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有一部
无流量、无名导、无明星的“三无”电影
备受好评,
这部电影入围了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新发现”单元,也是中国电影首次成为这个单元的开幕影片。同时,还在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大放异彩,摘得费穆荣誉
最佳影片
和费穆荣誉
最佳女演员
两项大奖。
它有一个美好的名字,
《过春天》——
“过春天”是一句黑话,意思是安全通过海关安检。
它的好,在于味道全对了。
青春是温柔、懵懂、躁动,是和父母紧张的关系,是以为自己缺失的爱……
这部电影借助青少年走私水货犯罪的外壳,将青春的内核与味道,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涉及大量剧透)
-父母和孩子中间有一道墙!-
16岁的佩佩,是个高中生,家住深圳,却拿着香港身份,在香港读书。作为一个“单非”
(指父母只有一方是香港人)
少女,她经常感到孤单、疲惫和无人对自己关心理解。
父母离婚了,佩佩的生活也被撕裂成两半。
母亲在深圳过着由麻将桌和不同男子构成的乌烟瘴气的生活,天真地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带女儿移民去西班牙,佩佩厌恶沉浸在幻想中不务正业的母亲。
父亲在香港也有家庭,但佩佩仍想融入父亲的生活。在佩佩生日时邀请父亲来和自己过生日,承担不起两个家庭的父亲划下三八线——吃饭可以,其他的不行也不必妄想。
(佩佩和与家人聚餐的爸爸隔着玻璃对视)
佩佩和父亲始终有隔阂,这种隔阂导致父女关系只有零花钱和生活费的维系,佩佩觉得自己想要向父亲索取情感的行为是越界的,物质上和精神上她都没有获取足够的关注,她只是段放不上台面的畸形恋情的产物罢了。
对于佩佩来说,
她和父母之间一直有一道隔离情感的墙
。
佩佩在亲情上是缺少爱护的,父亲长期的缺位和母亲的漠视让她套上一层又一层厚重的外壳,保护自己也隔离自己。
-缺爱的孩子,一路有多坎坷?-
近几年的《狗十三》、《黑处有什么》、《嘉年华》都有过关于原生家庭爱的缺失的类似设定,但《过春天》就
妙在它用狗血的人设讲完了一个并不俗套的故事。
原生家庭爱的缺失,加重了佩佩的叛逆,她渴望渴望自己变得更加有钱,
渴望摆脱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所以和闺蜜jo约定好了在圣诞节一起去日本北海道看雪。
可是她没钱,也没有自由,所以打算自己悄悄赚钱解决问题。
一次偶然,佩佩接触到了闺蜜jo的男朋友阿豪,佩佩开始做水客。做水客报酬不菲,但过关需要谨慎,因为被抓到可是要去“提篮桥”
(监狱)
里面吃饭的。
(水客:2016年,港版iPhone因低价在内地供不应求时,许多水客通过人肉搬运的方式,将手机运到内地。
)
佩佩借助学生身份的掩盖和过人的机灵,把水客生意
做的风生水起,
再也不用辛苦的挣32块5的时薪
。
对佩佩来说,水客组织更像她的家,在这里,她不仅被大家亲切的叫着佩佩姐,有想收她做女儿的花姐,还有暗暗倾慕的阿豪。
她收获了敬佩、亲情甚至某种程度的爱情。
对于原生家庭中父母离异、缺失
关爱
,又没有足够情感寄托的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认同,佩佩一下子陷了进去,并且凭借聪明的头脑很快在水客组织中获得喜爱。
电影里还有一个明显的对比,母亲
和花姐都有打麻将的戏,从空间、明暗到打牌的氛围,都完全不同。佩佩很鄙夷母亲打麻将,甚至态度冷漠从来不和母亲的牌友们打招呼,却可以融入花姐的牌桌,开心的帮花姐摆牌摸牌。
在水客的世界她不再是那个家庭破裂的可怜虫,她就是她,带着鲜明的符号,但却有价值,有价值的人是永远不会被抛弃的,于是在犯罪边缘游走反而给了这个青春期的女孩一种畸形的安全感。
-爱,其实一直都在-
原本我以为,这就是一个讲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电影,但没想到的是,在佩佩和母亲相处的一些小细节上,《过春天》悄悄地暖了一把——
当母亲被那个口口声声说要带她们母女去西班牙的男人骗走全部身家,双方在马路上厮打时,佩佩挺身而出保护母亲。
深夜,醉酒的母亲摇摇晃晃地走到佩佩的床前,手臂都抬不起来了却想要给她盖上被子,晕晕乎乎打开了她的臂膀、睡在了她的怀里……
第二天清晨,醒来的佩佩竟没有推开总是让自己厌烦的母亲,而是轻轻地给母亲理了理凌乱的头发。母女关系由此开始趋于缓和——
这是片中最有魅力的一场戏,也是整部电影里的高光时刻
。
最终,佩佩也没有去日本,和她一同看雪的也不是闺蜜jo,而是母亲。
她带着母亲爬上高高的山顶,母女二人俯瞰香港。
“喔,这就是香港啊~”
佩佩的母亲望着眼前的风景感叹。
《过春天》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剧情节奏稳健又紧凑。它表达焦虑,却不贩卖焦虑;呈现成长中的难题,却不流于说教,为我们展现最真实的普通人的人生轨迹。
东野圭吾曾在《时生》写到:“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并不是你不够好,只是不够幸运而已。
我们无法回到童年改变过去忽视和伤害的经历,但是认识过去,改变在你人格中的某些负面特质,可以治愈自己,变成一个可以拥抱幸福的人。
毕竟,爱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影片上ing~想看的可以安排上了
-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