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美好 来源|十点读书
↑↑↑
戳这里,打开AI写作新世界的大门
过去3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那唯一能确定的,是什么呢?
“钱。”
还在工作的同事小薇抬起头,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还记得五年前她刚步入职场,一个月4000的工资,却能产生6000的账单。
不够的2000,就用信用卡和花呗轮流支付。
谁劝都没用。
秉持着“人生苦短,及时享乐”的生活态度,小薇在消费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急转弯来自于两年前。
那时,公司因为效益不好,半年内两次裁员。
大半个公司都空了。
而小薇,虽然工作保住了,但第一次直面失业的她,内心冲击很大。
“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这个公司,我干不到退休。”
她迅速盘点了手中余额,发现是-3152元。
人一下子就慌了。
那一刻起,她突然有了存钱的冲动。
不是为了变得多富有,而是希望在面对变化时,不至于走投无路。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组数据:
2022年,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了26.26万亿元,同比增加6.59万亿。
这几年,国人的存款意识逐步加强。
包括不少年轻人。
豆瓣有个小组:今天消费降级了吗?
每天有三十六万成员,分享着自己的生活。
一个毕业三年的女孩@栗子一。
独自在北京工作,每天结束繁琐的工作,回到出租屋后,往往已经九点多了。
这是她一天最放松的时候,也是最希望能犒劳自己一下的时候。
于是躺在床上,开始“坦然享受”各类大促信息的撩拨。
而那些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求,一下下推动着她点下付款按钮。
刚毕业时,本着“对自己好一点”的诉求。
她无力抵抗“变美”“变白”“变瘦”“变健康”等煽动。
护肤品一下就是两单;
健身卡一买就是两年。
在消费主义的洗脑下,工资本就不高的她,每月几乎没有结余。
可每逢搬家,看着还没拆封就过期的面膜,以及冰箱里成堆的冷冻食品,她都会埋怨自己当初的大手大脚。
这几年,在剧烈的变动下,她才逐渐意识到过往的消费习惯,除了带给自己还不完的花呗外,似乎并没能提升生活质量。
“工作三年,月薪过万,存款为负。”
“对自己好”成了一句空谈,过好接下来的日子才是当务之急。
她逐渐有了一些改变:
能做饭不点外卖;
能买平替就不买正装。
剁手之前先看看库存。
虽然生活看起来没那么“高配”了,但买到手却不用的东西,也少了不少。
随之变少的,还有兜里没钱的恐慌感。
和她一样的,是一个叫Pico的女孩。
她去年筹办了婚礼。
原本的打算是:要去旅拍,要买定制婚纱,要有大气梦幻的婚礼现场。
但到了要交定金时,一想到这么大排场的婚礼,至少要花十几万。
她犹豫了。
看了看余额,想了想未来。
Pico决定还是怎么简单怎么来好了。
最终,婚纱照花了899,婚礼服装闲鱼买的,婚礼现场更是选了最便宜的那一档。
一番精打细算下来,三万块都不到就走完了全程。
虽然好像很“寒酸”,但银行卡的余额没少多少。
钱要花在刀刃上。
毕竟未来婚姻还很长,不是只有这一场婚礼。
这样的转变,让不少人陷入了摇摆中。
的确,这几年,我们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随之增加的,是“日渐蓬勃”的购买欲。
双十一销售额,迅速破亿;
奢侈品的门前,排满了长队;
上百万的楼盘,一放盘就卖空。
越来越多“精致”的生活被拍成了短视频,充斥在各个平台。
于是不少人效仿着有钱人的样子,拿着不多的工资,过着“挥金如土”的日子。
化妆品,不考虑成分,一律用明星同款;
衣服不考虑质量好坏,反正就穿一季;
包包、耳坠、眼镜这些配饰,必须要搭配衣服,准备好几套。
然后在付款后,“安慰”自己:
“我上班都这么辛苦了,不该对自己好一点么?”
“我现在不对自己好一点,难道等老了再享受吗?”
“周围人都买了,我不买,怎么好意思约她们出来?”
当然,也有一些消费会由另一半来买单。
“一支口红/一个游戏机都舍不得给我买,你也敢说你爱我?”
好像只有大肆消费,才能证明:
Ta是爱我的;
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值得别人羡慕的。
于是,欲望与需求被批量制造。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错判自己的“消费欲望”和“供给能力”,一步步踏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所幸,这几年,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理性。
他们迅速摆脱了消费主义的洗脑,消费习惯由先前的跟风买,变成了如今的理智买。
买黄金,就是其中一个转变。
有人在小红书分享到:
“去年生日,我收到了男友送来的奢侈品包包。
放在以前,我得开心好几天。
但去年,男朋友经历了薪资下调,我的工作也风雨飘摇。
看着手中的包,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值。
于是拿着发票退了包,转身去了金店买了个金项链。
既能装饰,又能保值。等哪天不喜欢了,等金价回升时卖掉,还能赚一笔。”
不少人,也开始了自己的存钱计划。
一个抖音博主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她今年28岁,国企上班,工资不高,一个月只有5000块。
工作两年后,攒够了人生中第一个10万块。
为此,她只要能自己做饭,绝不点外卖。
买东西也一样,先前只要喜欢,都要买回家。
而现在,她的衣服包包护肤品,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而且都是未来一个月就能用上的。
这几年,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她便想着能在家里的市区买套房,给父母养老。
除了先前的攒钱途径外,她还趁着下班时间做起了副业,做过家教、摆过摊,写过稿,干过新媒体。
从22岁大学毕业到如今,六年过去了,靠着正职与副业,她已经攒了30多万。
在老家给父母交了首付,手里还有不少结余。
从0储蓄,到看着银行卡余额的与日俱增,再到如今拥有老家一套房。
她心里的焦虑被慢慢治愈。
心中的确定感也在一点点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