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饼”好嗑在哪儿?
毫无疑问,2025开年最好嗑的CP,非“藕饼”
(哪吒和敖丙)
莫属。
与《哪吒之魔童闹海》
(以下简称《哪吒2》)
的百亿票房神话相映成趣的,是网友对哪吒、敖丙“一体双魂、轮换肉身”的津津乐道。在微博超话排行榜上,“藕饼”一度名列前茅,周边商品上线即售罄,而与两人有关的二创视频更是如野火般在网络上蔓延。
“红蓝自古出CP”,自2019年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
(以下简称《哪吒1》)
上映后,这对CP就被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
(无独有偶,彼时还诞生了另一对经典红蓝CP——《陈情令》中的“忘羡”。)
“藕饼CP”为何好嗑?这恐怕要从《哪吒1》的解构经典说起。该片通过爆改文本,将哪吒与敖丙这对正邪死对头改编成了同根同源的混元珠,哪吒为魔丸转世,而敖丙则是灵珠转世。这种“前世今生”的故事设定,为两人的相遇赋予了别样的意味——看似是这一世的初遇,其实是混元珠再度合体、久别重逢,与古偶剧里“三生三世”的初遇、重逢设定异曲同工。
“藕饼”的CP感还表现在两人外形、性格的互补上。哪吒丑陋,顽劣,性格张狂,魔气外露;而敖丙眉清目秀,举止儒雅,性格沉静,正气凛然——符合经典的“暴躁受与仙子攻”模式。到了《哪吒2》,两人的互补更进一步,太乙真人用七色宝莲为敖丙重塑的肉身不稳定,敖丙不得不附体在哪吒身上。在阐教的升仙考试中,两人的元魂共用一具肉身,频繁切换:切换成哪吒元魂时,人丑、没礼貌;切换成敖丙元魂时,人帅、彬彬有礼。这种元魂转换不仅带出了很多笑点,还带出了很多嗑点——一种同生死、共进退的超燃情谊。
尽管“藕饼”性情迥异,但导演却为两人赋予了相似的自我认同困境。在《哪吒1》里,他们都被世人视作“异类”,一个是魔丸转世,一个是头上有角的龙族
(妖族)
。世人的成见像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而在孤独中长大的两个男孩,阴差阳错,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朋友。后来因为父辈、师辈的意志,两人一度因“杀苍生”还是“救苍生”站在了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但敖丙最终还是站在哪吒身边,两人携手顶住了来取魔丸性命的天雷——虽然肉身消散,但魂魄尚存
(《哪吒2》开头即是太乙真人为二人重塑肉身,可见情节紧凑)
。这种相爱相杀、最终双向奔赴的故事设定,配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少年宣言,让很多观众自愿入坑。
到了《哪吒2》,“藕饼”又因误会经历了情感上的分分合合。陈塘关被屠后,哪吒误以为是敖丙的师父、父亲杀害了自己的父母和陈塘关百姓,强忍苦痛与敖丙割席,“下次见面,是敌非友。”即便嘴上不留情面,但哪吒内心仍未放弃敖丙,报仇之前他先是通过升仙考试、拿到玉液琼浆为敖丙重塑肉身。直至后来误会破除:摧毁陈塘关是无量仙翁陷害敖丙父亲的手腕,哪吒的父母也在敖丙师父申公豹的帮助下活了下来。接下来就是“藕饼”携手对抗无量仙翁。待一切尘埃落定,敖丙又放弃与龙族归隐,选择继续与哪吒并肩作战……这期间,两人的成长路径殊途同归,两人的意志与信念也交相辉映。如此,既对应了当下最火爆的“双强”设定,也无限放大了“藕饼”的CP感,让无数观众嗑得难以自拔。
诚然,《哪吒》系列收获高口碑高票房,“藕饼CP”绝不是唯一因素,可能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CP粉贡献的票房亦不足以起到主导票房走势的作用,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创作者增强“藕饼”的CP感,无疑响应了当下观众“嗑CP”的心理需求;而“藕饼”全网大热自然会为电影引流。
▲2025年2月15日,广东广州,第七届COMICUP创作交流展,自拍
合影的哪吒和敖丙coser 图/视觉中国
心理的、商业的、文化的
这种“CP打法”不仅在二次元领域火爆,在偶像剧、尤其是BG
(男女向)
剧里,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存在。光是这两年大热的古偶CP,就已令人眼花缭乱:《墨雨云间》里的“菲常萧张”,《永夜星河》里的“妙趣横声”,《九重紫》里的“昭昭墨墨”,《国色芳华》里的“纯元CP”……
这些设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拿捏了CP粉的观剧喜好。“嗑CP”的本质是造梦,诚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象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FUNJI发布的《饭圈女孩嗑CP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受访CP粉中单身率超过九成,被问及“嗑CP都为你带来了哪些快乐”时,受访者大多做出了“比自己谈恋爱还快乐”“精神慰藉”“情感寄托”“身心愉悦”“相信爱情了”的回应。
心理学博士柴方圆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观众嗑CP主要出于四种心理需求:其一是寻求情感共鸣,其二是逃避现实,其三是社交归属,其四是理想化投射。
仔细追溯不难发现,嗑CP这件事古已有之,“白蛇与许仙”“七仙女与牛郎”等爱情神话塑造了一批经典CP。电影诞生后,CP感迅速突破纸面限制,嗑CP因为有了视觉依托变得更加容易,比如,1980年上映的爱情电影《庐山恋》,不但祭出了“新中国的银幕第一吻”,还让张瑜、郭凯敏塑造的银幕情侣形象深入人心。
可真正让“CP”一词站稳脚跟的,其实是国内乘势崛起的耽改剧。2016年短暂冒头的《上瘾》、2018年的《镇魂》和2019年的《陈情令》,全都功不可没。盖因“CP”一词背后牵连的,是日本的腐文化
(迷恋同性之爱)
:“CP”是英文“Coupling”的缩写,最早来源于日本的同人作品,指代男性之间的浪漫关系。因此,CP粉早期只是一个圈地自萌的小圈子。
“CP”引进国内后成功破圈,成为饭圈常用语,泛指一切被配对的人物形象,甚至还衍生出“kswl”
(嗑死我了)
、“万物皆可嗑”等说法,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人均嗑学家”的流行文化。嗑CP种类繁多,细分下去又可分为嗑BL
(男男CP)
、嗑BG
(异性CP)
、嗑GL
(女女CP)
、嗑拉郎配……俨然已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行为艺术。
▲《陈情令》 剧照
2022年,耽改剧被叫停后,BG剧成为偶像剧主流。2019年甜宠剧《亲爱的,热爱的》播出后,爹系男友韩商言与天才女友佟年组成的“童颜夫妇”在暑期档狂揽热度,成为无数人的心头好。两位主演在合作结束后,还保持着密切的互动,每年都会准时地为对方送上生日祝福。此举让两人的CP粉保持了不错的粘性,直至2025年两人二搭的《国色芳华》播出,两人又凭借在微博之夜上的默契互动,为剧里的“纯元CP”拉了一波热度。
而“CP感”也越来越成为评判一部BG剧能否出圈的重要标准。这意味着,男女主角不仅要在戏内面临演技考验——演得真,还要在戏外保持互动、积极营业。通常情况下,剧外CP营销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官方操作,由官方产出相关的CP物料,通常由艺人配合参与;另一部分是外围操作,由网友自发性地在各大平台分发二创、混剪视频,吸引更多观众入坑。
如此推进,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令“组CP”这件事在影视行业内变成了一个越来越体系化、流程化的创作范式。比如,自选角开始,制作方就会提前预判出主演之间的CP感,并在剧本创作阶段调制出风味多样的“嗑点”。“预制菜CP”“工业糖精”由此而生。
但“嗑CP”这件事,毕竟还是一件“看感觉,凭真心”的事,如果偏离了这个初衷,只会让人嗑得索然无味。因此创作思路同质化以及套用成功模式的创作惯性,渐渐激起了观众的逆反心理。就像思想家布尔迪厄说的,“商业逻辑在生产领域的僭越,使文化沦为商业操作的对象。”
粉丝文化研究者郑熙青在跟笔者聊CP文创作时提到:“我们都是在想象一种理想的爱情关系,怎样的爱情是好的爱情?应该怎样维持好的亲密关系?”这句话用来总结偶像剧存在的意义同样成立。爱情与亲密关系是太复杂的命题,观众想从中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套路化的你侬我侬。
面对观众的倦怠,创作者只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加入新的噱头。比如,在《苍兰诀》里,“苍兰夫妇”就跳脱出了传统的婚恋逻辑,以找寻自我为基底,为“勇敢追爱”赋予了新的阐释。而到了《墨雨云间》和《九重紫》里,男女主角的背景关系又再次被打破重建,一个主打“复仇人妻与妖孽国公爷”,一个被嗑学家狠狠代入“小姨和小姨夫文学”。这些大热CP,无不映照出了观众对多样人设、丰富角色关系的巨大渴求。
▲《墨雨云间》 剧照
摸索着前进
CP营销并非一本万利,戏做足了,观众也不见得买账,而一旦艺人处理不好“拆CP”问题,还会酿出笑话,被流量反噬。几乎每部热播剧,背后都存在着“唯粉”和“CP粉”两大粉丝派系。“唯粉”因喜欢某个艺人而观剧,苦于剧中CP太火,也只能强忍着看,一旦剧集播完,唯粉就希望“手拆CP”,让偶像一人独美。而“CP粉”则是在观剧途中入坑,对剧中CP嗑得上头,有些还会将对剧中角色的喜爱延伸至现实,希望演员也能“长长久久”。
“拆不拆”CP是很多艺人都要面临的重要抉择。前有《传闻中的陈芊芊》播出时,男主角丁禹兮曾因在直播中提了一句“男女主是兄妹情”,被指“亲手拆CP”,引发争议;后有《清平乐》播出后,边程在直播中贬低任敏,败光路人缘,令“怀柔CP”粉幻想破灭。而艺人突然曝光恋情,更是成为了一种最常见的拆CP手法。比如,2024年《墨雨云间》播出前后,王星越和吴谨言便都面临了一定程度的“拆CP”谴责,前者因工作室提前放出BE
(悲剧结局)
桥段被指“亲手拆CP”,后者因主动公布恋情,令CP粉如临大敌。
另外,CP在戏里强行塞糖、戏外疯狂营业,也要“一体双面”地看——兼具迎合与伤害两种意味,尽管会让CP粉“吃得很好”,但也会让一些普通观众或唯粉感到苦恼,不厌其烦。说到底,在“嗑CP”这件事上,创作者、艺人、CP粉都还在摸索着前进,眼下谈“得CP者得天下”还有些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