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红杉汇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这里,红杉与你同行!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红杉汇

5个小技巧,打造"神仙团队"氛围 | 首席人才官

红杉汇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25-02-18 08:00

正文

在今天多元化的职场环境中,代际差异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资深至“70后”,新晋如“00后”,不同年代的员工有着各自独特的成长背景、价值观和沟通方式,这既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创新思维的碰撞,也可能引发沟通障碍和误解。


如何在这样的“多代同堂”团队中实现高效沟通、建立紧密的内部人脉网络,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共同面临的挑战。




多代际沟通的最佳实践


发邮件还是微信?当面聊还是视频会议?敲门拜访还是电话联系?


要回答这些问题,得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行业、岗位、公司文化等等,更关键的是要摸清员工们各自的沟通偏好。


举个例子,有研究表明,职场“老前辈”们更喜欢开会和打电话,而年轻一代则偏爱即时通讯;年长的员工更习惯于正式的沟通方式,而年轻员工的交流则更简短、随意。


代际差异正影响着公司内部的沟通方式与氛围,例如:信息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且不那么结构化,不再那么在意一些传统沟通规则 (包括标点、语法和书面语言的使用) ,对频繁反馈的需求增加,以及对最新通信技术的接受度更高。


作为管理者,带领一支“多代同堂”的团队,需要灵活性、同理心和包容性。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一代人在职场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沟通偏好,有时候只是表达不同,并没有对错之分。 沟通往往是由信息分享者的代际背景主导的,而不是根据接收者的背景。 所以每个人都不应对他人抱有偏见。


实现多代际良好沟通的关键是要调整认知。


首先要认识到, 其实大家在工作中想要的东西差不多,只是获取这些内容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无论是资深员工还是职场新人,当然都十分希望得到工作表现的反馈,只不过可能职场新人希望反馈更频繁一些。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都需要花点时间自我反思,想想自己和对方的沟通偏好与盲点。


接下来就是要做到 因人而异 了。管理者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调整沟通方式和风格。你可以私下跟每个人聊聊,问问他们喜欢的沟通方式。 在照顾整个团队的沟通需求时,尽量找到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 你不可能总是满足每个人的偏好,但你可以识别这些偏好,并尝试平衡不同的沟通风格。


对于公司而言,在组建项目团队时,混合搭配不同年龄的员工,要确保资深员工和新员工都有发言权,并能自在地分享他们的观点。同时,公司可以为员工提供跨代际沟通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沟通风格和偏好。 此外,建立明确的沟通指导方针和期望值也很重要,这样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例如,可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而在需要深入讨论时则选择面对面会议或视频会议。


最后,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展示出对不同沟通方式的开放态度和灵活性。比如,在日常沟通中,可以更多地使用即时通讯,但在重要决策或敏感问题上,选择面对面交流以增强信任和理解。通过这种方式,管理者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榜样,还能营造一个包容和尊重的职场文化,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尊重。




内部人脉网络的好处


拥有良好代际氛围的公司,内部社交文化也会很浓厚——员工之间会频繁地互助、交流、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地,员工们将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搭建起自己的内部人脉网络,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员工知道为了高效完成工作应该联系公司内部哪些人) ,还能够提升团队合作,提高人才留存率。


对员工而言, 内部人脉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信息共享 。那些跳出传统层级结构建立内部人脉的员工和团队,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潜在资源,甚至外部支持。相比之下,仅仅依赖层级和正规沟通渠道的人则要慢得多。


同样,企业也能从中受益,因为 信息和创意在组织内的流动速度比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要快得多 。尤其是在变革或推行新举措时,信息更快地传递能更高效地帮助实施。


除了让员工更自信地进行协作,内部人脉还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当员工跟团队相处的时间越多,越了解对方,就越有可能互相支持。例如,当有人因为某些原因需要离岗时,相熟的员工会更愿意主动帮忙,而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那些身处强大内部人脉网络中的员工会感觉更受重视,进而提升团队合作。当员工积极参与交流、互相学习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团队中受尊重的一员。而这,正是许多人才决定是否要继续留在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交,从入职第一天开始


内部人脉网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填补合作空白的跨职能互动、团队建设活动、正式或非正式的导师计划、知识分享机会,以及各种能力拓展任务等等。HR部门可以牵线搭桥,促进跨团队、跨部门的人脉交际,而这一切,都始于入职培训。


关键是在于: 要让员工入职从第一天起就明白,公司鼓励(甚至期待)他们在公司内部建立关系、拓展人脉。 建立内部连接必须从员工入职的最初几天就开始。例如,精心规划好新员工的沟通事宜,包括将他们介绍给团队成员,安排参加相关的会议、加入内部群组以及参加全公司的会议等。这些事情能帮助新员工结识工作伙伴,并让他们有融入感。


根据公司的规模,入职培训还可以包括让新员工与各个职能部门的员工或管理者见面,方便他们日后联系。可以是一个简短的介绍会,或者组织团队联谊活动,把不同团队和职能部门的人聚集在一起,欢迎新员工,互相认识。


“伙伴计划” (Buddy programs) 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为新员工配对一位现有员工,帮助他们适应新角色和公司文化,同时借机认识其他团队和部门的同事。




创造社交机会


要建立有效的人脉网络,时间、空间和制度安排都必不可少。这意味着公司应该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之外,抽出时间与同事互动,无论为了职业发展、获取灵感,还是纯粹的团建娱乐。


HR可以与团队主管合作,为他们各自的团队策划安排社交活动。比如:工作日结束后的一些娱乐活动、午餐或晚餐聚会,甚至是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等。


HR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创造各种渠道”,让员工有机会与那些不常打交道的同事互动。 要让任何社交活动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为那些平时没有交集的员工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相互接触,找到共同点。


比如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结识公司里志同道合同事的平台,找到那些有相似背景或共同兴趣的人,便于让他们认识那些平时工作中不常接触的同事。这些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讨论彼此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




导师计划


导师计划是公司在内部建立有效连接的另一条途径。虽然人们常把导师制看作是初级员工与资深员工之间的发展关系,但它其实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同伴互助和小组导师制。这些方式通过让职业阶段相近的人互相学习,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人脉社交。


同伴互助是正式与非正式社交的完美结合。 这类机会能够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号:公司重视并投资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中,公司可以指定一些正式的指导原则,但同时也要给员工足够的灵活性去自主建立关系,这样才能让相关计划达成最大效果。


例如,公司可以为每对导师和学员设定明确的指导目标和周期,同时鼓励他们根据自身需求和工作节奏调整交流频率和方式。 导师计划还可以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提供定期的培训、工作坊以及社交活动,帮助员工更好地利用导师关系实现职业发展。


此外,公司可以设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导师和学员的意见,以便不断优化计划内容和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导师计划不仅能帮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还能促进跨部门的知识共享和团队合作,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最终,这种对员工成长的投资将转化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