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营养师顾中一  ·  一餐少于5分钟,2种疾病风险上升!转给你身边 ... ·  3 天前  
广东疾控  ·  每天运动 VS ...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洗床单不做这件事,你的床永远是脏的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痒痒痒!春季突然起疹子,是怎么回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余戈丨与历史对话的能力:读姜鸣《却将谈笑洗苍凉》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20-05-08 09:15

正文

姜鸣治史的个性特色,是始终关注历史中的人。因为所谓历史真相,只有在抵达人物内心世界之后才能真正把握,否则很可能只是做了一篇铺排了一些所谓“证据”的论文而已。仅仅做几篇拿得出手的学术论文,显然远不是姜鸣以治史为个人精神生活方式的诉求;他的追求显然是更具终极意义的“明智”二字;他希望通过作品引领读者抵达的也是这个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观察,就知道治史不仅仅是人们经常谈论的态度、方法问题,它确实需要一种天赋,这天赋表现为一种能与历史对话的贯通能力。而“晚清政局和人物”系列,正是这样的贯通古今、辨识精密之作。

——余戈




余戈 ,1968年7月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实践,出版有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另有新作《1942:远征》将由三联书店于近期推出。


与历史对话的能力

读姜鸣《却将谈笑洗苍凉》


余戈


一直很羡慕姜鸣独特的精神生活方式:受过历史学科班训练,却不以此为业,也就不必受彀中的种种束缚,可以挥洒自如地享受历史探秘带来的乐趣。早年他的名作《龙旗飘扬的舰队》,无疑确立了其在学界的地位;但干那样的“大工程”,对于公务缠身的他显然是太奢侈而难能,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天公无语对枯棋》《秋风宝剑孤臣泪》《却将谈笑洗苍凉》这一“晚清政局和人物”历史随笔系列。以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我更偏爱后者,带给我的启迪滋养也最多。



在“晚清政局和人物”这个系列中,不仅每一本的书名均被提炼为意境典雅的诗句,而且其章节题目亦多为诗句,且均出自与之相关的史料之中。这些史料自然很少是清廷档案,而是历史当事人的诗集、日记或私人通信——彼时的政治人物其实多为文人,能真正进入其精神世界的“入口”恐怕只有诗文;“诗言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有几人会在策论、奏章里袒露其真实内心呢?黄仁宇在其《万历十五年》中,曾深刻揭示了历史人物普遍存在的“阴阳”两面,欲贯穿其“阳”而入其“阴”,治史者即不能仅仅止步于官方档案。而姜鸣关注并能解读的,不仅是那些文人官员的“诗”,更能破译他们私下往来书信中的“密语”,这在李鸿章与张佩纶的往来书信中最为经典。为什么当时官员在私人通信中经常使用“密语”?只要在近年的网络上有所阅历都明白,那些私人通信固然不是为了发自媒体而规避“网管”,但若不慎落入别有用心者手中,恐怕对方只能云山雾罩当天书来读了。而拟定那些密语并不需要专门制定密码本,完全靠当事人的文史学养和政坛阅历所支撑,信手拈来自成系统,且很可能只有写者和看者才能会意,却让姜鸣看了个通通透透,这真是令人称奇的本事了……




姜鸣“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系列前两种

《天公不语对枯棋》《秋风宝剑孤臣泪》


上述种种,显示了姜鸣治史的个性特色:他始终关注的是历史中的人,因为所谓历史真相,只有在抵达人物内心世界之后才能真正把握,否则很可能只是做了一篇铺排了一些所谓“证据”的论文而已。仅仅做几篇拿得出手的学术论文,显然远不是姜鸣以治史为个人精神生活方式的诉求;他的追求显然是更具终极意义的“明智”二字;他希望通过作品引领读者抵达的也是这个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观察,就知道治史不仅仅是人们经常谈论的态度、方法问题,它确实需要一种天赋,这天赋表现为一种能与历史对话的贯通能力。而“晚清政局和人物”系列,正是这样的贯通古今、辨识精密之作。


对于晚清历史我是门外汉,连姜鸣在书中提及的历史小说《胡雪岩全传》都没读过。但新书《却将谈笑洗苍凉》入手后,我却一连读了两遍。其中写“大事件”的马嘉里案、胡雪岩破产、甲申易枢几章固然比较用心;写“小事情”的检阅海军影像志、张家口军台生活、直隶总督衙门人际关系、大清驻伦敦使馆变迁的几章也颇有兴趣。实际上,此处的大、小之别只有相对意义,姜鸣令人信服地让读者看到:那些大事的谜底,其实隐藏在小事之中;而看似小事,却孕育着大事的趋势与迹象。大事件与小细节的辩证法,在书中得到了令人信服的演绎和诠释。


比如马嘉里案,能够揭示其真相的绝不是几次翻云覆雨的庭审卷宗,而是李鸿章在与友人通信中的直觉判断,而英国公使威妥玛更是心知肚明。远离案发现场的这两位,都比前往现场调查者更明白真相;但重要的却并非真相,而是利用真相所进行的博弈:一方要极力维护朝廷的体面而讨价还价,另一方则极欲借此达成“英国的课业”——逼迫天朝进一步打开国门。当这一目的达到后,英方甚至以出人意料的“大度”放弃了“追责”,而清廷在长吁一口气后终于可以继续述说自己的“真相”。姜鸣于不动声色中展示了从滇西案发现场到烟台外交折冲的全过程后,又旁逸而出轻点一笔:在后来几十年的历史语境变化中,所谓真相仍然是不重要的,有竖立在案发现场的纪念碑碑文为证,因此这个历史包袱其实仍背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走过的历史与我们“承认”的历史,一直就不是重叠关系,且将继续错位下去。也许,回顾历史的唯一价值,正在于这种洞悉一切而无力改变的无奈感,这是多么痛切的现实感。


姜鸣先生在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发生地碑前(摄于2011年)


在写胡雪岩遭遇“癸未风潮”而破产的一章,题目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在近年来反腐“打虎”的每一次案例发布后,这个经典诗句几乎都会被人们再念叨一轮。看权贵倒霉无疑是国人最受用的心理体验,人们在其中又能感叹一回“世相无常”,同时消解掉了平日淤积于心的不平与不甘;而吟唱“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则完全是自我麻醉了。对“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史,人们更多的兴趣在于其生财之道,因之归为财富类、励志类题材;其本人的心得“花花轿子人抬人”“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以及后人所归纳概括的所谓“四通”:通官、通商、通匪、通夷,都不过是“厚黑学”在经济领域的翻版活用而已。而姜鸣在这个“小题材”里看到的“大题目”是,“正在自发走入近代金融汇兑体系的官方财政,遭遇到市场风波之时,不是设法管控、救助、完善,而是仓促撤退,返回古代”;而当“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第一场失控的金融危机”到来时,平日寄生于中、获利最大的官方财政率先釜底抽薪,才是摧垮这个特殊金融体系的决定性一击。任何财富积累似乎都无法摆脱“原罪”,而对这一原罪的声讨从来不缺少义正词严,阎敬铭奏本中铿锵有力的谴责永远都不过时。因此,即便财富的朱楼构筑到了云端,风向一变,使之垮塌为“青苔碧瓦堆”也是转瞬之间的事,植根于心的“返回古代”的冲动绝非危言耸听。


“甲申易枢”无疑会被大多数人当作重大事件,其理由其实建立在一个充满期冀色彩的历史假想之上:由“聪明”而又相对“开明”的“恭邸”这拨人主政,较之颟顸保守的“醇邸”这拨人主政,晚清最后的命运走向会不会更好?基于这一假想,尽管历史似乎做了更糟糕的选择,人们仍希望这场带有“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宫廷斗争,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人事更替,最好具有政治斗争、路线斗争乃至思想斗争的性质。但是很遗憾,这一影响重大的政治事件不过是一起家庭纠纷——当家嫂子对傲慢小叔子的猜忌与龃龉,且很可能从叔嫂联盟成功实施了“辛酉政变”之后就埋下了种子。对该事件赋予重大“思想路线斗争”背景的人,最失望的史实细节可能是,给慈禧提供了将“恭邸”主导的军机处大换班契机的盛昱奏折,完全是一出“乌龙”:背后捣鬼的集团要打的靶子是“清流”骨干,言官盛昱因人际关系束缚,耍了个小聪明建议打更大的目标,反正以往打过多次也无效,作为言官“敢打”才能赢得喝彩;但慈禧接过这颗“炸弹”后触动了个人心事,最终祭出了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全新打法。在这起阴谋酝酿的全过程及全部当事人中,几乎没有人触及“思想路线”的问题。当然有对“搞洋务”的这些人的指责,但实际上上升不到观念认识的层面,因为痛恨“崇洋媚外”是所有人的共识;包括“恭邸”派跻身于此,最初也是迫不得已,后来发现垄断该项权柄可以“挟洋自重”谋求更大利益而已。姜鸣细腻入微地呈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背后的“一地鸡毛”,特别是打错了靶子后各方的错愕、修正及无可奈何。既然最终不过是一场家庭纠纷,当然只能由着“大家长”任性而为;待尘埃落定之后,也是按家庭矛盾的解决方式,胜出者“醇邸”去探望退休者“恭邸”,兄弟二人打哑谜般地唱和了几十首诗来做了亲情和解。


醇亲王和恭亲王合影,于1889年摄于恭王府


姜鸣虽然出身历史科班,但其治史的方法显然不是科班教育所能概括的。比如其对于历史现场田野调查、历史影像乃至历史文物的运用,都是令人极感新鲜的,这一点让同样有此嗜好的我尤感兴奋和共鸣。滇西原本是我研究滇缅抗战的“主场”,而姜鸣所到的很多地方我却不熟悉,但为此我们曾就着彼此收集到的老地图进行过探讨。张佩纶在张家口军台生活的环境,姜鸣去探访时也曾发过现场照片给我,他对“堡子里”“宣化府”早已经烂熟于心如数家珍,如今通过作品完整细腻地还原了历史氛围。醇亲王一行检阅北洋海军,没想到竟然留下如此丰富的历史照片,我原以为只有后来美军照相部队在滇缅战场才创造了影像记录的巅峰,看来这个记录还要前推至此。姜鸣能考证出照片中的几乎每一位大人物,在研究晚清历史的学者中,就成了与研究对象最为“脸熟”的人。在伦敦的大清驻英使馆,如今仍在被以同样功能沿用着,若以后有机会前往,相信带着姜鸣的书将胜过所有的旅游手册。特别是姜鸣所指出的在驻英使馆网站上出错的历史表述文字多年来仍未修订,每一位读过此书的读者都有资格藐视所谓权威机构。


关于治史方法问题,说到底源自一种极欲穿越时空、置身现场、拨开尘封、看个通透的冲动,这种冲动在“发烧友”中更为常见,而一些所谓历史学者对“常凯申”都无力辨识,连地图的比例尺概念都不懂,对历史人物照片更可以张冠李戴。冲动弥漫即情怀,这情怀必将支撑起远远超越“为稻梁谋”的投入与执着,也必将让书写历史的文字闪烁着奇异的光彩,这在姜鸣的书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验证。



* 本文原发表于余戈先生的个人微博,原文题目为《读》,本次刊布之标题系编者所加。


推荐阅读


姜鸣作品


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

姜鸣 著

平装,定价:52元
ISBN:978710805309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姜鸣 著

平装,定价:54元

ISBN:978710805291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却将谈笑洗苍凉: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编

姜鸣  著

平装 全彩多图 定价:65元

ISBN:978710806635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