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传媒内参(晨版)】
【作者:张颖】
关于电视台买剧、买节目过程中,存在的合同不如期履行、费用拖欠问题,早已屡见不鲜。有的情况比较复杂,播出平台与制作方各执一词。制作公司要账为什么那么难?
全行业盈利下滑
坏账计提项目是难以承受之重
在最近两年行业下滑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平台和制作公司日子都有点紧绷。一方面,制作公司对于应收帐款的催要更加迫切,力图为公司回笼资金维持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平台尤其是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下滑,但运营成本很高,一下子掏出几千万根本不可能。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一点一点地给,但不是有多少给多少。对于制作公司来说,与平台的关系微妙而谨慎,得罪了要账难,今后的合作也更难。
不管是故意拖欠还是被迫拖欠,拿不到应收款,制作公司没有现金流,直接影响生死。一些制作机构在承担了较高制作成本的情况下,还要被迫承担巨大的时间成本,平台播了很久的作品,却不按期付款,对制作方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
一方面,
相应的营收分配无法进行,主要人员得不到激励,公司正常运转情况下还要承担运营成本,
最难的时候可能工资也都要发不出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新的财务披露制度即将发生变化,过去当年营收账款收不回来,只是进行了提前确认的也会被计入盈利范畴,下一步这一操作将不能进行。
另一方面,从节目创新创优的角度来说,
持续的项目制作投入很难进行,一些公司为了做项目本身就在举债,长期收不到款就很容易被拖垮。
行业畸形生态
久治不愈、已成顽疾
10年前,电视剧采购款的拖欠问题就曾经引起过行业高度重视。2008年,时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负责人王卫平在一次发言中针对这一问题表示,将加大对播出机构拖欠片款的治理力度,凡是签了购买合同的,一定要把片款按合同付给制片方。
国家层面的号召性治理规范下,电视剧的回款难并没有多大改善。在2014年,第十三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再度透露,国产剧目前的回款率甚至不到50%,就连资金充裕的上市公司,恐怕也备受“欠款”折磨。
最终没能收回来全部款项,也是制作方不得不面临的一种情况。这些没能完全回款的项目不乏热门作品,《士兵突击》的制片方曾表示,该剧虽然很火,但是回款不佳,盈利微薄。在此情况下,项目回款过半可能还有盈利空间,回款达不到50%会有较大的坏账风险。
电视剧采购款难收回的问题已经是久治不愈,综艺节目制作费用拖欠的问题目前更加突出。这种“欠债不还”“有钱不还”的老赖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出现,但是在传媒行业却已经是一种常态,因为平台与制作机构本身就存在不对等关系。
严格来说,平台一直是强势的,制作公司需要把项目卖给平台,或者依赖平台实现项目完整的商业盈利,因此制作机构往往不愿意得罪平台。不得罪就只能等了,这种大家心知肚明的强弱势关系导致了“欠款”一直存在,要账难得不到彻底解决。
隐形规则较多
平台成“老赖”“恶人”
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是“老赖”,部分经营与财务运转情况相对较好的电视台,并不存在拖欠问题。至于“拖欠”,情况比较复杂,可能是被迫“老赖”,是为自身争取利益,是一种谈判筹码。
此前,一些电视台对于影视制作公司存在“有钱不还”的情况,只支付一定比例,要求制作公司预留好剧才支付余款。这种情况在购剧成本高企,制作公司疯狂抬价、二三线卫视买不到好剧的情况下,时有出现。
还与电视台的一些行事风格有关,一些流程规范不容易被打破。比如,因为审核流程繁琐、签批层级很多,有的项目付款合同走得很慢,协议修改、纸质版协议签批、报财务打款,可能要几个月的时间,中间有什么签字大佬不在,都会被搁置,这属于效率低下的问题。
此外,一些电视频道本身不是公司化经营实体,一些对外收款、付款都需要通过其他公司走账,这就增加了更多的程序和对接人。有时,电视台会解释说,要等下一笔款进账才能支付欠款,等待可能遥遥无期。
综合来看,“要账
难”突显了影视行业仍然处在较为低端的发展期,缺乏成熟而合理的市场规则,也缺乏公平而诚信的契约精神。
制作机构仍然是内容生产与创作主力,保持一定量的项目投产是我国影视行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保护他们的权益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