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为什么3天以上的天气预报总会不准?
众所周知,长期的天气预报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尽管全球模型的预报准确性逐年提升,现在已经能够相当准确地预报明后两天的天气。但是,由于大气运动具有“混沌”的特性,所以预测更长远的天气情况非常困难。
数值预报时,一旦对现在大气状态的数值(初值)有微小的误差,在反复计算的过程中,预测结果很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种现象就是“混沌”,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Edward Lorenz,1917~2008)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用计算机分析气象模型时发现的。
混沌是大气固有的性质,因此即使改进了观测和预报技术,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尽管混沌现象非常麻烦,但在许多产业中,人们需要长期天气预报的信息。例如,如果事先知道今年冬天会非常寒冷的话,就可以多储备一些冬季用品。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每年会发布长期的天气预报,例如冬季气候预测与汛期气候预测。
由于存在混沌现象,所以在长期预报时,通常会稍微改变一下初值,多次计算后取平均值(集合预报)。不过,在长期预报中,并不会发布诸如“某日有雨”“最高气温25℃”之类的结论,而是以集合预报的结果为基础,发布诸如气温“与往年持平”的概率为30%、“比往年低”的可能性为20%、“比往年高”的可能性为50%等反映天气预报不确定性的内容。
如果对大气变化只进行数值预报的话,预测的准确性就会因大气的混沌特性而降低。长期天气预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洋的影响,通过预测海洋对大气造成的影响(例如引发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即秘鲁一带的海水温度每隔几年变高的现象),有望提高1个月以上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在做长期天气预报时,预报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常以数值预报为基础资料,同时结合过去大气的变化趋势进行判断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