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圈里的一双眼睛说起
4月26日上午,在朋友圈第一次出现了这双犀利的眼睛,当时没留意匆匆划过。没想到到了晚上朋友圈就彻底被这双眼睛攻陷,接着还出现了“蒙娜丽莎的眼睛”,“妈妈的眼睛”,“客户的眼睛”等一大串翻版夹杂其中蹭热度。
市场在传递一种信息:
有人要搞事情!
原来是鸿园要办梵高展,在风起云涌的郑州地产市场,鸿园用一匹马的形象让项目在销售上一骑绝尘。除此之外让本土地产圈津津乐道的就是鸿园持续举办的高逼格造势活动。从萨金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资本论坛到切尔西花卉展,可谓“名利双收”:项目形象打出去,实打实的客户带过来。
所以,每次鸿园的大动作都备受关注。这一次也不例外,很多圈内人都在等待鸿园带来的新惊喜。
提起艺术展,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高冷不易亲近,属于小众人群喜好。郑州鸿园的这次艺术跨界活动,除了梵高本身这个大IP,展出形式也是十分讨巧新颖的全息投影动态艺术展,噱头是“身临其境”。
详情戳视频
(视频建议WIFI状态下观看)
“不朽的梵高2.0”感映艺术大展在全球多座城市巡展大获成功后,于2015年正式进入中国,已走过了北京、上海、杭州、厦门、武汉、青岛六座城市,目前已有超过百万人次的观众,郑州作为第七站,是河南首家。
在上海、杭州均掀起了观展人潮,对于有着文化沙漠之称的郑州而言,效果会怎么样?说实话形势并不明朗。一种可能是郑州人不买账,变成了一次暖场活动,尴尬收场;另一种可能是异常火爆,延续鸿园一贯“必火”的活动传统。从4月29日至6月18日闭幕,历时漫长的51天,从一开始没人知道他们会经历什么?
不啰嗦,现在开始复盘。保证纯干货,包产粮食!
鸿园借助“梵高”这个大IP,必然要考虑三个问题:
1、地产商业原罪之下强行跟艺术挂钩,郑州人民会买账吗?
2、51天1224个小时,真的很漫长,但是画展本身并没有持续的特点变化,宣传的节奏到底该怎么样?
3、毕竟还是要卖房子,如何提升项目占位,强化客户认知,助力销售?
当鸿园咬牙把手上所有主干道上的所有户外物料换下时,梵高的自画像占了1/2的版面,鸿园隐身了,连主办方都不是。设计第一次接到的修改意见是“项目LOGO再小点”。对于项目宣传而言这样的出街画面无异于“裸奔”。看似一场豪赌就要开始,但鸿园先弃掉了手中的“王炸”,自己也转身从画面走开。
在艺术面前,鸿园选择了尊重艺术,尊重梵高,拿出了自己最大的诚意。背后却是项目对这座城市的责任感。郑州作为一个古都,文化积淀深厚,但是却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在郑州持续发展的地平线里,文化的沙漠却在每个人心头蔓延。随着城市消费升级,人们渴望更多元的文化产业,更加注重艺术所带来的滋养。鸿园以艺术的纯粹之名,对话郑州文化高度。
如果说此次活动的线上宣传并没有出现教科书式的宣传范例,但是,这绝对是一次目录式的线上宣传。对,目录式的!
从活动造势开始,鸿园公众号作为新媒体的急先锋就迫不及待开始“秀肌肉”,现在开始一段报菜名式的贯口表演:从常规的朋友圈单P海报,到异形海报,创意海报,线上梵高画展厅,到梵高电台,所有人的梵高微信头像快闪,到穿越式H5,纯手绘H5,交互式H5线上小游戏,竞票助力,到朋友圈视频,长视频,快闪视频,再到系列梵高解读,百雀羚式长图一镜到底,到最后的朋友圈定投……
第一次见到一个地产公众号以一种近乎惨无人道的方式集中迸发这么多新媒体展示形式,这很难说是一次教科书式的线上案例,毕竟只有少数视频和H5形成了刷屏效果。但是,这绝对是一次目录式的线上宣传案例,如果下次活动宣传的形式选择还处在懵逼的状态,去翻翻鸿园的公众号吧,或许有用。(补一句:在后期的渠道统计中微信的有效到达排在了第二位)
连续5天50个500人群冠名,10秒小视频+创意海报+统一头像,转发刷屏朋友圈,形成连锁效应,点亮郑州艺术思潮。
系列创意海报、四宫格、九宫格等,刷爆朋友圈,甚至引发同行跟风模仿。
针对媒体定向电子邀约赴约,通过朋友圈互动,引爆媒体圈及同行关注。
从线上到线下,鸿园造足了架势。可是51天的宣传周期,一成不变的画展活动,考验的是鸿园策划团队的节奏把握能力,不一定是千篇一律的“启承转合”,但正如高手过招起势关键,好剧联播高潮得足,恋人分手,ENDING POSE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