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实行的行省制是现代省级行政区的开端,经明清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现在的格局。元明清时期,行政区域的划分基本上以犬牙交错为原则。元朝的行省幅员十分广阔,行省长官又握有军政大权,要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必须采用犬牙交错原则,确保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胜之区。但按犬牙交错原则划分政区同样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各行省无险可守,这是个矛盾。
1.汉中归于陕西,巴蜀之险失
典型的像四川没有汉中,汉中却归属陕西。无论是地理气候,还是人文风物,汉中都更接近四川盆地,而与关中平原差异较大,似乎更应该划入四川省。 然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汉中西安之间有秦岭,所谓蜀道难就是指的秦岭。如果将汉中和四川盆地划入同一省份,一旦四川当权者与北方的中央政权分离而割据或对抗,就可以轻易堵塞蜀道,阻击来自北方的军队。自从秦国将巴蜀纳为郡县以来,除三国蜀汉政权与中原政权分庭抗礼逐鹿天下之外,四川盆地曾多次发生企图裂土分疆的叛乱,先后建立过成汉前蜀后蜀等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的割据政权,动辄延续数十年。将汉中划入陕西省之后,一旦四川再度发生叛乱,中央政府平叛军队由于已经掌握了汉中,进军成都平原平叛就会轻易许多。
四川的门户汉中归陕西
2. 江左分为两省,长江之险失
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因长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为南北走向,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比如浙江和江苏不再以长江为界,而是把江东的一小部分割给了江苏,这样如果浙江叛乱,那么就很难一下子占据长江天险了。想必是受到三国时东吴的教训吧。同样,江苏、安徽不仅跨长江南北,而且包括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却又分属江苏、浙江;河南其实不都在黄河以南,也包含黄河以北部分地区。
江苏有部分在长江南
3. 南阳归于河南,荆襄之险失
同样,襄阳划归湖北而非方言习俗更相近的河南。荆襄九郡北接中原,南临百越,东极吴会,西通巴蜀,有江汉之险,山川之固。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规划方略使他茅塞顿开,从而把占据地理位置重要的荆、益二州作为立国要策之一。荆州既可以与汉中形成对魏钳形攻势;也可以顺江而下,直捣东吴。其对于蜀汉政权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南阳河洛之间有有伏牛山,而与襄阳之间确实坦途,南阳一失,襄阳是守不住的。
襄阳的门户南阳归河南
4. 徐州划归江苏而非山东河南
徐州古称彭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
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当。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朱元璋定南京,辖南直隶,因为徐州太重要所以被划进南直隶。东晋人认为,“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朱德元帅说:“徐州历史上就是决战的古战场。”古今军事家的观点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徐州之战,往往是关系到敌我双方盛衰的决战,而不是无关生死的一般战役。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共进行了三大战役,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一次决定性战役。蒋介石的军队失败之后,兵溃如山倒,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导致其政权跨台。
徐州像悬在鲁豫皖头上的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