的本能。

只不过区别在于:

一个能力较弱,又没有强大的家人作为后盾的人,有理由担心朋友对ta的印象好不好,因为朋友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有时候甚至是最重要的之一。

一个能力其实已经较强,完全可以自立,即便没有朋友也能过活的人,如果仍然非常担心给别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这可能需要回溯一下早期环境,因为这个心理反射回路还停留在较早的「心理时间」中。

所以,你可以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史中,有没有一段时间常常听到:

  1. 父母对你这个人本身的负面评价?(例如怎么就这么_____

  2. 以及对「别人会怎么看你」的「说法」(例如:你这样别人难道不会_____吗?)

这两个句式?

Lucy 
谢谢你明确指出:孩子没有攻击的意愿,只是自我调控能力还没有到位,有时候没轻没重,非常正常,发展阶段中很正常很正常的阶段,长大慢慢就好了。

其实我从很多途径都了解了类似这样的孩子发展曲线,而正是因为我了解,但却还是很焦虑,并把我的焦虑投射给孩子,而再次反过来自我审视。

自我价值和定位,自我认知判断标准,又再一次成为我不得不面对的标准。

Lucy 
我经历了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出生一直到16岁读高一,伴随着生父离家出走,我才算从那个家庭氛围压力中解放出来。我一直敏感多疑,很作,没有可以肆意交谈的好友,跟人相处时,谨小慎微,特别在意对方对我的评价。

我一直在找各种途径寻找走出这样的情绪压力的出口。读书,心理咨询,包括现在和你的谈话,我的目标开始是不明晰的,渐渐才锁定我问题的根源,就是我的心理还固定在过去成长背景中行程的自我认知中,没有相应得匹配我的能力和成长。

Lucy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记忆是,父母不关心我,他们是缺位的,没有成人给我心理上的支持和肯定,情绪上的关注那就更没有了。对生父个人品质的厌恶,住在家对面的大舅和二舅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也非常讨厌我。大舅妈对我非常的苛刻,我看见她跟老鼠见了猫一样。

有几个细节,我现在印象比较深刻,大舅妈家阳台上种了当时非常稀罕的草莓,我一个小孩子嘴馋偷偷摘过,事后我就听到大舅妈以非常严厉的口吻跟我妈妈说,你家养的孩子都是做贼的料,这草莓就肯定是你家孩子偷摘的。我心虚,不敢对质。我也忘了我妈妈是怎么回的,可能甚至都没有回驳吧。

Lucy 
我还清晰得记得,我在小学4年级的时候,因为个什么事情,难过得想过,如果我去投河死了,家里人会不会记起我?而我真的就往家附近附近的河边去了,待了很久,晚上很晚才回家。

Lucy 
我数学很差,上小学三年级,数学开始复杂起来,从来不关心我作业的父亲,突然热心肠得看我的作业,一看错很多。当下就拉着我,去学校,要跟负责的老师理论,怎么教的。当时是上学日的午休时间,学校人非常多,我和我的父亲顿时成为众目睽睽下的关注点。

至今我还能记得,我父亲的胡搅蛮缠,让我无地自容。

Lucy 
我跟亲近的人表达需求时,从来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不满了,就沉默不语,俗称生闷气。一点不满就发作。而内心却是希望对方能读懂我的真实需求。这点承自我的母亲。

更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是,有一次父母又吵架,生父从他们的房间,在三楼冲到二楼,拿着菜刀站在我和外婆睡的床脚处,对外婆出言不逊,威胁外婆。具体内容我不记得了。惊恐还没消化掉,生父闹够了离开后,老外婆躺在床上边哭边说:这个畜生,要不是当面一晚上没管住,让他占了便宜,生了婷婷(也就是我),也不会有今天的事了。以我当时的年纪,我的理解就是,因为我的到来和存在,导致了如今的糟糕局面。


刘未鹏 
是啊,一个人面对这个社会,确实会很在意他人的看法,毕竟个人的力量太弱小了。你的家庭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提供一个无条件包容的稳定大后方。如果非要把你说服到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反倒违背了人性了。

可能这里能做的,就是保持觉察,提醒自己去做reality check,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焦虑(而不是避免所有的焦虑)

另一方面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对自己已经实际拥有的不错的能力保持觉察,让自己内心曾经的小孩子看到自己其实已经长大了)

刘未鹏 
一部分人是陷在「能力实际还不行,也就是实际上就很弱小」的坑里,另一部分人是陷在「能力实际上已经很强,但内在的小孩还是很弱小,因为这个小孩没有和当下的自我好好的链接,仍然停留在当年的时空当中」

Lucy 
嗯,确实如你所说,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是很难做到的。我对你提到的reality check 非常好奇。我仔细读过公众号中的几篇心智探寻的对话过程,我很惊讶于你对谈话对象问题的分解,我在想,如果我自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自我觉察,有没有可能?

但另外一方面,这样的对话,有效果,是因为你这样的引导者起作用。自我内省的话,会不会走不出自设的迷局?

刘未鹏 
自我内省的确有可能抓不住重点或者误入歧路,所以才需要一些大的原则和技术作为骨架。

Lucy 
嗯,果然,因为其实很早,至少3年前,我就知道自醒这一途径,但总感觉抓不到方向。

Lucy 
内在的小孩,和当下的自我好好链接,可以再说得详细些吗?

光有急切得想要强大自我,正确定位自我的愿望,但总是看不到进步,进展,和孩子的互动,跟自己内心原有的障碍,经常导致对孩子的不接纳,让我更加焦虑。

刘未鹏 
你可以把我们的内心想象成(实际上也常常是事实)住着多个自我,内在的小孩这个隐喻就是指你的早年经验所塑造形成的那个自我的部分,而成年、上大学、工作这一部分的经验又塑造了一个自我的部分,有一些人是前一部分非常弱小,后一部分实际上已经蛮强大了,已经不用仰人鼻息,实际上就算被朋友乃至亲人甩了,也并不会死。但是因为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还没有完成沟通、整合,前一部分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了当时所不拥有的力量,所以对于被别人抛弃仍然怕得要死。

当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整合之后,内在的小孩就「长大了」,拥有了后一部分的力量。

这个过程,需要很多和内心的接触,尤其是过去的经历。

Lucy 
我会试着用刚才你发的心智探寻中的大原则和骨架开始自我心智探寻之旅。

看了每一篇心智探寻,其实我并没有记住具体的内容,记住的核心要点有3个:

  1. 察觉自己升起来的感觉是什么?

  2. 对自己情绪保持好奇心,观察这个情绪后面真实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3. 现有的情绪,是在掩饰并保护自己避免卷入更大的痛苦。需要看到并理解这个痛苦。

刘未鹏 
是的,你的理解力很好。上面的三点都是核心

Lucy 
对话中,你设置的提问本身,真是神奇,有种拨开云雾见真像的神奇感,这种被看见和理解的畅快感,可能也是我所缺的。你的指引也只能是一时,最终也要看自我核查,是不是。

刘未鹏 
是的。

另外,平时自己也把想法随手写下来会有好处。

Lucy 
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是联系我不断的感受情绪,分辨感受,挖掘出情绪下面的深层感受和信念,同时用语言描述痛苦和升起的感受,用语言承受住痛苦,使痛苦被看到?

刘未鹏 
是的,这么说很准确。

另外,承接住痛苦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你内心的「另一个部分」理解了这一部分的痛苦,而语言只是这部分看见另一部分的桥梁,那一束照进幽暗深海的光。

这里最初和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感受」和「觉察」,只有建立在感受和觉察的基础之上的推理和分析才不会流于头脑层面的「纯理性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理性大脑会对自己觉察到的东西自动生成各种各样的解释或阐释(例如:我这样是不是______,那么怎么知道这些阐释是否是你的「个人真相(personal truth)」?则需要继续进入感受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我在心智探寻第六篇说过。

Lucy 
最初一环的感受和觉察,我可能就需要时日来练习,过去的一周里,我一直在尝试,但多数情况下,我都只感受到,头脑被劫持,脑子一片空白,腾得就处于失控的状态,完全没有空隙就给感受和觉察。

事后再去进入,就感觉很受阻,没有办法察觉到更多当下的感受,升起的感觉,很难描述更多细节,更多得就进入,自我分析环节了。


Lucy 
上一次分享一个案例,也就是他和其他孩子玩儿,用力推对方到桌角,被对方家长看到后,我的反应和情绪,要求孩子来承担。你提醒我,如果这样,长久以往,孩子得承担多少来着我的压力?孩子得活得多沉重

最近观察孩子,明显感觉到,孩子正逐渐避开我,转而向更能看见他的奶奶和爸爸,每次我表情一不对,还没待我发表感想,孩子就主动问:妈妈,你怎么啦?

刘未鹏 
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可以和孩子坦诚的交流一下,重新去回顾当时的事情,并且重新对这个事情去表达你现在,当下的认识、感受,和之前没有向孩子表达的抱歉。

如果不去「重新打开」当时形成孩子这个焦虑的「原始事件」,你现在就算再试图去控制自己的情绪稳定,过去的那个「点」它并不会自动消失。

它也许会慢慢淡化一些,但这种隐藏的焦虑还会在。

刘未鹏 
需要「重新打开」这件事情,表达你现在的认知和感受。就算仅仅是为过去的事情中自己当时的过度反应道个歉,并坦诚的承认「我当时的确是过度反应了,这是妈妈自己的问题,不是你的」,都比努力稳定自己将来的情绪要好很多。

Lucy 
嗯,我会试一试,应该不是只有这一件事情,是平常生活中互动点滴累积的结果,因为我观察并觉察到,我倾向于利用孩子跟我的关系,控制并管理孩子的日常以及行为。

刘未鹏 
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真的自己的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得是坦诚的,不抱着焦虑的目的的去,只是一个真心的表达(而不是为了去「调整孩子」),既不期望孩子因此而改变什么,也不期望孩子这样就原谅你。表不表达是你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的。

如果带着强烈目的性,那么孩子也能觉察到。如果带着目的性,说实话,你会发现讲着讲着就歪了。

Lucy 
嗯,我会在我确定不带着焦虑的情绪的前提下,和孩子回溯这个问题

刘未鹏 
其实,心理咨询之于成年人,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重新打开被封印的感受和记忆,带着新的信息、经验、视角去再次面对同一个问题,并得到不同的答案。

Lucy 
嗯,是不是这么理解,带着改变孩子的目的势必会引发孩子的反弹,因为最近我反察自己,发现我其实对孩子说和做得都很用力。

刘未鹏 
强扭的瓜不甜。


Lucy 
你是否从内心里就是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成长为社会所能接受的样子?我指的是,至少不会侵犯和伤害他人和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我并不是指要按社会标准的所谓成功的样子。

刘未鹏 
是的

刘未鹏 
其实你的孩子也会,你只是因为太害怕「万一的闪失」而被这个恐惧抓住,遮蔽了本可以有的信心。

Lucy 
嗯,我觉得这是这过去3年育儿期间所有焦虑的源头。我尝试过觉察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恐惧,我认为跟我的生父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可以,我想就这个话题,最后做一次探讨。

刘未鹏 
可以的

Lucy 
其实我对和生父的直接接触记忆已经不多,对他的评价形成,更多得来自我的直接抚育人,外婆,以及周围的亲戚。给我留有的印象就是,这个人是蛮横不讲道理,一语不合就会大打出手,恶语相向,无法正常沟通,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还有好逸恶劳。我已经没有和他直接沟通的印象了,也不记得他对我的评价如何。我就记得我很害怕这人,要尽量远离这人的视线,否则我就会被卷入无端的冲突中。和他说话时需要小心翼翼,尽量讨好他,顺着他。包括我初中时,他有外遇,离开这个家,和母亲彻夜的争吵,我都只是了解部分。连他后来组建的家庭,离我就读的高中只有10分钟的路,我每次路过,也会躲得远远的。说实话,我都没有勇气正视他的眼睛,和他说话。

然后,多次从外婆和母亲的口中听到他们对生父的憎恶,以及,他这些恶劣品行的出处,都是因为他原来家庭对他的纵容,为他独尊的家庭氛围。而这些,也从我的姑姑,他的亲妹妹口中得到证实。

等到我的孩子来到,当他出现攻击性,唯我独尊霸道的品性时,就让我忘掉,这只是个三岁的孩子。害怕我的孩子也会被纵容得跟我生父一样,成人后被人嫌弃,给人带来恐惧

Lucy 
这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的人生就这样被我联系起来了。

Lucy 
我的母亲最终决定和生父离婚时,我已经高一了,现在想来我也觉得奇怪,既然外婆和母亲都觉得生父是渣男,为什么不早早断了。我的母亲就是非常幽怨得说,我一个孩子不懂她当时的难处。她是很怕被生父报复。当时的关系我也不想去过多描述,我只是希望尽快从那个恐怖的家庭氛围中解脱出来,离开生父的可怕报复和无休止的纠缠。

当时离婚时,生父为了家里那点财产和母亲又纠缠不清,不肯干脆离,当然这个情况也是听我母亲转述。为了让离婚案顺利进行,我配合我的母亲,在高一暑假时,在镇上的简易法庭上,我出庭做了伪证,证明我亲眼看见生父和出轨对象生活的场景。当时我都觉得我的生父恨不得生吞了我,我连正眼都不敢看他,他当时的表情究竟如何,完全回忆不起来,就记得那个夏天,那个庭审的房间冷飕飕的。庭审结束就躲开生父,此生再没有见过。

后来为了避开生父的影响和随时可能的找上门纠缠,我远离故乡,在另外一个城市读大学,工作成家。在他死在他和后来一起生活的家中,公安局通知我去处理后事时,我也没有出面去办。

刘未鹏 
试试看重复这段话,看看内心会有什么感觉:

「生父的恶劣品行对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我认为他的这些品行都是家庭对他纵容造成的。」

「当我的孩子对其他孩子有攻击性的时候,如果我不严厉的制止和教育他,他也会变成像我生父那样的人」

Lucy 
绝对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在第一时间扼杀这样的倾向

Lucy 
不能允许,一想到有这种可能,我就害怕得不行

Lucy 
这样的话,我会一辈子都被牵扯在内,担不完的责任,会给其他人带来多大的困扰。

刘未鹏 
所以既害怕孩子因此变成被所有人人嫌弃的人,也害怕自己要遭受的一辈子的连带责任,是这样吗?

Lucy 
对的,非常害怕。

刘未鹏 
以前你对这个害怕背后的逻辑链有这么清晰的觉察吗,还是说以前是无意识的?

Lucy 
没有这么清晰的觉察,我对孩子两方面的事情非常敏感,其中一个就是社交,以及由此对我造成的影响和压力。其他方面,比如吃饭,睡觉,大运动,精细运动发展,会不会什么技能,我完全不焦虑,顺其自然。

这两方面的敏感,我是知道的,明确的。

Lucy 
但和生父的关联,是再上一次和你对话的时候,突然链接上了

Lucy 
我以为我已经彻底告别生父的影响了,孩子的行为表现与生父给我带来的影响之间,我从来没有去觉察过。那个人,已经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了

Lucy 
我害怕养出熊孩子,但其实我根本深入没接触过孩子,熊不熊,好不好,我其实是没有具体形象和概念的。为什么如此害怕,反应这么激烈?

刘未鹏 
这是一个自问,是吗

Lucy 
对,这是一个自问,问到这里的时候,我生父的脸就出现了

我没有见过熊孩子,但见过成年后的熊孩子,给我带来的无尽痛苦,我一定要想办法扼杀这种可能

做不到,就让我无尽焦虑。

刘未鹏 
那么,看到了这条贯穿时光的因果链之后,除了刚才所说的害怕,内心还有其他感觉吗

Lucy 
阴魂不散……有懊丧,沮丧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继续让我承受痛苦?


刘未鹏 
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孩子会发展成你所恐惧的样子?

刘未鹏 
或者更准确的说,发展成你的生父那样的,或者说你具体所恐惧的那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过程

刘未鹏 
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现在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那样的人,你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上确保他会长成那样

Lucy 
嗯,以孩子为中心,不管要求是不是合理一应满足,侵犯别人了也不会指出,更不要说惩罚了,还会夸奖孩子有本事,鼓励孩子自私自利。

刘未鹏 
还有吗?越详细具体、越具备可操作性越好。「以孩子为中心」是一个抽象的总概括,而且含义有二义性,发展心理学还指出好的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呢,当然,你刚才说的以孩子为中心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除此之外尽量多想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做法。上面除了以孩子为中心比较泛之外其他的几点都很好。

Lucy 
只要孩子表达不满,立马缴械投降,孩子说要吃什么立马就去办,不管大人自己当下的情况是如何的。孩子出手打大人,踢大人了,也是忍着,不舍得,不敢指出孩子行为不对。演变到最后,根本不敢忤逆孩子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要求,生怕孩子撒泼打混,在家里造成更大的破坏。

Lucy 
在外与其他人互动时,完全站在自己孩子一方,不论好坏,都全然觉得自己的孩子有理,对其他家长的质疑,指责自动屏蔽。

刘未鹏 
这些都说得很好,真的很好。描述得细致、具体和典型。继续在这条线路上再感受感受还有没有要补充的(注:不是我藏着什么在引导你,我希望你去用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力去尽量触摸真相,去延伸和深化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我并没有偷偷的在背后准备一个对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当你觉得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可以告诉我

Lucy 
明白,我刚才的描述,一半是来自我姑姑给我的转述,小时候我的生父是在家中如何霸道的,奶奶是如何纵容他的,一半则是我自己的感受。

刘未鹏 
前一半(听来的转述)再用自己的感受去细察一下,如果自己感受上也认同的话就放到这里,如果有些哪里不对的感觉也写下来。

Lucy 
好的,我再自己琢磨一下,下次再谈。


刘未鹏 
如果这个问题想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试着进一步去感受上面提到的一个个做法,具体又是如何让孩子成为好逸恶劳,自我中心,妄自尊大,……,这样的人的。

也就是说,上面你说的是孩子会因为这个、这个、和这个,等等,而成为那样,那样,以及那样的一个人。

那么接着要做的就是去进一步深入从「这个」到「那样」之间,到底在孩子内心发生了具体什么样的转变。

不要用逻辑和分析,撇开任何道听途说乃至教科书上的「说法」或「道理」,用感受去想,去根据你所了解的活生生的人的成长史,你自己的切身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去尽量感受和细细的体会这个中间过程中,孩子内心具体是怎么变化的。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甚至有可能会很艰难,但我相信是值得,也是必要的,而且需要你自己用感受去努力的一点点触摸和细细的辨认、回忆、换位、体会。

当你触摸到这些真实的感受之后,内心才能摸到一个人的成长轨迹的真实脉络,有了这个真实和具体的确定感作为参照系,内心(而不仅仅是理智)才真正能对自己怎么做、这样那样做到底会不会,以及其他重要的担心「有谱」,而不是任由孩子的一个表面上相关的行为信号一下就触发了无尽的恐惧。

当然,如果过程中实在卡在了一个点上,可以和我交流。


刘未鹏 
有没有进一步感想呢?

Lucy 
孩子会因为这个,这个和这个原因成为那样,那样的人,需要慢慢在生活中观察,但这个观察如果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我恐怕我会过不了自我焦虑这一关,而把注意力分配给如何改变孩子上。那更不用提,琢磨这两者之间转换时,孩子内心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了。我感觉我接受到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作业。

刘未鹏 
那换一下思路,先说简单的:以上你提到的这些做法,有几项符合或者接近你对孩子所做的呢。

Lucy 
嗯,好的,我再琢磨琢磨。

上一次我们聊到,我理出:生父给我的影响和痛苦和我恐惧孩子会成长为同样的成人之间的逻辑关系时,我已经从原来的育儿恐惧中释放了大半

再加上你抛给我的砖,让我想一想我认为什么样的家庭,具体到什么行为可以让孩子成为我所担心的样子。再我给出一桩桩逻辑关系的时候,我心中已经惊觉,其实我真的多虑了,因为这些逻辑关系中的因,不太可能从我这里发出,当然孩子受到的环境和影响非我一人之力,一己影响,我能做的,可以做的,只有陪伴,并尽量给予我的心理支持和抱持。

刘未鹏 
好的,谢谢反馈。知道你现在想到哪了对我也很重要,因为有效的探寻和深入皆是基于一个人当下的具体的状态的。所以如果你有新的想法和感受/体会了,留言给我就好。

Lucy 
跟你的对话,你不设期待,和预期,让我觉得很安全,也很放松。这几天的感受就是,我对自己的信任提高了一些,信任自己哪方面呢?就是信任自己,可以觉察到不利于和孩子沟通及成长的思维和言行,并在和孩子的互动中逐渐修正,并且允许自己和孩子发生冲突。

Lucy 
举个例子,过去的周末和孩子放风筝,孩子见过其他人放,在更早的一周我们也一起放过,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后来仔细比较,选购了一种据说0基础也能放起来的风筝,前天一起放果然一放就高起来,孩子看到我的示范,非常激动,大叫让我来,让我来,我交给孩子,孩子带着满脸的兴奋,小小的身姿妥协一条风筝,在广场上奋力奔跑,非常努力并骄傲。

然后我害怕风筝掉下,出手拉了一下绳子,意外得风筝掉落了,瞬间孩子像卸了气的皮球,扔掉手中的弦轴,喷发出不满,立刻情绪急转,大哭,不要你碰,你碰下来了。

这个时候,我的第一感受不再是以往的:又来了,又来了,难缠的无理取闹又来了。转为:孩子有情绪了,新能力发展出来的兴奋被打断的挫折挫败感引发了孩子的愤怒。我平静得蹲下来,跟孩子说,妈妈不是故意要碰掉你的风筝的,我是想帮你让你的风筝停住,对不起我的本意让你的风筝掉落。然后拍拍孩子的后背,继续说,你很气恼妈妈碰了你的风筝的绳子,你认为是妈妈碰到绳子,风筝才掉落的,但我真的不想变成这样。

神奇的是,孩子愤怒的哭了不到几分钟,就用正常的语气跟我说,那我再放一次。我舒了一口气,知道孩子的情绪过去了……

Lucy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天真烂漫,仍然还是希望家人所有人都以他为中心,围着他转,不过看他的我已经慢慢发生转变,这些转变我自己也觉察到了,允许自己一边觉察,一边重返老路。只是在重返老路的时候,记得带上你传授的四字真经:背后真相。有时能看到,有时不能,那就再等等。

刘未鹏 
为你高兴。改变始于觉察,觉察始于看见,而看见则始于对「我们是如何到达今天这个状态(how we got here)」的感受和思维的回溯,很多时候这如同穿越时光,连接过去和现在的自我,一旦某一条内心的原本隐藏的脉络被看见了,就再也不会「看不见」它,就像这个经典的图一样:

Lucy 
哈哈,现在看见了一只低头嗅地的斑点儿狗狗。

刘未鹏 
是吧,一旦看见了之后,就自动会从视野中跳出来,即便故意也不会看不见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刘未鹏的微信公众号「思维改变生活」(pongba_mindhacks)及同名博客 http://mindhacks.cn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演绎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