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高发,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
据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截至12月29日)显示,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以
A(H1N1)pdm09
亚型
(季节性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
为主。
全国共报告171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12月30日,
北京市疾控中心
发布提示,当前,北京市流感处于高发期,
病毒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
。流感病毒传播力和致病力与往年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
当前流行毒株与疫苗株高度匹配。
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和腺病毒流行强度均较前期明显下降
,新冠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活动强度目前处于较低水平。
2025年1月1日,
河南疾控
发布健康提醒,
进入1月份,气温进一步下降,室内外温差加大,元旦假期和春节前后人员流动性增加,
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进入发病高峰期。
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在此提醒广大居民本月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同日,
辽宁疾控
发布健康提示,冬春季是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及诺如病毒胃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
12月以来该省流感病例数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平均每周增幅达到123.14%。
除流感病毒外,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腺病毒等病原体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例中检出率较高。目前,面临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或同时流行风险。
什么是甲流?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病毒是目前感染人的主要分型之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甲流。甲流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蛋白结构和基因特性,又可分为多种亚型,A(H1N1)pdm09、A(H3N2)都是引起甲流季节性流行的主要亚型。。
甲流症状有哪些?
-
-
全身症状明显,伴有畏寒、寒战、头痛、肌痛、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
常有咽痛、咳嗽
,可有鼻塞、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流感每年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
接种流感疫苗
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
-
流感≠普通感冒,重症可致死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感染后往往全身症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
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
等
。
在未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流感有发生重症的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流感病毒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
全球平均每年约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
。
流感的传播途径
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其次也可经口腔、鼻腔黏膜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比如手触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再接触口鼻也可引起感染。
有人说流感不治疗能够自愈,身体底子好的人扛一扛就过去了,不用去看医生。对此,医生表示:其实没毛病!但是,
对于身体素质不好的人群来说,得了流感就不要等着自愈了
。此外,如果出现持续三天的39℃以上高烧,或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这通常表明自愈的可能性很小了,应立即就医。
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有痰、胸痛、呼吸困难等,但并非所有人得了流感都会出现呼吸道症状,特别
对很多老年患者来说,呼吸道症状恰恰不典型
,更多是头晕、乏力、低烧等。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气溶胶传播,在人群密集处或是流感多发季节,戴普通医用口罩即可,
只要是佩戴口罩就能有效预防流感
。
如何预防甲流?
甲流是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人群普遍易感、
01 / 最有效: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02 / 最重要:保持良好的个人的卫生习惯。
-
勤洗手。
-
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
出现流感症状后,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接触眼睛、鼻或口。
-
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人与慢性病患者时。
-
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广东省流感存在冬春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而通常接种流感疫苗后产生保护效果大概需要2-4周的时间,因此建议在流行高峰来临前完成免疫接种。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建议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
如果在流感流行季来临前未能完成接种,在整个流行季也可以接种。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除了
“一老”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
“一小”
(6-59月龄儿童)之外,还优先推荐以下人群及时接种:
-
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