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简称行政区或政区,由国家立法创置或撤废,具有可变性的特点。作为上层建筑,行政区划体系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是政权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政区的划分与调整,不仅具有统治阶级明显的政治目的,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地区风俗文化及历史习惯相适应,是各种功能综合平衡的结果。地方行政区划,既是一种区域管理形式,又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门科学。在当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情的发展变化,各级行政区划都在不断演变,政区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日俱增。为了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乘势而动,必须了解历史政区的演变过程。因此,研究和借鉴历史上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规律,对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政区有承继性、延续性的特点,广东省政区现状是历史上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拓疆岭南并在此推行郡县制,广东正式纳入全国统一行政区划版图,而后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时光。在历代地方志书中,对于行政区划变化有所记载,舆地图也有所设置,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必须指出,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其对行政区划的记载,存在不准确、不科学之处;制图不统一无规范,制图技术有时代局限。新方志编修以来,广东省的三级志书均将建置沿革作为记述行政区划变化的重要内容,有的地方借修志之机对当地历史政区演变的某些节点做了考证。但是这些记述散见于各部志书,使用起来存在不便;各志之间因编修者水平及资料来源等原因,也存在一些记述上抵牾不清之处。地方志中关于建置沿革的资料,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开发。2015年春节,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到省地方志办调研,认真观看了广东行政区域演变图,并指示省地方志办要编修广东历史政区沿革的著作,把这些珍贵资料整理成册,服务社会。为此,省地方志办策划立项开展编修《广东省行政区划图志》。本书以广东行政区域历史地图为基础,以历代方志为依据,对各个历史时期广东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建置)沿革作阐述,将区划建置的历史与现状,存真求实地记述下来,力求进一步厘清广东政区演变的历史脉络,既是对历史上广东政区演变系统的学术考证与整理,为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更是为当代行政区域的科学管理和深化改革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本图志主体部分由地图及相关文字组成,具体包括大事记、旧志中的地图(省图)、各时期政区历史地图、沿革志、旧志辑录、附录等。地方志发展之初,图是重要的内容,秦有《秦地图》,两汉有《郡国舆地图》,是方志吸收了周代“图”的成分演变而来的。自南北朝至宋代,以图在前文在后构成的图经,盛行一时。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是图经的变称和发展,反映其逐渐演变成以文为主。明、清时期编纂志书,未必有图或图只占很小的篇幅比例。新时期编修地方志,随着对图照存史价值的重视和摄影技术的普及,新志中彩图与随文图比例大量增加,还编修出版了一些专题图志。这类图志,多以图为主,其作为志种之一,如何区别于一般图册,尚在探索之中。本图志采用图文兼重的形式编修,较之偏重于图或文的志书,是一种创新尝试。
最能直观、全面反映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化实际情况的,是历史地图。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地图,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地图绘制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需要一部用现代制图技术绘制的详细、系统而准确的广东历史区划图集。本图志既收录了明、清时期广东省部旧志中的舆地图,又收录了采用现代制图技术编制的自秦代至当代的各个时期历史地图,以供读者全面了解广东政区地图的演变,便于进行比较研究。
文字方面,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本志不设概述,以大事记为经,反映广东政区的历史演变脉络大势;二是在较为全面系统地对已有各种文献资料研究整理的基础上,特别是借鉴现代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以秦至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三个时期立章,撰写广东政区沿革志;三是辑录旧志省部中关于沿革的内容;四是附录政区建置中较为重要的有争议的历史节点的主要论述。从而希望立体建构起政区沿革的体系,力求存真求实,使之更具科学性、权威性,以体现图志的特殊价值。
政区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鉴往知来,为了理解现在,规划未来,我们必须了解历史政区的演变,从中分析历史政区演变的规律。历史研究的目的不单在于历史面貌的复原,还在于明晓历史现象产生的背景,了解历史政区的史实,从变迁的过程中去发现产生变迁的原因和规律,以便能为地方深化改革提供借鉴的基础。这本图志可以作为研究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史料。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可以从中了解广东地域乃至自己家乡的往昔今朝、来龙去脉,从中感悟历史文化渊源,使本书的作用得以扩展。由于建置沿革的复杂性,也限于我们的水平和研究未尽深入,本书不当之 处难免,希望能得到读者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