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狗13”到现在的《狗十三》,观众们等了5年的这摊狗血终于还是来了。曹保平导演,果静林、张雪迎主演,实力派的阵容、引人深思的故事构架以及漫长的等待都让观众高高的吊起了胃口。
艺恩数据显示,《狗十三》近两周购票指数为6.08,上映至今口碑指数更是达到了8.4,在上映电影中名列第一。但即便如此,截至目前(9日12时)《狗十三》的票房仅为1641万元。更重要的是,在《海王》霸屏式的打压下,《狗十三》的排片率已经从12月7日的6.8%降到了12月8、9日4.7%,单日票房也从第三位降到了第四位。
回顾整个2018年的国内电影市场,“口碑才是最好的营销”已经慢慢地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无双》等电影基本都是靠着过硬的质量分别获得了春节、暑期和国庆档的票房桂冠。但这一点在文艺片上却没有完全得到应验。可以说受制于题材,以《狗十三》为首的文艺片在整体票房上还是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小众电影如何逃避票房扑街:攻下首周末,选择好档期
为了说明过往一年小众电影的生存状态,我们特意选取了《江湖儿女》《小偷家族》《水形物语》《暴裂无声》等4部口碑良好的文艺电影作为分析对象。
根据艺恩数据,这4部影片总票房均超过了5000万元,且映后7天的口碑指数均超过7。其中《暴裂无声》票房5426万元(映后7天口碑指数7.26),《江湖儿女》6950万元(口碑指数7.89),《小偷家族》9669万元(口碑指数8.59),《水形物语》1.05亿元(口碑指数7.56)。下图为4部电影首周末(即上映后前三日)票房以及排片变化。
表格中,我们发现这4部影片无一例外的会在第二日,也就是上映后的第一个休息日迎来票房的最高点,但排片率却都在一路下降。其中《水形物语》下降最慢,三日内只下降了2个百分点,《暴裂无声》降幅最大,第三日排片率不及首日一半。
作为一部相对来说小众的电影,首周末的票房大约可以占到总票房的一半,甚至更多。4部电影中,《暴裂无声》首周末票房占总票房比例最小,为49.03%;《小偷家族》49.99%;《江湖儿女》58.05%;《水形物语》则最高,达到了64.21%。
这个比例远高于《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等高票房的商业电影(这些电影的首周末票房一般只占总票房的30%以下)。
从这4部电影来看,《水形物语》和《小偷家族》分别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戛纳金棕榈的光环加身,《江湖儿女》则是今年入围戛纳的唯一一部内地电影,《暴裂无声》则已经在前一年的西宁FIRST电影节上崭露头角。虽然这些荣誉的分量有所不同,但却也都让电影在开映之初获得了不错的排片。但作为小众电影,如果首周末之内排片率骤然下降,则其最终将很难获得理想的成绩。
《暴裂无声》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案例。电影在认知度上的欠缺,直接造成了观众消费意愿不强,排片率在首周末经历断崖式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虽然两部国产电影初始排片率并不低,但其最终票房却没有超过两部进口片。这其中虽然还有一些口碑和题材上的原因,但档期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就拿《江湖儿女》来说,9月21日上映虽然赶上了中秋档,而且档期内并没有强敌。但由于和之后的国庆档相距太近,造成电影在中秋假期后的1周就遇到了《无双》《李茶的姑妈》等商业片。这也让《江湖儿女》在9月30日,上映第10天排片率骤然降到了0.1%,而同期《水形物语》和《小偷家族》的排片率分别为2.3%和0.5%。
这也基本可以解释《江湖儿女》后期票房过少,以及首周末票房占比较高等两个现象。更何况,今年的清明档和中秋档总票房分别只有6.8亿和5.2亿,观众在这两个档期中的消费意愿并没有预想中强烈。
当然,我们并没有否定小众电影的商业价值。实际上,由于制作成本相对较低,这两部国产片实际上都并没有亏钱。
可以发现,相对于商业电影来说,小众电影,特别是文艺电影多少显得“先天不足”,但这些并不表示作为一部文艺片就注定没有实现商业价值的机会。毕竟电影产业已经发展到今天,随着海外发行,网络发行等途径的崛起,一部优质电影有了更多变现的方式,其经济价值也会越来越大。更何况,在中国整体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小众片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得到释放。电影消费下沉的趋势也会进一步加速,市场的整体容量和多样性会加大,小众电影最好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