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元宵节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相关诗词。元宵节是一年中春节宣告结束、象征着吉祥、如意、团圆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文章还引用了多首古诗,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如灯会、舞龙灯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元宵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元宵节是一年中春节宣告结束,象征着吉祥、如意、团圆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在这个节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关键观点2: 元宵节的诗词描绘
文章引用了多首古诗,如唐朝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等,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如灯会、舞龙灯等。
关键观点3: 元宵节在古代的作用
元宵节赏灯的时候,也是古代男女青年相亲相爱、私下约会的良辰。一些古诗词描绘了人们在元宵节寻找爱情的故事。
正文
正月十五,既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的开始,又是一年中春节宣告结束的时候
,民间称“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历代文人墨客在这个象征着吉祥、如意、团圆的节日里吟诗作句,给后人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在古代元宵诗词中,有很多写元宵盛大赏灯活动的诗。如唐朝卢照邻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晨。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元宵灯会图。同样是唐代,苏味道有《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鸟去,明月逐人来。”崔液有
《上元看灯
》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来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当时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赏灯的时候,也是古代男女青年相亲相爱、私下约会的良辰。如宋代著名词人欧阳修的《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该词通过描写两次元夜约见情人的不同遭遇,形成鲜明对比,既写去年元宵的热闹场景,与恋人相约的甜蜜和缠绵,又写今年景依旧、人不见的失落和惆怅,作者描写了那些能够冲破着封建礼教的藩篱,在元宵节的夜晚大胆地追寻自己爱情的可歌可泣的女性。辛弃疾的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写出了元宵夜灯会的热闹,更写出了恋人相约观灯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读来不禁使人粲然一笑。
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传神之笔,却把男女之间冲破清规戒律,大胆相爱、相会的急切心态表现得曲折含蓄,淋漓尽致,令人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