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Otaku At All Vol.190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个挺难的事儿。
昨天读到村上春树各中译本之争,对翻译的各种观点浮上眼前。有人认为忠于字句的表面,无法翻译出原作的魂魄,也有人认为若连原始字句都不能忠实,遑论传递精髓?两种说法都很片面,若据此去批评另一种关键,便更是无聊至极。本就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就算锣鼓喧天,外人也很难听清到底是红事还是白事。没有任何一种翻译能够完全还原原作,这层遮羞布,拉下来也无妨。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儿的人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到底会损失原作多少内容?
从读者的角度仔细想想这两种观点,其实前者是认为读者无法从简单的字面翻译中感受原作的风貌,毕竟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紧密挂钩的,翻译过程中用词、句式都会发生改变,原作藉由遣词造句达成的风格、节奏,是极难在一一对照中得到呈现的,于是这种观点便要求翻译多做一些工作,寻找更适合原作的表达方式,除去内容,在形式层面也进行翻译。可悲的是,二者常常难以两全。首先,文学作品的内容还勉强可以通过字句来进行对应翻译,形式能否翻译,我相信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有资格做出评断。因此,所谓的形式翻译,无外乎三个字:“再创作”。谁能保证自己完全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愿?若你保证不了自己能与原作者保持百分之百的精神同步,这种再创作根本就是痴人说梦。而再创作走到极端,恐怕与国内那些靠改写他人作品成功的抄袭作家毫无二致,即便引入的作品获得成功,怕是也与原作者没有一毛钱关系,而仅仅是因为译本的改写戳中了读者的心窝。说再难听一点,恐怕已经够得上四个字:“欺世盗名”了。
至于后者,同样面临极大的难题。如何保证严丝合缝的字面对照在翻译为另一种文字后,依然具备原作的风貌,读者是否能够隔着一层形式之墙,理解原作之美?这同样是没有客观规律可循的难题。无怪乎前者会藐视后者,称其为译匠。只知如实翻译,却不管读者能否理解、是否接受。毕竟和前者一样,摒弃再创作之后的忠实原作,一定是束手束脚,难于有所发挥的,所谓形式之美,恐无迹可寻。这种译法走到极致,怕是会出现大量的欧式风格、日式风格,甚至句子结构都与原文保持一致,读起来难以理解,遑论传达出原文之美。由此将埋没多少原本精彩的作品,怕是难以斗量吧。毕竟文学作品与读者是密不可分的,一旦两者割裂,作品成为吃灰的馆藏文献,也便和死了没什么两样。除了塞林格这种人,大多数原作者怕是也不愿接受的吧。
对大多数文学作品的翻译,就在这两极之间摇摆不定,时而靠左时而靠右,在保持原文基本文字及含义的基础上,尽量贴合目标语言适用人群的使用习惯。至于运用妙不妙,也只能存乎一心了。换句话说,五十步也就别笑话一百五十步了,你们跟一百步都差的远着呢。
更何况,你们这辈子都走不到一百步。
翻译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做多,做少,都只能惹人非议。做多,从翻译做成了改写,做少,混成个译匠,横遭他人轻视。再加上翻译这点微不足道的稿费,请问若不是热爱原作,到底有多少人会愿意耗费自己的心力去做这件事。往极端说,那些有能力再创作的人,何不直接去创作?那些字字句句严丝合缝的人,早晚会被日益精确的机器翻译取代,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