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壮美能建
世界能源,中国能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终于要回暖了!新疆大部开启升温模式 ·  3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新纪录!90.2亿人次! ·  15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新疆首批!这三地率先入选→ ·  15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老人刷视频导致2300度近视?这些习惯,正在 ...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手机深夜竟自动下单?!怎么防?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壮美能建

壮美新能量丨陶洪军:用坚持成就卓越

壮美能建  · 公众号  ·  · 2024-03-15 19:30

正文


每当别人提起陶洪军,他的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想到默默付出和坚持不懈。二十多年如一日,陶洪军把敢为人先、敢于吃苦牢记在心。不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他都用初心相待、用匠心相传、用恒心相持,用担当和责任绘就奋斗底色。



青春之火 燃起少年之志


时光回溯,陶洪军毕业时,受父辈影响,毅然决然选择了广西工程局。这一选,就得从最初的焊接工开始说起。

1996年,20岁的陶洪军进入广西水工机械有限公司进行焊接工作。他一手扶着护目眼镜,一手拿着焊枪,焊接飞溅的火花,照映着稚嫩的身影。初入职场,他凭着自身本领,洋洋得意。而看着老一辈人的娴熟技艺,再与自己初出茅庐的毛手毛脚相比,他深刻意识到自身不能止步不前。于是,白天他在金工车间熟悉产品性能,练习各部件的焊接技巧,向老师傅和同事讨教经验;晚上,他又拿起《焊接工艺》《金属学基础》等专业资料,一面钻研平焊、横焊、立焊、仰焊等专业技能;一面收集废弃的焊条,日夜不分地练习焊接。



面对重复枯燥的工作,陶洪军丝毫没有倦怠,用初心守护着这一方手工“净土”。回首正值青春那几年,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在梧州长洲岛项目大干90天时,自己和工友们在项目中大显身手。酣畅淋漓的焊接任务,让人记忆犹新。尽管当时工作安排得满当当,但满怀激情的时光难以忘却。岁月的雕琢不仅褪去了他青涩的面庞,也留下了游刃有余的技术。



一切归零 坚持成就技艺


干了19年的焊接工作,陶洪军落下了不少毛病;呼吸道疾病、鼻炎、眼睛刺伤……他在领导的周全考虑下安排转到了急缺人手的叉车岗位。从焊接能手到叉车小白,前途充满未知。对于一切从零开始,陶洪军十分坦然乐观,就连同他的家人也十分支持。

一张白纸如何能够绘就美丽的蓝图,全凭功底。叉车同样不例外。“开叉车可是个技术工种,得有人车合一的车感和眼明手快的反应,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陶洪军说。他从托盘开始进行基础练习;常常顶着炎炎烈日,反复揣摩叉车S路行驶、上下单边桥等操作技能,将各种行走路线必须练习到行云流水为止;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坚持来回练习进出宽窄门、半坡“打靶”等高难度动作。



开始尝试新的事物不难,难的是坚持和日复一日枯燥重复的练习。陶洪军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平均每天脚踩刹车1000次-1500次,下班后,腿都站不直。他回忆起当初考叉车证时,似乎完全把紧张感抛之脑后,乐呵呵地说:“当时的心态就是能过就过,不能过再来一次!”正是如此心态,让他一举拿下叉车证,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工匠之心 赓续传承


陶洪军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奋刻苦。他不仅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也把匠心传承放在首位。

“脚轻、手快、少刹、勤查、多滑才能‘一铲准’。”通过多年实操的经验积累,陶洪军总结了不少方法规律,既保证安全生产、又能高效生产。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陶洪军实现了8年安全生产零事故。不仅如此,他将所思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同事。



“叉车司机忙的时候每天要在车上待十七八个小时,内容很枯燥,但任务很繁重,安全操作是最重要的。”陶洪军上班出车前,仔细检查制动、轮胎、灯光等部位功能,下班再晚,也得确认电瓶、空气滤芯等硬件是否完好,有故障及时排除,以便确保叉车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乐钻技术的工匠精神,也深深感染身边的同事。每天班前会,“陶师傅”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同事们讲解操作技巧,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进步,也正是这一份工匠之心,让“陶师傅”既踏实又能干的形象深入人心。



用心做事 用情做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