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不为物役、不畏人言、不困己心 ·  昨天  
江南晚报  ·  官宣!2025无锡马拉松,明起报名!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这种“宝藏主食”正应季,吃对了好处多→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陈丽君,获“最佳男主角”!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请让一下,我要给电影评个分儿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29 11:02

正文


相信许多朋友在决心为某部电影买单之前,都会扫一眼电影评分和网络评论,倘若评分低,反馈差,就会再掂量一下到底要不要去花钱看。这原本是人们的观影习惯,最正常不过,但最近,由于某些国产大片票房不理想,豆瓣、猫眼等电影评分系统摊上“大事”了。



事情是这样子的——


01

电影不好怪差评?


近日,有着高昂的制片成本,大佬级别的发行、出品公司,豪华的演出阵容和庞大的粉丝群体的国产大电影,如《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遭遇口碑和票房的“滑铁卢”。有文章开始公开质疑电影网络评论,认为有微博大V、公众号为营销、为博眼球圈粉,恶意地用差评和发表不负责的言论,破坏中国电影生态环境。



《摆渡人》有梁朝伟和金城武两大男神也没能挽救口碑和票房


结果目前,猫眼购票APP“猫眼专业评分”一项功能已经下线,猫眼69位专业影评人接到通知,专业影评入口将要调整。



在这个对于“电影网评领域”看起来“四面楚歌”的档口,有人又重新翻出去年豆瓣CEO杨勃发表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直指那篇质疑电影网评信用问题文章的逻辑漏洞——“豆瓣评分由程序自动算出,人为很难干涉”、“正常打分的人太多,评分很难被水军刷动。”


对于此事,媒体们的画风很统一,纷纷站出来指责那篇质疑的文章“一竿子打死了所有电影评论”。他们辟谣道,在豆瓣和猫眼上,给电影刷分成本特别高,一条有效评论大概与票价等同,再加上评分系统自身的反撞库机制升级,恶意差评不会被录入有效评论,使得刷分更为艰难。


而说观众受低分影响拒看电影的,媒体又搬出去年贺岁档《老炮儿》、《寻龙诀》等票房、口碑双赢的电影“打脸”;至于专业影评人打分“脱离群众”的质疑,难道多方裹挟下的“一致好评”,就是真正的公平么?


各路文章的唇枪舌剑也引出了网友对于网络影评的大讨论:


有人站豆瓣,认为豆瓣评分公正,电影不好看还不让说了?





有人觉得一些恶意的评论要不得:



还有网友两头都不站,觉得真正的好电影怎样都不会被湮没,而观众也要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商,在电影网络评分还算相对公平、恶评不会被轻易跟风的情况下,再把电影票房低口碑差强行甩锅给电影网评就显得不合适了,网评口碑差不是产生烂片的原因,也不该被扣上“破坏中国电影生态健康发展”的帽子,毕竟我们都心知肚明,所有这一切争辩的根源在何处。



02

电影上映期间

网评口碑能起多大作用?


有人说,电影创作和评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创作的进步和评论的客观、实事求是共同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电影评论,不论是网络上的、还是发表在书刊杂志上的,都是文学的一种,和电影产业、电影系统本无太大关联。


一篇电影网评,它只需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社会意义和镜头语言,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帮助导演开阔视野,分析得失,为后来者提供经验教训,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通过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当然,作者并没有义务向电影票房负责。


也就是说,一篇电影评论最开始只是代表作者一人的观点,人们看到之后会左右其观影决定,支持或嫌弃,只是它的附加作用。但是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极速扩张,人们身在其中,人心浮躁,各色电影评论在网络迅速传播,变得不再纯粹,但电影创作又良莠不齐,人们决定是否为电影买单,也越来越依赖于电影网评传递出来或褒或贬的信息。




不少电影小制作成本,没有大导演、大影星加持,却依然能够凭借好口碑翻身,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获得了观众及市场的认可,逆袭票房,成为典范。


比如火爆去年国庆档的《夏洛特烦恼》。上映之时宣传不多,再加上“遭遇”《港囧》,许多人为《夏洛特烦恼》的前途捏了把汗。但是,英雄不问出身,《夏洛特烦恼》影片本身优秀,再加上来自豆瓣和猫眼的“自来水军团”功不可没,观众之间的口耳相传,给那些还在对电影持观望态度的人吃了一粒“定心丸”。影片上映之后,无论是排片还是票房都一直保持着上扬趋势,排片量从11.2%增长到30%以上,上映次日票房环比增长75%,之后保持20%以上的日票房增长,总票房过14亿,成为无可争议的黑马,国产小成本喜剧逆袭的典范。




与其相似的例子,还有更早一些的《泰囧》和让人们看到国产动画电影希望的《大圣归来》。前者凭借3000万投资赢得13亿票房,后者也是凭借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各种“口碑”安利,讲情怀、讲行业,最终票房近10亿。


《大圣归来》票房凭借“自来水”口碑逆袭


诚然,网评口碑确实可以帮助一些电影成功,但左右票房的不仅口碑一项,如果说票房不高归咎于豆瓣、猫眼上评分差导致人们失去观影兴致的话,那那些口碑好却票房低的电影,岂不是要“冤死”了?


比如2012年的《万箭穿心》,这部入围第二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等奖项的电影,上映之初被很多电影爱好者评为“年度最佳电影”,可惜票房仅有300多万,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感叹:“这么好的电影不去看,真是万剑穿心。”




再比如去年的《解救吾先生》,有拥有众多粉丝追随的刘德华,有演技派王千源,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1!虽然电影票房最终过亿,但比于同档期的《港囧》、《夏洛特烦恼》,实在相形见绌。




可见,电影口碑能够左右票房,但其影响能力是有限的,因为还有那么多网络评分特别低,却不少圈钱的电影,年年春节都来贺岁的“综艺大电影”不就是其中一类么?口碑导致票房逆袭的案例也毕竟只在少数。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客观、公正、流露出真情实感的网络评论确实会对人们的观影有着指导作用,它们对于电影社会意义、电影语言、情怀的点评,会使人产生共鸣,对于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是一种监督。

然而在影评界,软文枪手隐藏其中,他们不再具备纯粹“影评人”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观点与文字被怀有其他目的的电影相关方用金钱买下。许多投资方都清楚口碑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力,可是别有用意的评论却让“口碑营销”变了味道。人们渐渐发现,针对哗众取宠的恶意影评并不能打倒一部好电影,而把烂片夸成一朵花,也还是改变不了烂片的事实。 




观众越来越聪明,今年烂片无法再凭借明星、大IP和毫无逻辑的故事肆无忌惮的圈钱,就能说明这一点。口碑可以用来锦上添花,但对烂片,却无法做到“雪中送炭”



03

电影网评机制待改变

但有批评才会有成长


影评人杨时旸在其文章中谈到,有价值的争议永远是一个行业欣欣向荣的标志,人们的争议是因为在乎和重视,骂你的都是爱你的,真正厌恶的人都不说话,这一点并不是谁都明白。诚然,我们理解投资方对于任何对票房有不利影响因素的痛恨,但因此而“玻璃心”地反对恶评声音本身也是对电影发展的阻碍。


针对人们对电影网评争议的问题,国外影评网站的做法值得借鉴。


比如著名网站IMDb,在评选TOP250电影时,他们喜欢用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只有老用户的打分才能被有效计入到最终的榜单当中;


在烂番茄网站,还会评论“新鲜指数”,观众只有“好看”和“不好看”两种选择,选“好看的”的越多,新鲜度也就越高,每年评出的“烂番茄奖”,在有趣的同时,也能让人接受批评和质疑的声音;


Metacritic网站只邀请来自最负盛名的业内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等)的顶级影评人来评分,保证权威和靠谱。



国外著名烂番茄网站


网友出行靠数据、购物靠数据,看电影之前听听其他人的意见无可厚非。以前只能参考专业影评人的建议,现在有接地气的网络影评替普通群众关注他们最好奇的部分,网友会感兴趣,也会更加信服。虽说一部电影成败根源在于创作本身,但中国本土的电影评分评论机制也确实需要做出改变,一保证网络评分权威,二来要杜绝没有看过电影就胡乱评价的现象,恶评与水军也不应双重标准,这是对电影行业道德的高要求,也是对电影网络评论相关机构和部门掌舵能力的考验。



编辑:刘曦文

微信编辑:徐啸

综合来源:光明日报、大家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微信公众号、杭州日报



别走开!

这里有个小惊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6年国内十大新闻

有奖评选活动开始啦!


回想2016

中国发生了哪些事令你难忘?

点击“阅读原文”投票,

精美奖品等你来!




动动手指,中国十大新闻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