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西安晚报推出的视频栏目“大秦正声 古调新弹——院团看家戏”第二季《易俗社名家谈经典》对易俗社的历史和经典剧目进行介绍。该栏目通过邀请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讲述戏曲动画片《三滴血》的创作缘起和秦腔艺术的传承创新历程,展示易俗社的历史底蕴和创新精神。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易俗社的历史和经典剧目介绍
该栏目介绍了易俗社112年的建社历史,以及其在世纪长河中留下的经典剧目。通过8期节目,让读者和戏迷共同穿越百年戏曲隧道,感知易俗社的经典之处。
关键观点2: 戏曲动画片《三滴血》的创作介绍
栏目邀请冀福记讲述戏曲动画片《三滴血》的创作过程,以及其在视觉、声觉、美学领域的成功之处。该片以二维动画形式将传统戏曲转化为卡通形象,在巴基斯坦播出后受到欢迎,并获得奖项。
关键观点3: 易俗社的创新精神
冀福记介绍了易俗社如何在保持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始终勇立潮头,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创新。他特别提到了微型戏剧的创举,以及在保证故事完整性、兼具剧种演唱特点的同时,成功推出秦腔微型戏剧的经验。
关键观点4: 视频系列栏目的播出平台和形式
该视频系列栏目将在西安晚报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等平台同步播出,以二维码的形式供观众扫码观看。
正文
西安晚报在2024年岁末推出了视频系列栏目“大秦正声 古调新弹——院团看家戏”第二季《易俗社名家谈经典》。从12月23日至今,栏目已通过8期节目,与广大读者、戏迷共同“穿越”百年戏曲隧道,感知易俗社在世纪长河中留下的部部经典。12月31日,本季栏目将迎来最后一期,在收官节目中,栏目特意邀请到易俗社原社长、著名编剧冀福记,他将带众人一起以戏曲动画片《三滴血》为例,翻开易俗社“看家戏”在新时代里的新篇章。
易俗社是古老的,已有112年建社历史的它,气韵深沉、拥有无数宝藏。易俗社也是青春的——一个多世纪来,它从未固步自封,而是始终勇立潮头,从形式创新,到内容创新,让秦腔艺术与时代紧紧跟随。
在20世纪60年代,易俗社演出的电影《三滴血》,让秦腔艺术火到了全国。2019年春,以易俗社看家戏《三滴血》为蓝本的同题戏曲动画片,登上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播出,这是中国秦腔首次以动画片形式走出国门,对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这部动画片,正是在冀福记的建议下,由陕西本土影视公司制作完成的。在本期节目中,冀福记将讲述戏曲动画片《三滴血》的创作缘起。戏曲与动漫,在很多人眼中,是两种完全不属于“一个次元”的艺术门类,但在冀福记眼中,传统艺术并不需要为自己局限边界,“尤其是《三滴血》这样的作品,剧本中丰富的故事性,以及雅俗共赏的特点,非常易于我们把它改编成不同时代观众易于接受和欣赏的形式。”
动画片《三滴血》在秦腔基础上改编创作,以二维动画的形式,将传统戏曲中的服饰及脸谱造型转化为个性鲜明的卡通形象,再加上故事通俗易懂,该片在巴基斯坦播出后,深受当地观众喜爱,一举拿下当年“巴基斯坦最佳中国动画片奖”,随后,该片也登上央视,并在欧洲、非洲多国播放。这部作品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冀福记总结认为,是其在视觉、声觉、美学领域都“把住了‘原汁新味’。”
除了讲述动画片《三滴血》的成功之法,冀福记还回忆了21世纪初,西安易俗社排演“微型戏剧”的创举——那段时间,为顺应快节奏时代戏迷的观剧新要求,CCTV-11向全国各院团征集微型戏剧,但另一方面,要把原本几十分钟的舞台戏曲,浓缩精华到短短四五分钟,难度着实不小。
做“敢于吃螃蟹的人”,冀福记回忆了易俗社如何在保证故事完整性,又兼具剧种演唱特点的同时,接连排出秦腔《镇台念书》《醉打山门》《司马拜台》三部“微型戏剧”的经验。当时,这三部“微型戏剧”在CCTV-11播出后,一炮打响、剧界扬名,“微型戏剧”《镇台念书》还登上了当年春晚。著名戏曲名家尚长荣在看过“微型戏剧”版《醉打山门》后,非常高兴,“他说唯有易俗社,才能把这部戏的提炼浓缩拿出来。”冀福记笑着回忆。
本次视频系列栏目将在西安晚报微信视频号、西安晚报抖音号、西安晚报快手号等平台同步播出,期待您扫码(下方)观看。
文:记者 孙欢
摄影:记者 尚洪涛
摄像、制作:姚玉甲
策划:刘秉军
监制: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