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第19篇文章
每篇推送我都会搭配一首歌,很多人留言问我歌单是什么,这次聊聊跟音乐有关的事。篇幅原因,这次主要挑选一些流行音乐女歌手。你们感兴趣的话,后面会陆续出些其他类型关于音乐的内容。
每个人的初中时代都会被家长逼迫去上补习班,我也不例外,我跟发小阿斌被分配到一个补习班,他去了大概两次,就开始逃课,我就算逃课也无处可去,只好窝在教室的角落听歌。那时候还没有mp3,随身听是我爸买给我的,一个Sony的蓝色款,是那个年代里我最贵重的东西。
班里总有几个爱装逼的坏学生,所谓坏学生,不是单指学习不好,是他不管你学习好不好,都有理由责怪你而搞事儿,找各种借口要和你单挑。我被一群人堵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领头那个问我:“喂,你在干嘛?”我不太热情地回应他:“听歌。”
“你很屌嘛,下课给我等着。”
我:“???”
第二节课领头那个学生扔了一个纸条给我。用下巴示意我打开它,上面的字就应该在字典上“丑”字的旁边作为配图,“你是哪个学校的?”我把阿斌那所学校的名字写上去,把纸条扔还给他,过了一会儿,他在上面写“我哥是高中部的扛把子,你给我等着。”
下课了,那几个学生率先离开教室,我知道他们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走上讲台,把纸条递给了戴眼镜的女老师,她愣了一下,打开纸条读了上面的内容。
老师牵着我手走出校门的那一刻,那几个学生脸上大写的懵逼。老师嘱咐我,“别跟那些孩子一起,他们每天没一点正经事。”
我其实也没什么正经事,如果在那个年代学习是唯一的正经事。
我不太爱去网吧,没什么娱乐活动,被绝大部分同龄人排除在外。他们钟爱的CS我完全get不到点。我去网吧找阿斌,问他:“那个人说他哥是你们学校高中部的扛把子,是不是很有名?”
他一边打游戏一边嘲笑我:“你是不是弱智啊?我们学校连高中都没有,还扛把子呢。”
那几年唯一能找到乐趣的事,也就是戴着耳机自己一个人呆着。从九岁开始,听歌也算是为数不多的,至今我还在坚持的事。
更有趣的是,只要是我喜欢的歌手,人生好像都不是特别顺利,不是突然消失,就是改行后再没出现过。
我第一个饭上的爱豆,应该算比较冷门的。
某天我坐在一个长辈的车上,印象里他那个年纪的人只喜欢听邓丽君,收音机突然曲风一转,我无法相信长辈竟然还会听这种音乐。看我有点反常,下车前,他把磁带从车里的收音机上取出来,说要送给我。
后来的一年里,被别人问到“你的偶像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喊:“谢雨欣。”然而当时的我根本不懂偶像是什么。
表哥家里有台可以放CD的录音机,每次我去他家,他都拿出一副教育的姿态跟我讲,“年轻人要听点年轻人该听的音乐。”我即刻觉得自己的偶像受到了侮辱,反问他“你说什么是年轻人该听的?”他打开录音机,放了一首歌,那首歌叫《明天》,我觉得曲子很吵,仿佛我们当下应该立刻开始蹦迪。
我看着歌词本上浓妆艳抹的女人,嫌弃地对表哥说:“这女的长得像一个媒婆。”几个月以后,在表哥狂轰乱炸的洗脑中,每天的耳濡目染,我脱粉谢雨欣,变成了萧亚轩的粉丝。
作为粉丝,我算理智的那一种,没当过虹桥一姐,更没做过杨丽娟。唯一会做的是买专辑,那个年代,对一个小学生来说,也算是劳民伤财的大事。
那时一张正版的磁带售价十一块,盗版的五块,最初买正版为了追求音质,后来听说正版的才会给明星本人带来收入。于是我省下早饭钱,忍饥挨饿只为一周能买一盘磁带。
事实证明,不吃早饭有什么用呢,我不但一斤没瘦,还因此得上了胆结石。
有次我妈拿起萧亚轩的专辑,看了看背面的歌名,问我:“你现在的听的这都什么玩意儿?全部爱来爱去的,我看谢雨欣就比这个好。”
没隔几天,谢雨欣出了一首《老公老公我爱你》,中年妇女听了也沉默。
脱粉谢雨欣几年之后,我不知道她去了哪里,有天在电视上看到她连头发都没了,我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以为她和唱《青藏高原》那位老师一样要遁入空门。后来听说并非如此,可我只觉得作为女明星怎么可以光头呢?这样的你跟周晓鸥有什么区别?
于是我再次庆幸自己脱粉行为正确无误。
巧合的是,几年以后萧亚轩也消失了一阵子,听说她为了谈恋爱放弃了出演《艺伎回忆录》的机会,等她记起自己还有一个歌手身份,重新回来发片,我都已经上了高中。
那时我已经不太花钱买专辑了,准确的说,整个中国大部分的人都习惯了网上下载。我比几年前更加理智,一方面是因为过了迫切关注明星一举一动的年纪,另一方面,物价飞涨,一张CD从二十四块涨到了四十八块,就算我每周早餐顿顿挨饿,依然还是买不起。
看到萧亚轩把重心放回事业,对我来说就像校门口卖米线的阿姨又出摊了而已,以前追星的那种气氛早就荡然无存。
娱乐新闻我也戒掉了。偶尔听到一些关于明星的消息,都来自于还在关注这些信息的朋友们。我听说Elva那几年不太顺利,先是拍MV扭伤了腿,几年后母亲在新年当天去世,再到后来,很多人都说她过气了。
有天朋友在网上发消息给我,说“你快去看萧亚轩新歌都MV,笑死我了。”那支MV确实让人费解,她跟男主角条调完情,从胸部的地方掏出了两袋金鱼。
就算在我最痴迷做粉丝的那几年,这样的行为我还是无法理解。后面她更是接二连三做了更多我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每次唱歌,假设一首歌的时间是三分钟,她可以跟台下的观众互动两分半,内容是喊麦:“下面的朋友!”“前面的朋友!”“左边的朋友!”“右边的朋友!”
后面她还衍生出了地理式的互动,“北京的朋友!”“上海的朋友!”“广东!”“香港!”反正除了好好唱歌,她什么都做。
有次在北京的某个商演,她让台下的观众哑口无言,大声对他们喊:“我说北!你说京!我说el!你是va!”台下的观众一脸冷漠。我隔着电脑屏幕都能感受到尴尬。
受到朋友的影响,我觉得问题一定是出在当一个歌手太过大众化,被很多人喜欢过,作为粉丝的我自然有种自家的白菜被别家猪给拱过了的错觉,当有天她因为各种原因不再被那么多人关注,我就出现了巨大落差感。
那之后的一段日子,我开始痴迷各种小众歌手。希望能亲眼见证她们从默默无闻的野鸡变成家喻户晓的巨星。比如林冠吟,这个名字很多人听都没听过。她唱的《丝路》跟梁静茹的也并不是同一首。
只要我在ktv点她的歌,别人总会问“你听歌为什么那么小众?”但你如果点唱一首《倒带》,依旧会被大家嫌弃。众口难调,唱个歌都搞得像做人一样难。
那时我坚信她一定会红的。
我记得网络上当时给她的评价是“女版周杰伦”,可好像不管是谁,被称作“小XX”,或者“XXX第二”,就像受了诅咒,永远无法超越前面那个title,有个不红的命运。如果说萧亚轩当年最红的程度达到了九十,那林冠吟大概只有二十。
她只出了两张专辑,因为始终没什么人知道,选择转为幕后,这对歌手来说,无疑是个悲伤的故事。
后来我又在《康熙来了》里看到一个很像孙燕姿的歌手,就连歌声都有点像。她在节目里讲,以前她是空姐,因为有唱歌梦,参加了选秀比赛,于是很顺利的出道发了专辑。
电脑前面的我觉得这个故事太励志了,简直是现实版的《欢乐好声音》。我听了她的歌声,坚信她一定会红。
而她怎么推也推不红,换了两家唱片公司还是一样。如果林冠吟有二十分的话,她应该只有十分,扣分的原因是她连《康熙》这样的节目都上了几次,知名度居然还远不如林,换做是你,这个分你能忍住不扣吗?
现在的潘嘉丽像一个网红,却还不如网红有人气,偶尔在微博上搜到她的消息,下面的评论少得可怜。诸如此类的很多歌手,更早的冯玮君,阿爆&brandy,贾立怡……这些我本以为会大红大紫的人,如今她们的名字连输入法都联想不出来,至于打分这件事,想了想还是算了。
我屡次跟朋友推荐的歌手全都落到这样的下场,他问我;“怎么你喜欢的歌手怎么都那么衰啊?”
我逐渐把矛头转向国外的歌手。想证实并不是只要我喜欢的歌手,就一定会过气。
这个姑娘叫Charice,她出生在菲律宾的一个城乡结合部,家里贼么穷,比这个更惨的是,她的父亲还会家暴,而且那个时候,她才两岁。父亲一喝醉就拿鞭子抽她和母亲,而且威胁他们敢离婚就杀死她们。这样的故事惨不惨?惨不惨?是不是特别适合去参加《中国好声音》?
一首歌唱完,庾澄庆老师肯定要问“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她还不能直说想红,含泪讲出自己悲惨的故事。汪峰再补问一句:“你的梦想是什么?”
她握着麦克风,坚定地说:“音乐就是我的梦想。”结局本来应该是从此她红遍大江南北,最次也能短暂地圈钱圈个两三年。
然而现实是,她从菲律宾一路唱到了美国,出了两张专辑,还参演了当红的美剧,刚刚有点要红的迹象,突然出柜,紧接着就回菲律宾,每天健身,剃了寸头,变成了一个帅T。
我感到一种压力,事实证明,我的爱果然对歌手是种不怎么甜蜜的负担,庆幸我不是虹桥一姐,不然中国多少歌手得面临下岗再就业的问题。
几年以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喜欢一个歌手这样简单的事,为什么能衍生出那么多困扰?
比如我面临过的这两种,当我喜欢的歌手不再像当年那么红了,作为粉丝我是否应该转黑或者脱粉?再或者,我喜欢的歌手很小众,可他根本没有红起来的苗头。我还该不该持续喜欢下去?后来想明白这个很简单的道理。大家之所以标榜自己的音乐品味是多么高雅,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装一个不怎么高雅的逼?
「我喜欢的歌手有很好的作品,虽然他没什么人知道,可是听过的人都说好,同理可证我的品味很优秀。」或者「我喜欢的歌手,大家都喜欢,可大众喜欢的必定是恶俗的,我为了凸显自己的不一样,就得强迫自己去喜欢那些没那么多人喜欢的歌手。」其实都没什么意义,红的歌手有一天会面临过气,不红的歌手也总得面临下岗再就业。
重要应该是「不管过去多久,她唱过的歌我还会拿出来听?」吧。
你其实不必抱怨自己喜欢的歌手还没红就过气了,过气的歌手好歹in过,可你家爱豆始终都在out啊。而那些过气的歌手,现在就算再「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她去工地场喊一次麦,也还是抵得上你几年的收入。
听歌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我们何必要让它那么复杂?
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