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Moses:壹读君,现在好像不多屯几个表情包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了,你会有这种感受吗?
壹读君:当然有啦。现在不会说话可以,没有丰富的表情包那可是万万不行,所以壹读君特别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在微信bug,表情包丢失后会那么痛不欲生;因为那对于Ta而言不是几张图,而是和人说话的能力和底气。
只是壹读君有时候也会担心,习惯了用图来交流,会不会导致语言神经严重退化,打字渐感无力。况且把自己要表达的感情简单粗暴地抽象为几张图,这样交流真的没有关系吗?
真的很害怕会印证当代艺术家徐冰的那句话:符号化与低智化在今天互为因果。
人类正被符号包围
表情包本质上属于一种符号。所谓符号,就是它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它象征什么才重要。比如11月11日只是日历上普通的一天,但因为马云爸爸赋予了他购物的意义,所以每逢这天你都会剁手。
而我们今天,就被很多类似于表情包、双十一的符号环绕着。这正是拜大众媒介的蓬勃发展所赐。1964年,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就指出,大众媒介会改变人的思维意识和感官认知。符号和拟像在日常生活中的快速传播或许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拿现在流行的花式比心来说。“♥”刚诞生的时候它与爱情没有半毛钱关系。按英国历史心理学家的说法,心形符号是男性在见到女性屁股后画下来的,如果这个内涵保持到今天,大概所有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比心都是耍流氓。
与爱情发生联系,还是到了中世纪。当时的统治者希望人民少管国事多撩妹,所以大肆鼓吹爱情的美好,“爱”被当作稳固统治且世俗通用的社会符码,于是“♥”也作为象征爱情的美好符号广泛流传。
等到十八世纪资本家当道后,把消费指向符号,即事物的形象和象征价值。不少糖果商把和心形颇为相似的草莓、樱桃运用到商品上并大受欢迎;紧接着十九世纪情人节流行,商家又逮住机会大规模制造带有“♥”图案的卡片,心形符号对爱情的象征意味与日剧增。
及至大众传播时代,带来了爆炸性的图像能量和视觉体验。“♥”也在许多动画、电影、电视中露脸,在《心形的历史》一文中曾提到“在动画中,心形常被用于‘喜爱’的简单表达,连续几代儿童都被灌输了脉动着的心形符号”。
待到网络、手机把电视拍在沙滩上,“♥”愉快地加入了表情包的大家族,只要聊的开心,你可以对任何人发射自己的小心心;在朋友圈刷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我们不再通过具有指向性、经过理性构思的语言和别人交流观点,动动手指点个赞(♥)即可。
对于这种现象,法国学者鲍德里亚认为,我们认识的并非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由媒体所营造的符号化的“超真实”世界。社会文化的平面化、符号化正让很多事物失去深度内涵。
符号正消费着我们的智商
在表情包诞生以后,新的媒介文化便是符号化,它帮我们解决了想交流又时间不够的难题。2014年,《纽约时报》曾有一篇文章声称“表情符号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文字”。斗图带来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信息都带上了一种娱乐性质,情感的表达也变得轻易而肤浅,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脑正丧失处理文本的能力。
不止是表情包,诸如网红脸、淘宝爆款等与美或者时尚有关的符号也在帮我们“减负”。难道姑娘们不知道大幂幂的机场秀未必适合自己吗?但既然杨幂被媒体塑造成了“时尚”的符号,那就直接模仿她好了,用不着去研究自己到底属于什么风格。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说的,“现在人们对符号的喜爱已经胜过了对真实事物的喜爱”。符号不声不响地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以至于还没意识到就被牵着鼻子走了。
这不禁让壹读君想到了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描写的美丽新世界:高度发达、高度幸福,在一堆华丽符号的陪伴下仿佛没有悲伤,但也忘记了如何爱与思考;看似每天都在追逐“新”和“快”,但本质则是不断重复,缺乏创新。
或许就像美国媒介批评家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预言:我们终将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爱心神话》,周玥,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2、《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法)让·鲍德里亚,南京大学出版社
3、《广告符号学》,饶广祥,重庆大学出版社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和壹读君勾搭的传送门
联系电话:010-85690155
人才招聘:[email protected]
文章投稿:[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