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社会中,不法分子常常会利用网络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财产犯罪,除了上述案例中的作案方式外,低价出售电子产品、扫码领取虚拟礼物、帮助解锁微信号等电信网络诈骗也无处不在。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对利用网络实施财产犯罪的警惕意识、甄别意识和防范意识不强,成为受骗的高危人群和防骗的薄弱环节。因此,提示大家在网上聊天时首先应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随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等身份信息;在收到涉及汇款、中奖以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时保持警惕,不要盲目行事,一定要与家人沟通商量或到有关部门查询事情的真伪,千万不能像案例中的小林一样轻易相信陌生人,通过网络向他人发送自己的私密照片,否则极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与敲诈勒索的“把柄”。
除了我们刚才谈到的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中成为受害者之外,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因为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成为了网络世界中的加害者。比如,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发布他人虚假的消息进而演化为“网络暴力”,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他人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视频等过程中接触到暴力网络信息,进而实施模仿犯罪;受到网络色情制品的诱惑实施性犯罪等等。因此,同学们应学会明辨是非,提高自律自省意识,坚决远离网络不良信息,从互联网中获益,避免因网络遭受伤害;同时可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良师益友,学会用积极合理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坚决不越过法律这道行为的底线。
就如同在国际拥抱日里,我们给予他人拥抱,收获温暖一样。在网络世界里,当我们学会保护自己,同时避免伤害他人,就像在虚拟空间传递“拥抱”。同时,家长、学校、社会各界都在为了大家能够享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而努力着,希望大家能够自觉学习《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网络素养,健康科学用网,充分享受网络保护法治力量的温暖“拥抱”。期待大家都能将法治信仰植根于心,将法律规则作为行为准则,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