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开幕的 2025 年国际卒中大会上,中国临床科学家、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被授予“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以表彰其在卒中领域的科研和临床方面作出的全球性贡献。
该奖项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设立 34 年以来,这是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图为“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颁奖现场
我国是世界上卒中疾病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40 年来,王拥军带领团队,针对这一疾病的防治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开展突破性研究。
在卒中治疗中,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无法实现 “1+1=2” 的效果,这成为困扰世界各国数十年的难题。王拥军团队通过系列研究,找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的“甜蜜点”,改写了全球诊疗指南。进而,他又带领团队,找到导致部分人群使用氯吡格雷效果不佳的“绕行基因”,并提出替代方案。这项研究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从 11% 下降到 6% 。
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是第一选择,但传统静脉溶栓药物阿替普酶生产工艺复杂、产能有限。
王拥军团队对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尿激酶原进行临床研发,证实这 3 种药物在卒中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这 3 种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低的药物正逐步应用于临床。该突破彻底解决了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药物短缺,也打破了卒中领域溶栓药物的国际垄断。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多年来,传统静脉溶栓时间窗始终被“锁定”在 4.5 小时,但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国家而言,约有 67%~75% 的患者无法在这个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为解决这个难题,王拥军团队综合应用影像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设计并证实了扩大静脉溶栓时间窗至 24 小时的溶栓治疗新方案。这就意味着,90% 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得到溶栓治疗,在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同时,患者致残率能够降低 8.8% 。
不仅如此,传统急性卒中诊疗模式中,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平均时间大约为 60 分钟,王拥军团队整合国产自主产权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系统和新一代溶栓药物等技术,将传统模式的各环节高度组织化,创新设计了“急诊卒中单元”,将这一时间缩短到 20 分钟以内,为更多患者争取到治疗机会。这一系列研究,也被认为推动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进入“新再灌注治疗时代”。
图为王拥军做主题发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 30 年治疗:证据的力量》
此外,王拥军团队还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覆盖全国的“国家-省级-地方中心”三级国家卒中临床研究网络。他首创的脑血管病药物研发逆向转化新范式,实现了传统新药研发模式“知识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将新药靶点从发现到药物上市时间从传统模式的近 20 年缩短为 3~7 年。通过一系列体系建设,王拥军团队有效打通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最堵环节,形成可复制的临床研究
“天坛模式”
。
过去 10 年,王拥军团队完成超过 50 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 14 项研究为国际范围的卒中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过去 40 年,他在国际临床医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11 篇。此外,他和团队还被世界卒中组织授予最高成就奖“主席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
国际卒中大会前任主席、美国罗文大学库珀医学院神经病学及神经外科教授都铎·约文
(Tudor G. Jovin)
指出,几乎没有其他个人的研究能够像王医生那样,引领全世界血管神经病学实践的改变。值得一提的是,他极具影响力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卒中治疗的某一领域,而是涵盖包括急性期治疗
(静脉和血管内再灌注)
、影像学等多个方面。
王拥军表示,在过去的 30 年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己和团队非常幸运能够见证并参与这一重要的历史变革。不过,使命尚未完全完成,期待更多更好的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