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电饭煲”很有市场号召力,因为它的卖点堪称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最近,央视对这个产品提出了质疑,称之为“虚假宣传”。
央视在节目中邀请了15名志愿者在吃饭后进行血糖血糖监测,得到了下面的这个图:
蓝色曲线是吃完普通米线饭后的血糖变化,橙色曲线是吃完“降糖米饭”后的血糖变化。从图上看,吃完降糖米饭后,血糖上升的时间要比普通米饭晚一些,血糖的峰值也要低一些,但是橙色曲线在高数值维持的时间要更长,所以央视的结论【虽然食用脱糖电饭煲米饭的志愿者血糖峰值略低于食用正常米饭,但在医学统计学上是没有显著差异的,也就是没有降低血糖的效果!】,是合理的。
当然,央视的节目中并没有给出这个实验的更多信息,也就无从评判实验的设计以及数据的处理是否严谨规范,而且15位志愿者,样本量也不算很大。此外,所得出的结论只能针对所用的这款“网红脱糖电饭煲”,在科学逻辑上并不能推广到这类产品上去。
不过,这类产品,在理论上就难以成立。央视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做是对于“理论分析结果”的一个佐证。
大米中有大量淀粉,可以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类型。不同的大米中,两类淀粉的比例不同。在煮饭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支链淀粉溶到水中。它们的更容易与消化液充分接触,消化速度也就更快——吸收得快,血糖也就升高得更快。“脱糖米饭”的原理,就是把大米煮到一定时候,把米汤去掉——也就把溶出来的那部分消化速度比较快淀粉的去掉了。
在理论上,去掉了一部分消化吸收速度快的淀粉,血糖升高的速度和最大值就会低一些——这,也就是营销中鼓吹的“脱糖”。不过,关键在于:这个“低一些”,对于控制血糖到底能有多大影响?
央视实验的结果是:没啥影响。
其实,在这类产品以前的广告中,还给出了另一个试验:试验者吃“脱糖米饭”后两小时的血糖值是5.9,而吃普通米饭两小时后的血糖值是6.2。其实,且不管这个实验的可靠性有多高,只看数据的话,二者的差别在临床上并没有多大价值——在医学上,“饭后两小时血糖值小于7.8”就是正常范围,而营销实验中吃“降糖米饭”和“常规米饭”后的血糖值都大大低于控制指标,5.9和6.2之间的差别也就没啥意义了。
其实,这个所谓的“脱糖技术”,就是把米煮到半熟,等一部分支链淀粉溶到汤中,把米汤沥掉,再把半熟的大米进一步蒸熟。这中国的许多地区,传统“蒸饭”(也有地方称之为“捞饭”)就是这么做的。所谓的“独家脱糖技术”,只是把这个原理集成到一个电饭煲方便操作而已。
这个做法,在去掉一部分支链淀粉的同时,也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的维生素。其实,如果想要通过减少支链淀粉来“降糖”,直接买籼米或者糙米来用普通的电饭煲煮就可以了。籼米和糙米的升糖指数本来就要低一些,还不会因为去掉米汤而损失维生素。
市场上,格力还有一款“三高人群电饭煲”。不过它不是这种“脱糖原理”,而是一个“糙米发芽”电饭煲。糙米本来就含有更丰富的微量营养成分,在发芽的时候会启动淀粉酶、蛋白酶、植酸酶等,使得大米中发生了各种生化反应,比如伽玛-氨基丁酸(GABA)含量剧增;钙、铁、镁等被释放出来使得更容易被吸收;产生了一些维生素;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淀粉被转化为糖。
总体上说,糙米发芽会提升糙米的营养价值。而且,糙米饭并不好吃,发芽有助于改善口感。但是,糙米发芽比较麻烦,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格力的那款电饭煲把发芽步骤集成到电饭锅中,使得“糙米发芽”能够自动进行。在技术上,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
不过,这个“可取之处”完全是针对糙米。如果买了它不是吃“糙米发芽饭”,而是用普通的大米,那么跟其他的电饭煲相比也就没有什么差别。
【本文是今日头条签约稿件,媒体转载须经授权,个人账号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