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E别的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这里有身临现场的体验报道、被忽略的群体、刺激你思考的不同角度、令人不适但真实的社会观察、以及题材多样的纪录片和在线视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内塔尼亚胡“敦促”:联黎部队撤出交战区 ·  19 小时前  
参考消息  ·  郑钦文,创造历史! ·  昨天  
经济学人双语精读  ·  政策刺激,A股逆转,《经济学人》如何看?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E别的

一份写给在英中国留学生的英国留学指南

BIE别的  · 公众号  · 国际  · 2016-11-05 13:40

正文



为了让中国留学生更好地享受在英国的机会,我这个穿越在两个平行宇宙中的英国本土毕业生或许能为你们提供一些建议。


霸克李·布拉姆是一位长居中国的英国人,我们非常喜欢听他讲述他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霸克李的中文很好,经常会说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句子,是一种纯粹的精确 —— 所以如果你读不懂的话,可能得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了。今天他来和我们聊聊应该如何当一名留学生。


我在大学有两段迥然不同的经历。头两年的时光我差不多都在各种消遣中度过了,就像我的所有朋友们一样。我们几乎都来自英国本地,我们都逃课、玩太多 fifa、整天吃垃圾品、翻书的次数是出去参加派对的一个零头。那两年,我弄不清楚图书馆在哪儿,因为我从来没进去过。我偶尔会去游泳,但我的青春如手中的沙子 —— 风一吹就洒落得无影无踪。

我这样的经历,应该和大部分的普通英国大学生一致吧。我拜访了许多在不同大学的朋友,我们的经历都差不多 —— 除了上纽卡斯尔大学的同学要担心感染性病,以及曼彻斯特大学的朋友们仿佛都有吸毒问题以外。

转折来自第三年,那时我来到香港留学。我本来的打算是夏天回去英国,参加几场音乐会,继续我随心所欲毫无目标的生活。但是某一天,我突然醒悟到:该与过去的自己说再见了。

就像是受到了《圣经》中的神启一般,我放弃了之前的打算,搬到了大连,花了一整个夏天住在一个中国家庭里,开始学习汉语(关于我为什么做出如此选择,大概可以写一本小说了)。后来,为了从英国大学毕业,我又回去了英国,但感觉好像是穿越到了另外一个平行宇宙。为了坚持练习说汉语,我找到了不少中国留学生,跟他们交朋友 —— 那年我所有的新朋友都是中国人,而我在孔子学院的老师也是从复旦大学来的一位研究生,并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之一。

最后一年在大学的时光,我感觉自己像个双重间谍:一边是我的室友们,也是我两个最好的朋友,都是在伦敦出生的,热爱一切疯狂的事物;另一边是我新交的中国留学生朋友,为数还不少。我的老师付曼她经常来我家里,我会做晚餐给她吃,她则会强制我一周晚上不说英语。

你得知道,虽然在我的大学里,中国留学生的比例非常高(而且我的大学还有一个校园在宁波),但是对一个普通的英国大学生来说,他们几乎是隐形的 —— 我们和他们的宇宙是平行的,虽然走同一条路,但彼此之间并不沟通;也只有当我开始学习中文时,我才能跳到这另外的宇宙中。

我举一个例子吧。我大学附近有个郊区叫 Lenton,在那里所有的学生们都租房子,因为这个地方离大学不远,而且是在从大学去城市中心的中间。头两年我以为所有的学生都住那边,但是直到大四那年我才发现,我大学附近有另一个学生小区,叫 Beeston,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人满为患。

接下来,为了让中国留学生更好地享受在英国的机会,我这个穿越在两个平行宇宙中的英国本土毕业生或许能提供一些建议:


摆脱只有中国人的朋友圈

长住中国的我,经常碰到那些连谢谢都不能说的老外。在上海,这样还可以活下去,因为有优步,所以不用担心你要去 “西藏路” 的时候,出租司机却把你送到遥远松江区的 “西张路”。但是我也见过很多中文盲的老外在某些三线城市,除了抱怨以外根本不知道怎样生活。

虽然在上海那些中文盲老外们还可以过日子,但是我认为其实他们错失了重点 —— 如同你买了英超比赛的门票,但是到体育场后却立刻躲进厕所,全程在手机上看这场比赛的直播。 

对我来说,既然你来了中国,那就一定要试一试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不断地抱怨的外国人我见太多了,最常听到的怨声有 “这边的沙拉好难吃啊”、“我的网络太差了,我不能下载最新一集的《纸牌屋》”、“我的 VPN 不好用” 等等。

但是我想对他们说:你吃过干煸四季豆吗?比你西式沙拉好吃得太多了。你试图看过中文电视剧吗?也许你这样可以更了解本土的文化吧。对我来说,如果你想吃个羊角面包,还是去巴黎吧;但现在你在中国,所以你得学习怎么用筷子,吃数不胜数的本土特色菜。

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来英国的一所大学,但是你的朋友圈中只有中国人,你就错过了很多好机会。即使你上了牛津或剑桥(恭喜你,学霸!),现如今的学位其实也没什么价值了 —— 现在本科学位是踏入社会最起码的要求,几乎每个人都会拥有(尤其在英国)。所以,你得弄明白你在英国的时光被赋予了多重意义:不但要获得学位,而且你还可以去了解一种全新的文化,交到跟你背景不一样的新朋友。

我告诉你吧,整个英国的中餐厅,除了位于伦敦的三家地道的餐厅以外,都非常难吃。而且,身为中国人的你,会发现它们的价格贵得离谱。而且可能菜单上一半的菜,连身为中国人的你都认不出。此外,英国没有 KTV、没有微信支付、没有支付宝、没有淘宝、没有直播,普通英国人的家里也没有阿姨……我只想说,在英国过中国人的日子不容易,它会与你在中国的日子差异很大。

所以,交一些英国的朋友,试着过一过英国学生的日子(但是得比我们更努力一些,千万别学习我们本土学生浪费时间),也许你会爱上我们的生活方式。或者你依然不适应这种生活,但幸运的是,你曾经尝试过 —— 我相信这样当你回到中国时,你会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英国我们有 “home comforts” 的理念,就是你离开家时最想念的东西。每个人都有思乡情结,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 “be comfortable in your new home”。所以别想太多,英国其实也还好。入乡随俗吧。


英国人很冷漠,但是当你给予温暖,他们会迅速融化

我知道,促使你不过英国人日子的还有一个原因:英国人的冷漠是家喻户晓的。这个偏见的确有依据,但你也不可以一杆打翻一船人,就好像不是每个中国人的数学都非常棒一样 —— 文科班加油!

我给你举一个我生活中的例子吧。上个星期五,我参加了我最好朋友的魔术演出。他的演出地点在一个高端的酒店里,我早就到了,站在大客厅里等他开始。渐渐地,大厅里的人越来越多,都是来参加那夜的魔术活动的。我在观众里看到一些以前活动中认识的人,但是我没和他们打招呼,没理会他们 —— 因为我是英国人;我选择单独站着,偶尔望向窗外的大雨,欣赏着湿马路上反射的红绿灯的光。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的我是个无礼的人。但我不是! 事实上,我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开口和陌生人沟通。所以,虽然看上去我很孤傲,但站在大厅里的我在脑海中一直想的是:我不要打扰别人,不要打断别人的聊天,比如当时有一个人正在喝一杯酒,我就觉得我不该跟一个满口是酒水的人谈话 —— 要他怎么回答我呢?

我习惯于独处不是因为我太傲慢,而是因为我在英国长大,在本土的习俗、传统和礼仪中浸泡了太久。我不是个健谈的美国人,我就是个英国人!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得观察一下英国人的各种怪癖:我们为什么不断地谈论天气?就是因为天气是我们身外物,不涉及到我们自身。天气就是天气,所以我们不担心谈这个话题会冷场。

但其他的内容就会比较复杂了,比如你问一个陌生人他过得怎么样,他可能会觉得你这人太爱打听,或者觉得他的表现可能会是需要你帮忙的暗示(当然这两个观点其实是道理的,所以说我们英国人思虑过多)。而且除了跟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以外,英国人很少谈钱(我们非常讨厌土豪般的炫耀),不谈政治,也不谈宗教 —— 这样一来,跟陌生人我们只能谈天气了。

英国人也会不断地向别人说 “对不起”。比如一个陌生人问我能不能借给他打火机时,我下意识地反应通常是 “我很抱歉,但是我不抽烟”,然后低头看着地上。曾有一个纽约人开玩笑地对我说:“你真的要因为你拒绝感染肺癌而向我道歉吗?” 几天前,一个朋友不小心把热咖啡洒在了我的大腿上,我却主动对她说了对不起,仿佛是我误坐了咖啡该待的地方 —— 我这么说的重点是,英国人一直担心给人带来麻烦或得罪他人,因此我们的行为有时才特别难让人理解。

你得了解,英国人是怕尴尬,而不是冷漠孤傲。你需要坚持跟我们沟通,找个办法帮我们打开话匣,因为我认为英国人其实是最忠诚的朋友,幽默感也是最棒的。有了瑞士护照的我,曾住在香港、纽约、米兰和上海,我在世界各地也都有朋友,不过对我来说,我最好的朋友一直是英国人,我从来没见过比他们更真诚的人了。

我的孔子学院老师付曼是这样说的:“我因为工作原因认识了不少英国朋友,聊到与中国人做朋友,他们都表示,中国学生看起来都有自己的圈子,他们看起来不需要其他朋友,他们的圈子一定很难融入。” 其实,有很多本土的学生愿意跟你交朋友,所以请你和我们这些貌似冷漠的英国人坚持沟通吧,千万不要脸皮薄。 

英国大学生热爱狂欢

听我讲讲我高中朋友的故事吧。他在拉夫堡大学开学的第一周时,有天晚上在城中喝醉了。拉夫堡只有一条热闹的酒吧街,路的一端通向大学,另一端连接河流 —— 在这种地方迷路是不可能的。但是,那夜我的朋友喝了太多了,以至于他走错了路,一直走到了河边。他以为大学在河的另一边,于是他跳到了河里,几乎把自己给淹死(连鞋子都没脱),不知他怎么才游到河的另一边。后来过了几个小时,他在一个小灌木丛中醒了过来,浑身哆嗦,体温过低。 

这只是众多故事之一。另一个朋友喝醉后,让出租车司机送他回家 —— 但他是让司机送他回到在伦敦的家,而我们的大学离伦敦有十几个小时的路程。第二天他被妈妈叫醒了 —— 为了吃到这顿妈妈做的早饭,他花了三百英镑的车费。此外,我宿舍里的一个女生,跟二十七个男生约炮,然后在胸上纹了这个数字。就连我自己,也有差点被警察抓的经历……

在这里我想总结的是,英国的大学生真的太疯狂了。在英国的大学里,第一年的成绩是不重要的,在大部分的大学毕业证书上,只会记下你第二和第三年的成绩。因此,英国大学生的第一年通常在狂欢与滥饮中度过,他们对那年的记忆就像北京的空气那么模糊。

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英国的学生的。他盯着我,很快地回答:“你们就是动物吧。” 他这么说是因为他隔三差五就会看到本土的学生从狂欢之夜回­到宿舍时的场景 —— 边走边吐、跌跌撞撞、意识不清,男女在过道上摸着对方。“算是行尸走肉吧,” 他这样总结说。

虽然他所描述的就是英国大学中最常见的画面,但是他也忽略了一点:年轻只有一次机会,青春有如白驹过隙。我是不是在大学做了太多傻逼的事情?一定有。我有后悔吗?一定没有,我享乐到差点被掏空了!

在英国大学中,几乎每个本土的学生都如此,没有人会批评你。我看过朋友把屎拉在裤子里,也看到许多朋友们跟陌生人约炮,但是他们也会看到我做的傻事,我们就这样一起经历了青葱的岁月,这很难得。对我来说,看着夜店里的一个中年人喝醉是惨不忍睹的,所以年轻时的你一定要满足你的欲望,否则你会后悔,最后你会变成在夜店里的那位中年人,一个人跳舞,然后吐在自己的锃亮皮鞋上。

英国也有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场景 —— 别信那些热爱柏林的 techno 迷告诉你的,除了 techno 以外,柏林很一般,但英国的各种音乐都特别棒。而且我们的场地 —— 哪怕你在二线的诺丁汉或者曼切斯特 —— 都非常好。这个情况在国外不常见,在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超越英国的夜生活。无论你在任何一座英国城市,你每周至少能有三次或四次机会参加很棒的派对。

即便你不喜欢喝酒也不喜欢听音乐,但最起码你得去看一看,然后才会有自己的客观评价。也许这种狂欢不适合你 —— 没问题,我也不喝酒,我也有朋友会拒绝去夜店。我不是说你一定需要每个星期都参加五个活动,并且喝到崩溃,我当然不是给你这个建议;但是我要说,你就身处在这样一个地方,你至少得去看一看。 

有时,我在大学附近的一些夜店的门口站着,看着各种围绕着我的混乱画面,经常觉得我是在看着现实版的《罗马帝国的衰亡》。不少学者都认为,在一个文明即将堕落时,人们就会疯狂作乐起来。泰坦尼克号沉没大海时,船上的乐队也在不断地奏乐。而来自中国的你,也来听一听脱欧后正走向衰亡的英国如何拉响提琴吧。


适当的取巧比埋头苦干更有效果

我在香港大学留学时,同桌是个来自大陆的中国人。第一节课下课时,我从椅子上站起来,他问我是否去图书馆,如果是的话,那么他能不能和我一起去。他表现得很亲切,但是我却忍不住笑了,毕竟两年来,我从来没去过母校的图书馆 —— 即使是在考试之前。所以在我看来,第一天下课后就去图书馆是非常荒谬的。

整个学期,这个同学都让我很惊讶。每节课他的桌子上都放了一堆笔记,像剧本那么厚,看上去彷佛有几百页,每页都有注解和下划线,吓死我了。而我只会偶尔随手翻翻我的书,而且可能只写下来一些话。不过,考试之前我会敲开教授的门,问她有没有模拟考题。然后我会花一个星期认真地做考题,也会给教授发电子邮件,请求她解答我一些疑惑。

考试的那天,我翻开试卷,发现所有的话题都是从那些模拟试卷中出来的。结果是,我的成绩排到了第一名。而坐在我旁边的那位同学却考试失败了。我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我跟他聊了聊,发现他的笔记就是从课本中直接抄写下来的。为了写下这些笔记,他花了很多时间,而在我看来他失败的原因就是他缺乏思考,不会融会贯通。

我爸曾有一句话说:“Work hard,not smart。” 我觉得在他所有教我的东西中,这句话可能是最有用的。

英国的大学提供了多种取巧的方式,让你不需要经常开夜车。比如在我学习国际关系课时,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学到八个具体的话题,每个话题都有一个短论题目,但是一个学期内我们只需要写一共两篇短论。这样,虽然每个星期的话题都有必须读完的文章和书,但是除了我所选写短论的话题以外,我不用去读其他那些课的相关材料。

于是,为了准备这两个短论,我有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我不但能读完所有教授提供的材料,也能认真寻找任何关于话题的其他理论和内容;而我的同学们则在每个星期都尽力读完该星期的材料,经常是一两本书的内容,这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准备写短论,只能用阅读清单上的内容。所以他们写的短论只有教授已经提出的理论,没有任何精彩的部分,难怪他们的成绩一般。

我知道该如何钻体制的空子以求成功。我第一年的成绩不重要,所以为我允许自己只满足了最起码的要求而已;第二年占我百分之十的毕业成绩,所以我比第一年更努力;第四年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那年我吃了很多苦。 

如果你学会适当地取巧,而不盲目地浪费你的时间在没有效果地死记硬背上,你就会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这样,你可以找到你自己真正热衷的事物。比如我有个时装迷朋友后来就负责一个时装品牌的公关去了,游泳队里的一个同学毕业后成了英国最著名的高中的体育老师,另外一个朋友现在则在他姐姐的乐队中吹萨克斯管。

—— 而我也曾把中文作为自己的爱好,然后逐渐达到了现在这个程度。


作者:霸克李·布拉姆

插画:金鹿 , 杨子江




VICE 开启岁末“狂欢”模式,

德国实验音乐先驱中国巡演

现已开始!


(点击图片购票)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