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解析了飞机着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视线安排,包括1000FT—DA/DH阶段、DA/DH—50FT阶段、50FT—收油门阶段和收油门—接地阶段。每个阶段的视线重点不同,作者通过解析这些阶段帮助读者理解飞机着陆时视线应该如何过渡。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一、1000FT—DA/DH阶段:以仪表为主,飞机高度高,目视无法做到精确,主要参考仪表进行及时修正。
在这一阶段,飞机的高度较高,目视无法精确判断,因此主要以仪表为主,参考仪表进行及时的修正,防止偏差积累。
关键观点2: 二、DA/DH—50FT阶段:以瞄准点为主,瞄准点的位置大约在跑道入口300米,涉及PAPI灯与下滑道信号与瞄准点的冲突解决策略。
此阶段主要关注瞄准点,位置大约在跑道入口300米处。解决PAPI灯与下滑道信号与瞄准点的冲突时,以瞄准点为主。接近50英尺时,可通过下滑道一定的容差来创造一个稳定的入口条件。
关键观点3: 三ensp;三、50FT—收油门阶段:以接地区为主,判断收油门的依据为飞机能否落进接地区。
此阶段主要关注接地区,判断收油门的依据是飞机能否落进接地区。即使遭遇上升气流,也主要通过判断飞机能否落在接地区来收油门。
关键观点4: 四、收油门—接地阶段:逐渐放远视线,控制飞机下降率,最终以合适的“感觉下降率”接地。
在收油门后,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飞机下降率。视线应逐渐放远,以便更好地判断飞机的下沉和位置。
正文
飞机落地到底应该看哪里?所谓的“低高度以外为主”,外面具体应该看何处?着陆不同阶段视线应如何过渡?笔者将通过对着陆不同阶段的解析,将着陆的视线细化、具体化,以便于飞行中实施。
【划重点】
一、1000FT—DA/DH 以仪表为主
二、DA/DH—50FT 以瞄准点为主
三、50FT—收油门 以接地区为主
四、收油门—接地 逐渐放远
自
50FT
至接地,视线是按照瞄准点
—
接地区
—
逐渐放远过渡的。“以
…
为主”的意思是视线主体在这,而非只盯此处。着陆的视线是发散的,不可固着。整个视线过渡的过程应该是迅速且无感的。
飞机高度高,目视无法做到精确,主要参考仪表进行及时修正,防止偏差积累至低高度。当飞机稳定时,视线不时向外转换,此举目的是让眼睛有个远近的转换,防止低高度视线突然放远出现模糊。
若天气情况好,可使用
“
多目视少仪表
”
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目视能力,此举属于能力提升的范畴,与标准着陆视线重点无关。
“
决断高以下,以外为主
”
,外面看的是瞄准点,瞄准点的位置大约在跑道入口
300
米。
原因如下:一般情况下盲降
RDH
为
50ft
,
3°
下滑角,可以得出下滑点应该在入口后
1000ft
左右的位置。此数据可以通过机场细则的下滑台位置进行确认。
每个跑道瞄准点的位置是固定的,飞机在每条跑道接地区位置就是确定的。飞机只有对着瞄准点运动,才能更容易在标准接地区接地。容易与瞄准点发生冲突的是
PAPI
灯和下滑道信号。
笔者认为当发生
PAPI
灯与瞄准点不一致时,以瞄准点为主。
盲降进近过程中,
PAPI
灯存在最重要的意义只是在夜晚时帮助推测瞄准点的位置。
不同跑道的
PAPI
灯安装位置不同,
PAPI
灯在法规层面仅适用于非精密进近。白天完全可目视跑道瞄准点,无需看
PAPI
灯(笔者注:目视能力弱,可通过安装位置准确的PAPI灯,校准目测);夜晚通过查询机场细则获得
PAPI
灯的安装距离,以此大致推测
300
米的位置。
笔者认为接近
50
英尺时,当瞄准点与
ILS
下滑道信号发生冲突时,以瞄准点为主。
此时可通过下滑道一定的容差,为
50
英尺创造一个稳定的入口条件。
ILS
信号在低高度的高敏感性,会让下滑道低高度易产生偏差。以瞄准点为主,下滑道信号若在容差范围内,不修正;若偏差过大,略作修正。具体请查看上篇内容《第六课
—掌握这三个关键点
,让你的飞机着陆更加安全》。
瞄准点的具体位置如图所示,大致存在两种类型,通俗讲,一种在大白块前面一个小白块;另一种在大白块前端。
判断收油门的依据为
:
飞机能够落进接地区。笔者认为此处
“
接地区
”
通常指的是
400—600
米。收油门的高度通常为
30FT—
接地前。
若跑道
RVR550
米,视线能看到的最远处即为接地区。我们不会由于能见度的变化改变着陆视线,因此此阶段所有的天气下均应以接地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