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大家最为好奇、最为期待的是:雄安新区到底将采取哪种房地产模式,它会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会不会在全国推广。
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深圳模式。这个模式至今没有得到过认真的总结,也没有被官方认可。
本质上,房地产的“深圳模式”是一种管制滞后的“民间自发抢建”模式,或者说是小产权房、违法建筑遍地开花的模式。
这种模式没有办法被当今的土地管理制度所认可。但事实上,楼市的“深圳模式”恰恰是深圳崛起,创造如今令人炫目的辉煌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深圳建立特区的早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到,深圳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最大胆的城市规划,也是按照最多
400
万人口设计的,而深圳目前实际生活人口超过
2000
万。深圳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几年超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小学生人数,也超过了北京。
所以,在建特区之初,政府没有钱也没有想到,把深圳范围内的全部集体土地都收归国有,变成城市建设用地。集体土地的长期、大面积存在,为原村民抢建、违建提供了便利。而深圳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管理弱),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利润大),也都加剧了违建的蔓延。
深圳曾多次计划控制并拆除违建,但事实上每次出台文件,都成为刺激违建大幅增长的因素。
根据官方正式对外发布的数据,到
2014
年深圳共有违法建筑
37.3
万栋,建筑面积
4.28
亿平方米。违法建筑总面积,占深圳总建筑面积的一半。
根据《深圳市住房保障规划(
2016
—
2020
)》的征求意见稿披露,到
2013
年末深圳原村民自建、合建的住宅面积为
2.6
亿平米。这样,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数据:
深圳一共有不少于
37.3
万栋违法建筑,其中
2.6
亿平方米为住宅性质,其他的
1.68
亿平米为工业厂房、办公楼、商业性质。
上图:援引自南方日报。
目前深圳住宅的平均单价在每平方米
5
万左右,
2.6
亿平方米价值
13
万亿元;
1.68
亿平方米的厂房、办公楼、商业,如果按照单价
2
万元计算,价值
3.36
万亿。也就是说,深圳违法建筑的市价总值在
16
万亿以上。
在一线城市,房屋价值里
70%
以上是各种税费,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出来:深圳的违法建筑,一共少给政府交纳了
11
万亿以上的税费。正是因为没有交纳这些税费,所以这些房屋无法获得红本。
算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意识到了:深圳楼市的“民间自发模式”,意味着政府向民间让渡了
11
万亿的财富。如果按照深圳
2016
年的经济水平,这相当于:
深圳
5.5
年的
GDP
;
深圳
14
年的财政总收入;
深圳
35.8
年的地方财政收入。
这笔巨大的财富让渡给民间之后,谁获得了呢?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深圳原村民。其次,就是全社会。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密集的房屋,深圳的人口能迅速增长到
2000
万人以上吗?很多刚来闯深圳的人,都有租住城中村、违法建筑的经历。这
4.28
亿平米的房屋,成为深圳成本最低的住房、工厂、写字楼和商铺。
其中仅
2.6
亿平米的违法住宅,就给深圳提供了
650
万套低端住宅,每套的面积不到
40
平方米。要知道,在同期(
1980
—
2013
),深圳只建设了
128
万套商品房(每套平均面积
93
平方米)、
34
万套政策性住房(每套平均面积
82
平方米)、单位个人自建房55万套(平均每套86平方米)。此外,还有
168
间工厂宿舍(每套平均
38
平方米)。
我们可以清晰地算出:如果没有
650
万套违法建筑,深圳
1980
年建立特区到
2013
年末一共只建设了
217
万套正规住宅,和
168
万间工业区宿舍。按照每套间住
4
个人计算,最多只能容纳
1540
万人。
这
650
万套民间创造出来的房子,不仅增加了深圳容量,给了深圳迅速做大的机会,还平抑了深圳的房价、租金价格,最终平抑了深圳整个社会的运营成本。
深圳每一代杰出的企业家,都有在城中村居住、办公的经历,早的比如华为的任正非,年轻的比如大疆创新的汪涛。
我曾把深圳崛起的核心因素概括为
5
个:香港、城中村、小政府、交易所、一群在内地不得志的人。这几个原因,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香港,深圳就没有设立特区的理由,也缺乏三来一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如果没有小政府,就不会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就不会有失控的城中村、违法建筑。
如果全靠政府建房子,深圳就不可能做这么大,成本就不可能这么低。
如果没有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资金汇聚得不会这么快。想想看,
2000
年的时候,广州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是深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