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下五千年故事
最大的史记研究者和爱好者社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里的故事,你我共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省广播电视局  ·  【悦读】古韵里的元宵节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司马懿后代被追杀殆尽,全国诛杀司马氏,司马家 ...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人约女人出来玩的7个最佳去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下五千年故事

历史留给中国的14个文化糟粕(附9大悲情定律)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1-15 00:37

正文


历史留给中国的14个文化糟粕!





第一个特色:排斥外地人


中国的地方语言和外国话差不多,外地人根本听不懂,再加上巨大的民族差别,习俗差别,信仰差别,本地人产生强烈的地方意识情绪和排斥外地人是必然的事情。


第二个特色:内部争斗拼杀,不懂友好关爱


中国历史就是窝里斗的历史,春秋无义战,战国七国并列,秦汉大战,楚汉相争,三国归晋,东晋16国,隋唐大战,五代十国,金宋大战,元明大战,明清大战,民国军阀混战,北伐大战,国.共大战,文.革乱斗。这些历史使中国人产生了窝里斗的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表现在上层官.场就是派.别集.团的勾心斗角,表现在民间就是拉帮结伙甚至黑.社.会的大战,表现在单个人就是三句话不投机就开始打.架斗.殴,人与人的友好互爱精神没有普遍深入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中国流传广泛的文学作品多是描写阴.谋诡计,拼搏厮杀,严刑酷吏,报仇雪恨,起.义造.反之类的故事,这就使中国人从儿童时期就沉浸在把阴谋看做智慧,把拼杀看作英雄的文化乳汁里面,这种乳汁使人狡诈蛮横有余,友好关爱他人不足。


第三个特色:逆来顺受,无耻吹捧


中国由于经常改朝换代和受外族统治,谁不服从就要砍头,为了生存自然就养成了不管谁掌权都愿意服从的习惯,还养成了吹捧掌权者的毛病,这样的习惯和毛病延续千百年至今不衰,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情今天也到处都是。


第四个特色:只说不做


中国历来推崇孔子,把孔子捧为圣人,现在也是把孔子文化当作精品推向世界,在外国兴办孔.子学院,可是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没听说谁真正按照孔子说教去身体力行,这就形成了一个只是空洞地去说教别人而自己不做的历史坏毛病,并且这个历史坏毛病今天已经蔓延到各个领域,现在许多事情都是喊的多,做的少,甚至没人做,特别是各级官.员更是只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对自己则完全是另一套,这样的恶习是导致中国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五个特色:没有和平更替政权的习惯


中国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父子残杀(隋炀帝杀隋文帝),兄弟残杀(唐太宗杀兄弟),后宫残杀母子残杀(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这些情况延续几千年,给中国留下一个千年坏习惯,(政权更替充满血腥暴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和平更替政权的习惯)。


第六个特色:靠人际关系、血统关系办事情占据中国社会首位



国历史上要继承皇位就要靠和皇帝贵妃大臣的关系,关系好,你就是阿斗傻子,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文盲皇帝明熹宗,也照样做皇帝。要在京城做官就要拜门生帖子,假如你拜在东厂太监魏忠贤门下,就可以在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里面给你安排一个职位。否则你就在家种菜吧。这样的靠人际关系办事情的传统恶习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是愈演愈烈!进重点学校,进好的企业,提拔官员,评职称,出国,进国家队,等等等等,反正那么说,任何事情只要你有过硬的人际关系和血统关系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第七个特色:崇拜官职名位光宗耀祖,不重视科学,不认真做好本职专业


中国历来宣扬步步高升高官厚禄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做人标准,这样的文化乳汁从小就浇灌中国每一个童男童女,从而演绎出范进中举的悲剧故事,这样的文化环境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科学研究和认真做好本职专业的积极性,所以源自中国的科学发明微乎其微,源自中国的优秀产品名牌产品微乎其微,直到如今也是许多人只想着升官发财步步高升而根本不关心仔细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专业工作,所以中国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假冒伪劣问题不断,矿难事故问题不断,这些都和中国历史留给中国的满脑子只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意识有关系。


第八个特色:把批评自己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敌人




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见,本来很正常,可是浏览中国历史您会发现,中国社会里面从来就不喜欢不同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谁提出一些反对意见批评意见,立刻就把这个人视如仇敌,在皇帝时代谁批评皇帝,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甚至株连九族。近代的中国历史也是如此,仅仅因为人与人意见不一样,就迫害了许多老朋友和过去的追随者。这种恶劣习惯延续了几千年,至今也没有根本彻底的改变,在中国的土地上好像就容不得持反对意见的人。这种恶劣毛病使中国内部社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也使中国在世界关系中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第九个特色:没有钱就起.义造反,有了钱就腐.败犯罪


看看中国历史,陈胜吴广起义造反,黄巢起义造反,李自成起义造反,太平天国起义造反,等等等等许多起义造反,追随者大多数都是贫困者,因为贫困才去起义造反希望以此改变自己贫困的生活。起义造反一旦成功,一旦有了钱,立刻就腐败起来,花天酒地吃喝嫖赌抽可说是为所欲为,严重者更是祸国殃民危害一方导致千百万人家破人亡,这样的坏毛病不断重复循环。


第十个特色: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


看看中国历史,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就杀死文种吓走范蠡;刘邦当了皇帝后就赶走张良杀死韩信、彭越、英布;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处死大将军蓝玉,处死大将傅友德,处死太子师宋濂,处死“勋臣第一”的儿女亲家李善长(其子李祺被朱元璋招为驸马),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右丞相徐达身患背疽赐食熟鹅,徐达流涕而食,不日即死。这个坏毛病一直延续到“文.革”。


第十一个特色:把古旧破的“文物“看作“国宝”,不把“人才”看作“国宝”


看看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雅士都把那些破石头破瓷器破瓦罐破字画等等东西看作“国宝”,拼命搜藏天天把玩欣赏,可是对人才就不是这样,特别是帝王贵族对人才想杀就杀想打就打,一口一个奴才,这样一个“见物不见人”的历史臭毛病一直延续几千年,现在的中国刚吃饱肚子就又是高价回收流失海外的所谓“国宝文物”——上海博物馆花 450万美元从美国买回来一本宋代出版的字帖,放在博物馆当作宝贝,这个宝贝有用吗?这些老古董没让中国强大,却招来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不仅如此,还花高价回收圆明园被抢走的铜牛头猪头猴头,因为怀疑狗头是假的,没有买。世界上有“国宝”吗?有!但不是这些破旧文物,真正的“国宝”是“人才”,把“人才”当作“国宝”才是聪明进步的社会价值观!


第十二个特色:强烈的复古心理


中国历代都有两个臭毛病:


一个臭毛病是把古代的东西称为“国宝”,越古老的东西越值钱,首先是皇宫里面就堆满了破瓷器破石头破字画,紧接着许多文人雅士跟着学,家里也堆满了破瓷器破石头破字画,这个臭毛病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连中央电视台也是“鉴宝”节目轰轰烈烈推动全国人民家家户户也去堆满了破瓷器破石头破字画。


还有一个臭毛病就是把古人称为“圣人”,甚至称为“至圣”,认为人越古老越圣明。


这两个臭毛病显然违背社会发展基本常识,因为社会发展都是现代人和现代的东西比古代人和古代的东西进步,未来人和未来的东西比今天的人和今天的东西进步,不可能现在的人和现在的东西越来越不如过去。


现在中国经济和生活刚刚有些发展,立刻又在全世界收购所谓的国宝破瓷器破石头破字画,立刻又在拼命鼓吹孔子,并且要在全世界宣扬孔子文化,好象今天的进步是孔子带来的,简直荒唐透顶。


凭什么要把孔子奉为圣人?我们今天使用享受的发电机,电动机,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化肥,农药,水泥,钢材,塑料,电线,电缆,电灯,电影,电扇,电话,电视,电冰箱,电脑,手机,互联网,录音机,录像机,VCD,DVD,钢琴,电子琴,手风琴,西服,领带,尼龙袜,甚至方便面这些东西哪一个是孔子文化创造的?


中国历代皇帝都把孔子奉为圣人,结果是把中国变成一个男人也要留大辫子的愚昧落后的国家,现在好不容易才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拉一拉手,立刻又宣扬孔子,还有专家写《论语心得》赚钱,专家还说《论语》是用一生来体会的,把这样一本连专家都要用一生来体会的《论语》卖给不是专家的人去推广学习,简直不可思议!


第十三个特色:科学思想弱,迷信意识强烈



看看中国历史,过去的皇帝都非常迷信,秦始皇让方士徐福出海寻找不死药,汉武帝也是遍求方士,大炼丹药,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唐宣宗都因服用丹药中毒致死,明代的明光宗朱常洛因服药物致死,造成轰动明朝的三大案件之一——“红丸案”。不仅如此,还迷信八字算卦,迷信风水,迷信手相面相,迷信鬼神,迷信巫婆神汉,迷信气功大师等等,迷信内容可以说五花八门,这些迷信意识流传几千年,到现在,中国还是迷信盛行,现在网上到处都是算卦的网站和软件,现在许多官员许多中老年人甚至许多青年学生可以说几乎全体中国人都有迷信意识,这种强烈的迷信意识甚至闹出命案血案,这种迷信意识严重阻挡中国的文明进步!


第十四个特色:盛行买/.官/.卖/.官


看看中国历史,自古以来名正言顺的盛行买/.官/.卖/.官,秦始皇时期就有“粟千石,拜爵一级”的卖官规定,汉武帝时设卖官制,汉灵帝时期“三公”每职一千万,“只留帝位不市”,灵帝时的崔烈以 500万钱买了司徒之位,唐代王播巨资贿赂宦官王守澄而登上相位,唐代崔湜帮着韦后卖官有功,连升三级。宋代刘逵等贿赂蔡京而得到提拔,明末取消考试制度改为纳银多少定“名次”。清朝“捐”官更盛行,这个坏毛病流行几千年至今盛行不衰,现代的跑官要官伴随着行/贿受/贿已经成为现代官/员升迁的潜/规则。


中国五千年跳不出去的九大定律!


作者:砺剑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第一定律

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个字,“殷鉴”。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第二定律
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文革”时期,我是一个逍遥派,一个观棋不语的看客。看来看去,看得多了,心里就非常佩服范蠡这个人。那些造反派,开始时受压,可怜兮兮的。后来得势,内部就分为许多派别,彼此争斗不休。几乎没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压力消除,内部立刻就分化。


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第三定律
包围定律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我那时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


第四定律
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



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於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第五定律
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


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现在说打贪官,须先搞清楚,贪官后面的保护伞有多大,前后左右铁杆关系有多硬。否则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个马蜂窝。


第六定律
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


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自我保存。要自我保存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第七定律
五世而斩定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 “骄”。二曰“奢”。三曰“淫”。四曰“逸”。


一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麽教育问题,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传统,生出那样的孽障。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是一个社会问题。


第八定律
权大欺主定律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切权力归于统治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


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第九定律
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毛”是个什么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么会是“毛”?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