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一年前的8月29日,之江文化中心启用。这个汇集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文学馆四大场馆和一个公服中心的公共文化综合体,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当时,我们曾推出四位馆长的专访,展望这片热土的发展蓝图。
开放后,各馆人气兴旺,活动常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新地标。在之江文化中心“周岁”之际,我们再度邀请四大场馆负责人,看看这一年来的“成绩单”,谈谈各自的特色发展和未来规划。
开馆一周年之际,浙江文学馆接待访客数量突破了十五万人次。对于一个大型文化场馆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但足以证明它作为之江文化中心体量最小文化空间所蕴藏的强大引力。
“我们用这一年回答了一个疑问——文学馆会是什么会模样。”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说,一年前,浙江建起第一座省级文学馆,各界对此充满好奇。在“问号”被“拉直”之后,我们希望未来的落笔是一个感叹号。“因为,文学不一定是喧闹的,但一定是有温度、有力量的。”
浙江文学院院长、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受访者供图。“文学馆里有什么‘宝贝’?”从筹建到开馆,馆长程士庆听到很多人这样发问。
博物馆有文物,图书馆有书籍和文献,非遗馆里参与体验传统手工艺,自带人气。而文学馆呢,没有自带流量的“硬通货”,这是先天不足,也是新的课题和机遇。
那就“无中生有”。程士庆认为,建馆的初衷就是为读者营造文学的精神场域,为此,浙江文学馆提出一个口号,“文学四季在浙里”。“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展览”,自主策划、形形色色的活动贯穿全年,一个活态的文学综合体逐渐成型。
这也正是文学馆的使命,让大家接近文学,让文学陪伴大家。
和其他文化场馆不同,与浙江文学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浙江文学馆,有着双重使命:面向文学界,繁荣精品创作。发布“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季度榜及年度人物,邀请新晋茅奖作家与浙江百名青年作家对话,举办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汇集得天独厚的文学资源,为“文学新浙派”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浙江文学馆举办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面向公众,则是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请茅盾《子夜》手稿“回家”,创办儿童文学嘉年化游园会,开设文学公益大讲堂……经过一年的探索,浙江文学馆还找到了开展文学通识教育的突破口——以诗为媒,开展“文学诗教计划”。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因为诗歌是一种富有感染力、可参与度高的文学载体。”程士庆介绍,浙江文学馆开放首日便开设首次文学诗教课程,今年面向全省招募了一批有一定创作基础的小诗人,每月一课,邀请著名诗人担任顾问、授课指导。
浙江文学院(馆)实践基地在杭州市钱塘区挂牌后,馆校联动开发的诗教课程,成为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的学习内容。依托实践基地,文学馆开展各类文学普及教育活动近50余场次,受益人数超10万。“诗教计划”在温州洞头、台州临海等多地接力,这股诗教之风从文学馆吹入了校园,吹拂着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经由诗歌、戏剧、音乐,富有生命力的文学文本有无数契合的载体。
程士庆向记者提前发布了两则预告,即将到来的国庆期间,文学馆将每天展演根据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短剧。今年年底,文学馆也酝酿引入“氧气音乐节”,以“文学+音乐”的快闪活动迎接新的一年。“文学和音乐,某种程度上极为相似,对我们而言,都是氧气一般的存在。”程士庆说。
浙江文学馆四楼,这是全国首个文学数字体验厅,也是许多访客在馆内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数字化激活了文学的另一种表达。”程士庆说,用什么方式呈现作家和作品曾经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文学是相对静态和抽象的,不同于其他馆里有具体的实物,传统文学馆的馆藏多是手稿、书籍等纸质藏品,人们可能没法产生大的触动。
如何让哪怕不是文学爱好者的观众在参观时也能被激起对文学的记忆、情感和兴趣?
数字化为文学插上了这对翅膀。步入文学数字体验厅,一幅“文学数字长卷”在眼前舒展,经过数字化处理,《浙江文学通志·文学志》中从上古到当代的“文学大事记”由书页变为“画卷”。点击“文学知识图谱”能看到每位作家与其他名人间的趣事和关系网络;点击“名人行迹图”,作家平生的活动范围和轨迹清晰可见。
浙江文学馆的文学数字体验厅。受访者供图。
拐个弯,你就在展厅里偶遇一株“智慧之树”,这个初出茅庐文学大模型有问必答,与人们热情互动。开馆以来,它收到了接近4500个问题,平均每天人都向它提问上百次。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前三名是“介绍一下鲁迅”“鲁迅有多少笔名”和“鲁迅爱吃零食吗”它发现,人们对于鲁迅仍然有很多好奇。
连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在参观后都感慨,“真是大开眼界,数字化的表达和文学的内涵融合得很好,这是以往任何文学馆都做不到的。数字化展示最好的一点在于可以实时更新,不断充实,这是把数字技术用活了。”
今年4月,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落户浙江文学馆,是我国首个全面、系统的文学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对程士庆而言,这也意味着一个新起点,数字化应用从“1.0”到“2.0”的升级。
“与文学数据的采集、留存相比,如何让数据跑起来、活起来,赋能文学事业发展,是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收集、听取了各方建议后,他的目标逐渐清晰——浙江文学馆正在制定全国文学数字化应用的标准,打造全国的文学馆的综合服务平台“馆际通”,未来将推进全国文学馆共建共建、共享文学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训练、调优文学大模型也提上日程,AI文学官将支持多模态的内容互动,通过这一平台为公众提供丰富、高效的文学公共服务。
“靠在阳台吃黄酒棒冰,我吃一半,太阳吃一半,我没和太阳计较,因为太阳也很热。”一位小读者在文学馆的留言板上留下一首清丽可爱的小诗。
程士庆常常来到这块留言板前,一一品读。在这里人们抒发漫无边际的想象,记录此时此刻的灵光闪现,也会写下无处安放的焦灼和压力,试图寻解生活中所经历的或大或小的困惑。
“这个时代需要文学,同样也需要文学馆。”看完留言板的人们都会这样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