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考据上看,赵州桥确实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一座跨越千年的建筑。但这一座桥,却又和道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清虚道人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赵州桥》,全篇仅用了百余字就写出了赵州桥的奇巧和珍贵。这篇文章开篇写道:“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从历史考据上看,赵州桥确实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一座跨越千年的建筑。但这一座桥,却又和道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赵州桥(资料图)
河北地区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歌叫《小放牛》,就是以赵州桥为创作背景的。歌词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问句,写道:“赵州桥是什么人修?玉石栏杆是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这四个问题全部都是围绕着赵州桥展开的。从追问赵州桥的历史,再到探索赵州桥两边的玉石栏杆的修建,以及早已经被传为神话的桥上一块留有蹄印和车辙的石头,四个问题恰恰也代表了所有前来游历的人们,在面对这一座中华名桥时心中所展现的疑问。
紧接着上篇的问话,《小放牛》这首民歌就在下篇给出了全面的回答。“赵州桥是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是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在这一问一答中,不仅展现了赵州桥的全貌,更是因为这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而让这座桥又增添了太多魅力。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资料图)
传说,赵州自古便是人杰地灵之所,但百姓们却一直对洨河的泛滥头疼不已。千古名匠鲁班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决定要造一座石拱桥方便人们出行。潜心研究后,鲁班终于造出了带有左右两个小拱洞的石拱桥,桥身在保证了人们日常穿行的前提下,又确保了桥下可以通过最大的水流量。桥造成后,鲁班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一时间也有点骄傲起来。他称自己造的这座桥是世上最坚固的,可以承受世间最重的车马通行。闻听此言,百姓们全都赶着家中的牛车、马车前来实验,结果果真应验了鲁班的承诺。
鲁班这样傲慢的行为,竟招来了两位神仙的兴趣,他们打算调戏一下鲁班,于是就下凡化成了一位倒骑驴的老人,和一位推着柴车的苦工。老人问鲁班说,这桥真的能经受天底下最重的重量?鲁班点头称是。老人又指着自己和那位苦工,对鲁班说,不知道能否扛自己的这头毛驴和这辆柴车的重量?鲁班显然没有认出这两位是神仙下凡,于是一口答应说没有问题。
老人笑了笑,对苦工使了个眼色,两人就各自骑驴推车走上了桥。刚开始,桥一如鲁班所言般稳定。可等到二人走到桥正中,他们暗自用了法力,毛驴和柴车便有了千斤重,每往前走一路都有如泰山压顶。鲁班造的桥再坚固也经不起这样的重量。眼见大势不妙,鲁班急忙跑到桥下,用双手撑起了快要被压塌的桥。鲁班用尽全力想要把桥撑起来,自己的双手都在石头上压出了痕迹。鲁班心中正因此而懊悔不已时,只听桥上的老人大笑几声,千斤重量瞬间消失。鲁班急忙跑到桥上看,只见二位仙人早已经隐去,只在桥上正中心的一块石板上,留下了一个蹄子印和一道车辙。现在到赵州桥去看,这块留有蹄印和车辙的石板还坐落在桥的正中心。
这两位下凡的神仙就是张果老和柴王爷,这段故事也正是民歌《小放牛》的最初的故事蓝本。现如今我们虽然都知道赵州桥是隋朝李春修建的,但有关于这座大石桥的美好传说,却成为了百姓心中最值得记忆的版本。
而赵州桥和道教的关系,远比神仙试石桥的传说更为真实密切。
后来洨河发水,人们纷纷议论说这位道人肯定命不保(资料图)
当年七真之一郝大通祖师未得机缘同师兄进关中,为师父重阳祖师守陵,于是一个人辗转来到河北真定、邢洛一带。虽然独自修行,但郝祖并没有忘记师父教诲,依旧以行乞的方式来修道,希望能尽快降服自己的心魔。至大定十五年,郝祖来到了沃州桥(即赵州桥),默然坐于桥上,不与人答话。《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郝祖)兀然团坐,一言不发,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寒来暑往,如是者六年。”在这六年中,如有人给祖师遗赠食物,祖师就略微吃一些;如果没人施饭也就不吃。当地有一些顽皮的孩童见这位修道人平素如死人一般,便常拿他做游戏,在他的头顶上堆上砖块。虽然如此羞辱,郝祖依旧一动不动,从不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动了心魔。
这样入定的日子过了三年,人们也都习惯了这位道人的奇怪行为。有一天一个醉汉从桥上经过,见郝祖正在入定,不语不动。醉汉一时兴起,抬腿就将祖师踢到了桥下。七天后,人们在桥底下发现了祖师,祖师依旧是闭目静坐,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后来洨河发水,人们纷纷议论说这位道人肯定命不保。水退后,大家都跑到桥头去看,只见郝祖仍然在桥下静坐,毫发未伤。至此,人们才惊觉这位修行者真是有道之士,于是赞叹声不绝。
郝祖在赵州桥入定六年,于大定二十二年內炼已成,忻然起身,杖履北游,在真定等地阐道扬教,并大兴宫观,升堂说法,玄风为之炽盛。
正是借着这样一段机缘,这座千古名桥同道教结下了不解的渊源。时至今日,赵州桥依旧矗立在洨河上,淡看岁月风霜而不曾改变最初模样,正如当日祖师精修,内念一定,不染尘华。(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