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亚评论
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东亚评论

那些康复出院的新冠患者,遭遇让人泪目……

东亚评论  · 公众号  ·  · 2020-10-23 06:55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作者丨我是王耳朵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01



长沙人来人往的街头,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个男人拎着小桌,支起地摊,卖手工制作的擂茶。


他叫蔡益,今年34岁。


在这之前,他有稳定的工作、住所,喜欢健身和旅游,爱弹吉他。


直到8个月前,一次在武汉的短暂停留,改变了他的生活



2月1日,从武汉回到长沙的蔡益,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在医院的日子,他失去了味觉,吃什么都没有味道。


整夜失眠,每天关注着死亡病例通报,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名字。


万幸,他好转得很快。


住院1个月后,5次核酸检测全阴的他,被专家组核准出院。


那时他还以为,生命中最难捱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在酒店定点隔离完14天,蔡益还要居家隔离14天。


可房东坚决不让他回租住的房子。


无奈,蔡益只能回到湖南益阳的农村老家。


那是个热闹的村子,蔡益家的房子又处于村子中心,乡亲们常聚在这里聊天、打麻将。


但从蔡益回家的那天起,热闹的人群,悄悄散开了。


人人都知道他得过新冠肺炎,路过他家门前,都要绕开走。


仿佛靠近一点,就会被传染。


蔡益想过解释,把出院证明、核酸检测结果拿给大家看,自己真的已经康复了。


可没有人愿意听这些。


只是抱怨着: “得了病,就不要回来了,不怕把大家连累了?”


出院半年多,蔡益回到老家,乡亲仍和他保持距离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


蔡益只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尽量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隔离一结束,他逃荒似的离开了老家。


可他没想到,曾经的公司,竟也回不去了。


有同事迎面而来,见到他,就会提前远远地绕路走开。


他进的电梯,明明很空,门外的人却不进来:“你先,我等下一趟。”


领导旁敲侧击,劝他继续休假,因为“生意太差”......


蔡益像一个人人躲避的瘟神,只能选择辞职。


“我在这行干了十多年,有履历有经验,换份工作应该不算难事。”辞职前,蔡益这样告慰自己。


但求职的路,远比他想象中的艰辛。


因为不想隐瞒,蔡益总是坦白自己新冠康复者的身份。


而一听到这个,面试的公司就没了下文。


有些公司明明写着“急招”,他也符合条件,但问过去对方便说:这个岗位不缺人了。


投了20多份简历,都这样石沉大海。


蔡益在练习视频面试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


生活的波浪还在不停朝他拍来。


9月,蔡益租住的房子合约到期,房东说什么也不愿续约。


还抱怨,就因为蔡益住在这里,让自己损失了好几万块钱。


蔡益只好默默搬家,临走前,他将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没有工作,还要支付新的房租,摆摊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每次摆摊,他一定会戴上口罩。


哪怕街头人流如梭,城市生活已经恢复了原貌,蔡益始终这样要求自己。


“如果有人因为我被感染,身体出现了状况,我会内疚一辈子。”


他知道,自己早已不是一个患者,病毒存在过的痕迹也已远去。


但来自世界的 指责和歧视,将他冷冰冰地困在了原地。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



02



武汉姑娘向彦婷是在2月7日住进的方舱医院。


在那里,她意外地走红过。


那时,向彦婷坐在病床上,专心地摆弄着手里的魔方。


一位记者路过,拍下这一幕。


如同“读书哥”一样,在那样的时间和环境里,向彦婷也成了医院里的“一股清流”,被称为“魔方女孩”,走红网络。


很多人转发,说这个乐观冷静的女孩,鼓舞了当时人人沉重的心情。



很多人主动联系她。


朋友、网友、记者......关心她的病情,询问她的心情,还让她拍vlog,展示方舱医院里的环境。


那时的她以为,自己如此幸运,得到的全是来自世界的热情。


一个月后,经历了好几轮核酸检测,向彦婷出院了。


但作为痊愈者,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有次,她带着儿子下楼散步,远处有两个男人见到她,便低着声音指指点点:


“这就是那个(新冠患者)。”


懵懂的孩子在一旁开心玩耍,向彦婷却愣在了原地,“一下子不知道该往哪走了”。


疫情前,女儿在一家俱乐部学乒乓球。


7月初,俱乐部复工,女儿兴奋地准备“复学”,向彦婷却接到了教练的一条通知:


“凡是感染过新冠,或有家人感染过的,暂时不能接收。”


向彦婷气得想上门争论,“武汉都解封几个月了,我也有绿码,我女儿从未感染过,凭什么?”


可看着女儿失落的眼神,她只觉得欲哭无泪。


闺蜜来看她,她感激且兴奋。


可闺蜜戴着手套、护目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全副武装。


到了饭点,闺蜜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摘下口罩。


因病出名的向彦婷,也因病,仿佛背上了众人皆知的“前科”。


好几个月过去,没有人记得“魔方女孩”,当初的“观众”都已散场。


可她还站在那个漩涡的中央,迟迟无法离开。



03



被困住的,又何止是蔡益、向彦婷。


9个多月来,新冠肺炎痊愈的患者,已经累计有8.6万多人。



他们曾处在这场风暴的中心,被时代的一粒灰砸中,与死神面对面地交手。


如今,生活渐趋平静。


可对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来说,走出医院,从来都不意味着结束。


而是另一种煎熬的开始。


上海的严先生,治疗痊愈回家。


可未等他人先到,小区里就有人把他的一切信息全部公开在了微博上。


真实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电话......


还声称,这是“正义”,是“维权”。针对的,不是一人,而是他全家。


确诊当天,严先生的母亲其实就主动将他们的情况在业主群里告知,并且全家隔离。


可在小区,他们还是被视为“妖怪”,被要求立即离开。



微博上有个女孩,痊愈出院后,没想到自己的家变成了“地狱”。


楼下 的邻居,自她回来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长达27天的噪音和辱骂攻击


早上七八点,楼下就大声唱歌,用力开关门,反复推拉阳台窗户。


白天,在家弹钢琴;晚上,拍皮球直到十一二点。


女孩没能睡过一天好觉,精神恍惚,甚至害怕自己是不是“复阳”了。


她的母亲,哪怕是只在阳台清了清嗓子,就被邻居破口大骂,一骂就是十几分钟。



70岁的李爷爷,出院回家已经好几个月,每天都很谨慎。


他尽量一个人呆在卧室,在家也戴着口罩和手套,独自吃饭,摸过的门把手、上完的洗手间都会自己消毒。


他试着出过几次家门。


每一次,都被恶狠狠地赶回来。


第一次,想拔家门口的电瓶车插头。


刚迈出家门,原本关系很好的邻居仿佛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吓得手里的塑料袋掉在了地上,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第二次,是想询问小区工作人员怎么申请健康码。


年轻的小伙子,见到他连连摆手:“你别过来,站远点,站远点。”


第三次,是想在自家的阳台晒晒太阳。


他刚一去,就接到社区干部的反应:有邻居投诉了,希望你不要上阳台,那是户外空间。


李爷爷只能回到自己的卧室,将双脚放在窗台上。


那一丁点可怜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到他的脚上,他感到,这就是莫大的恩赐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新冠肺炎康复者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下面的回答,全都是匿名,不透露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


这就是新冠痊愈者们的现状:


他们很少发声,即便有,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谁。


他们战胜了病毒,却像病毒一样被排挤、隔离,无处可去。


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活成了一座孤岛,被迫宣告“社会性死亡”。



04



你很难想象那些从新冠中走过的人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有人会嗅觉消失,全身暴汗,腹胀,睡眠困难。


有人痊愈后,也会有肺部纤维化、头痛、急性脑血管疾病、肾损伤、心脏损伤等后遗症。


最难捱的,还是失去亲人的痛苦。


一位治愈患者夜夜做噩梦,睡觉时大喊大叫。


因为家人感染去世,又目睹病友去世,成了她无法忘记的梦魇。


导演常凯,一家4口12天内相继去世。


他眼睁睁看着这一切,最后在遗书中写道:


“我一生为子尽孝,为父尽责,为夫爱妻,为人尽诚!永别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一个女孩的父亲,因病情突然离世。


女孩在街上崩溃大哭:“我没有爸爸了......没有爸爸了......”



如果不是这一场意外,他们不也和我们一样,复工、复学,过着平平淡淡的小日子,最大的烦恼不过是房贷、车贷、孩子上学。


谁愿意染上病毒,失去亲人,生活被打得天翻地覆。


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


只是比他们多了点幸运的我们,却在用自己的麻木和偏见,垒成一堵冰冷的高墙。


而偏见,真的可以杀人。


一位医生曾在微博中写道:


隔离病房的最后一天,接收了一位病人,浑身是血。手外伤,头部也有伤。


这些,都是病人自己造成的——他想自杀。


自从被确诊新冠肺炎后,身边所有人都歧视、排挤他。


无法承受压力,他只想一死了之。



还有人从开朗,变成了重度抑郁。



有人真的以为自己会随时“复阳”,一个月核酸检测10次。



他们躲过了病毒,却躲不过人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