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吃糖的兴趣,好像永远都不会减少。爸妈费心藏起来的糖果、巧克力,好像能散发甜味似的很容易被孩子找到。吃糖的坏处太多:龋齿、营养不良、挑食……所有人都在告诉爸妈“不许惯着孩子吃糖的呀”!越不给,要的倒越勤。
如果家长吃光了孩子的糖果,宝宝们会怎样呢?看着孩子的反应,真心疼!
对于“吃糖”这件事,难道就不能达成友好协定吗?
人的味觉,在胎儿期就已经开始发育了,并且胎儿期的我们已经对“甜味”表示了好感。出生后2小时内,婴儿就已经能分辨出酸、甜、苦、咸,并且在吮吸到微甜的糖水时露出开心的表情。
甜味的食物一般都比较温和,营养易吸收,妈妈的乳汁就是微微带甜的,所以,对甜食的喜好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细节体现吧。在孩子身上,克制、忍耐这类品质还有些薄弱,本能就占了上风,老是想要糖吃。
明白了这一点,在以后和孩子周旋的过程中,就一定不要硬来。孩子不是故意作对,也不是贪吃成性,只是因为糖真的很好吃呀!
和孩子交流,也是需要谈判技巧的。如果把爸妈的思维和孩子的思维放到一起,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爸妈这样认为:
老吃糖会长好多蛀牙;
光吃糖,不吃饭,微量元素、维生素都会缺乏;
糖分对骨骼发育不好;
孩子会得“甜食综合症”;
爸妈通常会这样做:
把糖藏起来,不能让孩子由着性子吃;
和孩子约定好,每周 / 每天只能吃几块糖;
教育孩子,你多吃糖是不对的哦,好孩子不爱吃糖;
强行抢下孩子送到嘴边的糖;
孩子会想办法这样找糖吃:
向爷爷奶奶要糖吃;
找其他甜的东西吃,甚至抓白糖吃;
在人多的地方,不给买糖就哭闹,满地打滚不讲理;
一有机会,就多吃点糖;
孩子心里的小算盘,其实是这样的(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小情绪):
孩子的内心感受是这样:
没吃到糖的时候:难过、压抑、委屈、生气、报复;
吃到糖的时候:满足、高兴、成心、故意、看你咋办;
行为上:没有自主权;
形式上:想尽一切办法找糖吃;
叛逆性:你不让我吃,我偏要吃;
孩子对糖的期待和渴望:
我希望有数不清的糖可以吃;
我想什么时候吃糖,就什么时候吃糖;
我可以在小朋友面前吃糖,证明我有很多糖可以吃;
我希望每天都开心;
爸爸妈妈能理解我,我就是爱吃糖嘛;
孩子心目中的“自己”;
我只是一个孩子;
我抵抗不了糖的诱惑;
我觉得糖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爸妈的期待和渴望:
孩子能懂事,自觉不吃或只吃少量的糖;
我都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我能改掉孩子爱吃糖的恶习就好了;
发现了吧?孩子对糖的渴望是单纯、直观的,而爸妈总想以“成年人”的身份,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糖果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快乐的源泉,过多的限制,会激发孩子更大的渴望,对糖的难以把控将会延续更久。
在孩子吃糖的问题上,爸妈脑海里经常盘绕的,其实就那么几个困扰。但这些困扰,细细想来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孩子牙齿变黑,出现龋齿,都是吃太多糖的结果。糖说:“这个黑锅我不背!”
糖是碳水化合物,平时吃的馒头、米饭、小面包也是碳水化合物,只不过糖吃起来比较甜罢了。产生龋齿的很大原因就是:没有做好清洁牙齿的工作。尤其有睡前吃糖习惯的孩子,食物长时间残留在牙齿上,这才促进了细菌打洞安家。
让孩子养成吃完东西后漱口的习惯,即使吃糖,也能保持牙齿健康。
强制性给孩子规定:每天只能吃2块糖。类似过度的限制,会逆向刺激孩子。想想我们成年人,对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期盼,有时白给你,反而不想要了。当孩子的梦话都在要糖吃,或者对糖有不可思议的欲望时,爸妈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过头了。
欲望的小树苗,也许就是爸妈亲手浇的水。
对孩子自控力的培养,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甚至在成人之后我们还在阅读书籍学习自控力。以自己的好恶标准要求孩子,达成共识很难。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请求,持续用温和的口吻告诉他“不行”,慢慢他就会知道该怎样去做。随着孩子长大,更多有趣的事物将会分散他的注意力,成长的路还很漫长。
吃糖对大人来说是件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大的不得了的事。孩子期望和你公平友好地谈判,得出共识,让家里的糖果不用永远躲猫猫~
你家的娃会吵着要糖吃吗?
快过年了,小编依然记得小时候,从大糖盒里偷偷拿出酒心巧克力独自享用的情景呢~
关于宝宝吃糖的趣事,欢迎爸妈来分享。
记得每次吃糖后给宝宝清洁牙齿哦~
科学家庭育儿微信平台独家约稿,没有平台授权谢绝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试卷上填俗语:“吃一堑,_________。”
孩子写:“不吃两堑!” 。你说,我给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