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特色小镇研究院
特色小镇案例分享 免费发布项目信息 承接特色小镇申报 策划 概规 创建方案 政府汇报 产业导入 资本导入... ...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本地宝  ·  雨雨雨!武汉未来几天阴雨天“包场”! ·  昨天  
武汉本地宝  ·  下调!湖北当前油价是多少? ·  2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上新啦!武汉又一批公租房开始配租登记!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特色小镇研究院

重大部署!中央发布“新基建”

特色小镇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0-03-13 18:30

正文

导读

最近短短20天内,中央密集开会,除了疫情,还部署了同一件事情——“新基建”。其高频率可谓十分罕见。 疫情当下,此次“新基建”,到底什么来头? 又和2008年的“四万亿”有何不同?



0 1


“新基建”什么来头?


谈到基建就想起“铁公基”?这个刻板印象或许是时候刷新了。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这次会议关于基建的措辞,连用了两个“加快” 。“新基建”的受重视程度,让各路人马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


近期,中央还曾召开3次有关“新基建”的会议:

2月23日,中央召开工作部署会议: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动生物医药、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时间,“新基建”成为经济大热词。5G、云计算等板块纷纷掀起涨停热潮。


如何概括此次“新基建”?两个字:硬核。四个字:硬核科技。


简单来说,“新基建”就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领域全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有些还是被国外“卡脖子”的环节。哪怕现在不干,将来总有一天还是得干。


此次“新基建”包含7大领域:

1.特高压;

2.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3.5G基站建设;

4.大数据中心;

5.人工智能;

6.工业互联网;

7.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地方有关“新基建”的规划,也正准备纷纷“上 马”。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 近期北京、河北等13个省市,公布了总投资额近34万亿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其中就包括了“新基建”项目。


泽平宏观认为, “新基建”背后涉及的投资项目,比如5G建设,将带动数万亿投资。


但担忧也随之而来:这轮“新基建”会不会是“新瓶装旧酒”?与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如出一辙?只怕“老路重来”,又一次造成供给过剩的局面?


0 2


和2008年的“四万亿”有何不同?


现在一提到基建,有人就会“上纲上线”,说是刺激“铁公基”(铁路、公路、航空等)、是信贷放水、是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重来。


这或许是一种误读、误解。


把“新基建”与2008年“四万亿”“老路重来”等说法混淆,可以说这种思想认识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恒大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任泽平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旗帜鲜明地倡导“新基建”,而不是四万亿重来。


为什么说这轮“新基建”,不会是2008年“四万亿”的重演呢?


1.“新基建”的关键是新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着眼点在于一个“新”字。


2008年“四万亿”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铁路、公路、桥梁等“铁公基”领域。


而“新基建”却是有时代烙印的,涉及的是 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时又是新兴产业 ,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未来20年数字经济时代,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


2.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观点,过去我国基建投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主体单一。


“新基建”中相当一部分项目是由市场驱动,或者说是市场与政府合力的结果。民间投资在其中声量越来越大


米筐投资的一篇文章认为,近期地方政府“34万亿投资计划”中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或其投融资平台,另一部分来自国企央企和民营企业。政府资金是“引导资金”,起到的只是杠杆撬动的作用。


3.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就经济结构而言,2020年也不可简单地拿来与2008年相比。


与2008年不同的是, 现在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而回望2008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不过30%。


4.并非是所谓的“信贷放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初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是以信贷放水为主的。


但要知道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不过30万亿,如今已是逼近百万亿的体量。如果想靠强投资拉动经济,需要的资金“弹药量”得有多大?多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才能匹配得上?


2020年不会是简单的2008年的重现。出于稳经济的考量,即便不得不适当加杠杆,态度也必然是审慎和克制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推算,基建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2019年基建增速是3.8%,若想实现今年5%-6%的经济发展目标,基建增速至少要达到10%,即新增基建超过2万亿。


这新增的两万亿通过赤字率上调和专项债等手段的发力,便能够覆盖。目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然有许多操作空间。


“新基建”正在凝成一种朝野共识,它并非2008年“四万亿重来”。



0 3


“新基建”正逢其时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疫情使经济陷入短期“停摆”;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着深水区推进。


那么,该怎么对冲这些风险?


据任泽平的观点,“新基建”短期来说,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定就业;长期来看,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1.“新基建”是稳增长政策的发力点


中国经济今年一个很重要的稳增长举措在于稳投资,而稳投资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在于稳基建


而传统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正在下降,需要推动“新基建”来优化投资结构,使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相匹配。


2.“新基建”与中国经济长期转型方向一致


据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团队分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