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九 | 作
者
安安 | 编辑
包图网 | 头图来源
2010-2016这几年,中国第一批毫米波雷达的创业企业集中爆发,因其技术准入门槛极高,所以做雷达的企业往往需要一个或多个技术背景,根据技术背景来源,我们可以将雷达企业划分为科研院所派、军工派、海归派等等......
在武侠世界中,高手们往往通过门派就能对一个侠者的功力与风格做出简单判断,在技术导向的雷达产业中同样如此。
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与培育高层次核心研发力量的摇篮,近两年高校为国产毫米波雷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往往与科技型企业有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研究成果,而高校则可以通过企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高校所在的地区会形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周边的创业环境共同促进科技企业的诞生和成长,对科技企业集群形成的推动作用。
受创始人或核心团队影响,公司企业文化及研究风格也带上了鲜明的标签,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家有着院校背景的路侧交通雷达企业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2009年,75岁的毛二可院士带着十多位
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所
的教师创业,成立理工雷科公司。
2019年面对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等新兴行业对毫米波雷达技术的迫切需求,基于北京理工大学深厚的雷达科研基础及毛二可院士团队的卓越成就,理工雷科与毛二可团队共同设立了北京理工睿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旨在将先进的军用雷达技术转化为民用解决方案,满足市场需求并推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自创立之后,
北京
理工睿行
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实力和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发展迅速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
北京理工睿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源于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院,面向汽车及交通领域,从事民品毫米波产品研发及生产。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与专利。公司自主开发了不同体制的雷达算法和系统方案,
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毫米波雷达产线,
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国产化的专业雷达相关产品生产厂家,并借助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技术实力,搭建了雷达系列产品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北京理工睿行汇集了国内雷达领域多位名校博士及国内外雷达领域的顶级专家,包括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专家、毫米波雷达系统专家、行业运营管理专家等。研发中心已形成北京、重庆两地研发布局,下设8个专业部门,独有的毫米波雷达研发机构,涵盖天线射频仿真、高频硬件设计、算法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等雷达核心业务。
大量员工行业背景有来自国内外OEM及毫米波雷达头部企业。具备合理组织架构,软件、硬件、天线开发人员占比61%;骨干成员均具有兵器/理工大学背景、十年以上专业毫米波雷达技术研究经验。
公司自主研发复杂电磁环境下毫米波雷达高精度抗干扰技术、面向智慧高速的毫米波交通雷达高精度探测技术、千米超距毫米波雷达增程关键技术、交通事件高可靠性智能化监测评估技术、智慧高速车道级交通状态高置信度感知雷达组网技术。
公司拥有全自动毫米波雷达产线年产能70万套,批量用于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建设、河北荣乌/京德/延崇/京港澳高速、京津塘高速、广西沙吴高速等,深度参与了国家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
建设。
提到雷达专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必定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西电是新中国最早创办雷达工程专业的院校,至今已有73年历史,制造了新中国第一部气象测雨雷达,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代大型相控阵雷达,生产了中国第一炉单晶锗,研制了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是最早开展超短波和微波技术教学、科研工作的少数几个院校之一。
2016年,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焕颖博士成立了西安象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他曾参与多个国家级军工项目,从事雷达及电子对抗系统研发工作逾20年。以张焕颖博士为核心,象德信息凝聚了一支由数名博士与资深雷达专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平均拥有超过15年的先进体制雷达研发与交通工程从业经验。西安象德信息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展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双方在人才培养上有着直接的合作关系。
当前象德信息业务场景覆盖城市、高速、铁路,聚焦路侧智能化系统,是一家以雷达为核心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包括高可靠交通雷达、AI实时交通信号优化系统等,已成功服务全国近百座城市交通数字化升级。
公司具备全栈自研及生产能力,覆盖天线设计、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算法开发、系统测试、生产交付,可独立提供端到端完整研发制造能力。掌握相控阵雷达、成像雷达等先进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面向城市、高速、隧道等特定场景开发一系列专用雷达及解决方案,通过复杂场景下密集目标检测与跟踪、FPGA+DSP高速并行处理、路侧雷达互容等雷达技术,完成交通数据精准采集、深度挖掘及高效利用,为雷达技术在交通行业实现场景化适配及规模化应用。
2021年7月,
象德信息
还与北京交通大学、青岛开元科润共同成立城市综合交通研究所,联合推进智慧交通领域产学研合作,持续输送智慧交通新科技。
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毫米波雷达技术研究与产品应用的创新型企业。当前主要产品有包括长距离交通雷达、超长距离交通雷达、隧道雷达、雷视多维感知智慧单元在内的各类高性能交通雷达。
这家公司座落于国家通信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中国无线谷,也是
东南大学
信息科学所在地。2015年7月,隼眼科技就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汽车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并开始了长期合作。
东南大学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的科研实力强劲,特别是在毫米波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面享有盛誉,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长期致力于毫米波频谱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拥有先进完善的微波毫米波测试设备与技术积累。
联合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隼眼科技具备了高性能毫米波雷达设计、仿真、验证到生产全栈开发能力,实现20余项学科技术研究突破,获得发明等各类专利和知识产权400余件。
提出5H高性能毫米波雷达理念,全息(Holographic Perception)、超精、超分(Hyper Resolution)、超距(Hyper Range)、超智(Hyper Intelligence)。
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成宜智慧高速公路、德会高速智慧高速公路、南京绕城智慧高速项目、兰海高速公路钦北改扩建工程、杭宁高速智慧化提升改造、四川桥梁结构物健康监测项目、四川边坡监测项目、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等项目建设中。
慧尔视创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交通和安全领域小型化智能雷达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场景应用推广。
公司落户在南京市,除上面提到的东南大学外,这里还汇聚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两所雷达专业强校,更坐落着有着“亚洲第一所”之称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中电十四所),有着很强的雷达研发历史基因,2016年国内广域雷达智慧交通赛道爆发,全国有数百家企业涌入,南京在一年内就成立十几家新公司。
慧尔视创始人张军正是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他2003年开始进入交通行业,拥有20年的雷达和交通行业积累。公司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建立了深度技术合作,共建多个基于雷达技术的联合实验室,当前也是江苏省“智能雷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慧尔视从众多在南京诞生交通雷达企业中突出重围,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交通雷达设备提供商之一。累计拥有雷达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超过300项,荣获9项省部级科技奖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7项。
累积销售超十万台雷达,覆盖全国超200个城市,超2万个路口,深度参与了北京、苏州、南京、上海等多地的智能交通建设,高速公路覆盖近1万公里,参与建设了“沪杭甬智慧高速”、“京台智慧高速”、“平益高速”等项目。全国十六个“双智城市”试点中参与建设了十二个,“北京亦庄车路协同”、“长沙车路协同建设”、“襄阳车联网”、“南京车路协同”等全国二十多个车路协同项目中都有慧尔视的身影。
正如江湖是复杂的,
企业的技术背景也往往并不单一
,上述企业中海外派与军工派的基因同样存在 ,除上述企业外也还有一些雷达企业也与院校建立了深刻的连接,您还希望看到哪些技术派别,欢迎评论留言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