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盛传三个月之久的阿里新零售战略的新“标的”落定。有消息称,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达成集团层面战略合作,主要方向为新零售等业务领域,双方将于下周一(2月20日)对外正式发布。
该人士称,此次战略合作暂未涉及股权层面,但相关合作后续可能推进。可能会类似于阿里巴巴与银泰的早期合作。
《商业观察家》求证阿里巴巴、百联集团相关团队,未获明确回复。
线上最大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将和线下最大的国有商业航母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在与大润发传出绯闻后,阿里巴巴在2017开年率先落地的新零售“标的”却是百联集团。
而事实上,双方间的接洽在过去非常频繁。
2016年末,阿里巴巴投资的易果生鲜“接手”永辉超市转出的2.37亿股联华超市股份,成为联华超市的二股东。联华超市为百联集团旗下超市业务的上市公司平台。
更早之前,在上一任百联集团董事长陈晓宏在任时,阿里巴巴就频频向百联集团抛出过战略合作的绣球。
因此,随着上海国企改革的推进,不排除阿里巴巴未来会参与百联集团混改的可能性。
在上海推进的国企混改中,百联集团是被视为改革龙头的标杆。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包括,引入战略投资,提高质量,拓展业务。而据一些券商调研称,马云、马化腾都曾与上海国资委恰谈过相关事宜。
在业务转型的路径上,百联集团现任董事长、总裁叶永明对互联网表现出开放态度,其称,现在已经进入“模式驱动消费变化”的新时代,互联网要成为百联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进而2016年5月19日,百联集团上线i百联全渠道电商平台,开启全渠道零售的全面转型。
《商业观察家》尚不清楚此次阿里巴巴百联集团双方具体合作细节。答案可能在下周一双方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不过,从市场,及双方业务契合性角度,《商业观察家》认为百联全渠道公司、部门将可能成为双方合作的“桥梁”,“沟通”双方线上线下资源的结合与互补。
这一方面是,百联全渠道公司是百联集团近期发力打造的平台,未来存在融资,乃至上市的可能。由此,阿里巴巴等也可能参与。
另一方面,通过i百联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阿里巴巴百联集团的合作将可能基于三个层面。在三方面产生价值,并对市场造成重要影响。
严格意义上说,百联集团是一家区域零售商。因为其线下门店绝大部分都分布于上海,超过3300家。百联集团是上海市场体量、影响力最大的线下零售商。
拥有第一百货、永安公司、东方商厦、第一八佰伴等百货字号,和世纪联华、华联吉买盛、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快客便利等超市便利店,以及第一医药、第二食品等专业店。
而上海市场则是中国零售业最具有活力,购买力和市场辐射力最强的区域市场之一。尤其是在电商近期发力的新品类,如生鲜和低毛利润的快消品领域,上海市场就是主力市场,是近期市场竞争所必需攻下的区域市场。
比如生鲜,按行业的一些测算,当下一单的冷链物流成本在30元左右,京东、唯品会所披露的物流成本占比在10%-15%。这意味着一单的客单价可能要到300元。而若按现在的消费模型,一个家庭一周在线上购买两次,一个月购买8次。那么,一个家庭一个月要花2400元去购买生鲜、食品,这样的家庭在当下中国市场还是少数,主流的用户仍集中在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上海,年轻单身人口的比重也较高,按国外发达市场经验看,单身人口达到一定比重才会迎来生鲜电商的集中发展期。
由此,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的新零售战略合作将可能基于上海市场的互补与进攻。双方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能在配送成本、流量成本、用户交付体验等层面创造价值。
而从竞争角度看,与百联集团的合作则可能是阿里巴巴应对竞争的一击“重拳”。
早前,京东收购根植于上海市场的1号店,其实是有战略价值的。一些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2014年,阿里巴巴也曾就收购1号店提出过一份报价,当时报价的估值水平甚至高于京东对1号店的估值,但或出于竞争考虑,或出于对自身经营信心等原因,沃尔玛并没有选择出售。
一些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如果当时阿里巴巴能成功收购1号店,京东的商超业务可能“过不了长江”。
百联集团在去年5月19日正式上线i百联,开启全渠道零售转型。
百联集团在上海拥有超过3300家门店。囊括从10万平米级购物中心到过万平米大卖场,再到十几平米便利店的全业态布局。
这些门店都位于上海的成熟商圈和社区。都是“稀缺”资源。
成熟商圈的商业物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占据了,别人就进不来了。后进的,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则是非常昂贵的。
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领先的一线城市,也不太可能再开发更多的新区来吸引更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或进入。因此,有价值的商业物业增量供应是有限的。
比如,即便是山姆会员店,在当下中国市场显示了非常好竞争力的零售商,其上海第二店的开设也是长期无法落地。他们有很大意愿在上海开新店,CEO给内部拓展团队压力也非常大,但合适、低成本物业难觅。
百联集团的这些成熟商圈、社区商业物业,意味着对上海有购买力消费群体的全覆盖,通过这些门店,可以尝试更多有价值的线上线下融合举措。
在商圈范围可以跟购物中心合作,阿里巴巴的新业态线下店尝试甚至可以直接开进百联。在社区入口,可以与一千平米的标超、几百平米的社区超市、几十平米的专业店(药店、食品店、眼镜店等)、便利店合作。这些门店都是流量入口,通过各大业态的组合,又能组合低成本的配送方案。从干线到最后一公里。
比如,可以把货“存在”大卖场,让大卖场配送社区店、便利店,通过社区店、便利店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因此,百联集团之于阿里巴巴的价值,即是流量入口价值,也是低成本的流通渠道价值。
而阿里巴巴之于百联集团的价值,则是为百联集团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以此提升门店的销售半径,和门店覆盖区域内市场的渗透率。
阿里巴巴的技术优势、互联网基础设施、线上流量基础,以及对年轻群体消费行为的洞悉与掌握,是百联集团所需要的。
双方若有深入合作达成,在成本端的融合,会让双方成为上海市场更强大的存在。
百联集团在上海拥有一个10万平米体量的全渠道中央仓。从体量上看,相当于京东上海的亚洲一号”(一期)。
不是所有零售企业能拥有“亚洲一号”,在一线城市上海,则更“渺茫”。因为已经很难再获得大体量物流用地审批。且相关成本已被推高。
拥有这样大体量仓配资源,意味着对区域内市场的更好掌控。“仓”能让零售商掌握商品流向,支撑新店落地开设,对商品毛利拥有更大掌控力,同时杜绝缺断货情况发生,以及打造更具价值的用户体验等等。
仓也能让零售商打造区域竞争门槛。建一个仓需要几年周期,磨合运营又需要几年。时间成本会带来先发优势,进而拉升竞争门槛。
很多零售企业进入不了上海,部分原因也正是缺乏仓配等基础设施支撑,甚至一些企业会在上海周边城市寻找仓配资源,但物流半径的扩大也意味着成本的提升。
百联集团于上海的中央仓,以及过万平米体量的门店仓,如大卖场业态等等。能一定程度支撑阿里巴巴的上海攻势,以及帮助双方的业态创新尝试。
过去的2016年,阿里的关键词是:放缓。
交易额放缓。阿里巴巴2016财年其交易额(淘宝+天猫)为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5%。2015财年,同比增长45%。2014年财年,同比55.8%。可以看出,2016财年的放缓幅度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大幅的,不及2014财年的1/2。
2017年1月24日晚,阿里公布2016年第四季度财报,集团当季收入同比增长54%,达532.48亿元人民币。核心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达465.76亿元人民币。依然是较好的增长,但是用双十一数据来看,虽然增长,但是增长率明显放缓。
似乎电商拐点已至,所以才有了阿里去GMV与新零售的转型,阿里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
活跃用户放缓。据报道,2016年阿里活跃用户增长放缓,Q3新增人数500万,Q4增长400万人。这个与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的大背景相符合,为此线上流量变得愈加昂贵。
阿里布局文娱,收购优土,一方面就是希望通过视频等给淘宝、天猫导流,一方面是探索视频电商的新模式。于此同时,当流量变得稀缺,用户抢夺战已经演变为用户时间争夺战,评价一款好产品的标准从DAU/MAU变为用户时长,打造内容则是最好的手段。所以UC浏览器去浏览器属性、UC推UC头条、淘宝推淘宝头条,想尽一切办法拖住用户。
新零售第一站?
从传统优势领域电商出发,阿里在“新零售”板块的资本布局可谓最为密集,从私有化银泰,到入股苏宁云商、三江购物、日日顺等,无一不在A股引发旋风效应。合作模式阿里已经有探索经验,联姻百联,如何协同已有的资源成关注点。(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综合商业观察家、媒体训练营报道)
》》更多新零售相关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零售O2O网”
案例|“盒马鲜生”:阿里“新零售”的一号工程?
【盘点】2016年上半年零售电商十大事件
【干货】马云眼中的“新零售” 未来有七大机遇(必读)
丨阿里丨腾讯丨百度丨天猫丨京东丨苏宁丨国美丨
丨淘宝丨唯品会丨亚马逊丨聚美丨考拉丨拼多多丨
丨乐视丨饿了么丨携程丨滴滴丨美团点评丨摩拜丨
丨马云丨李彦宏丨刘强东丨张近东丨张勇丨
丨雷军丨贾跃亭丨姚劲波丨王健林丨王兴丨彭蕾丨
丨报告丨曝光台丨三农丨跨境丨金融科技丨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获取电商主流新媒体资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
【我们】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国家战略民间智库,并运营国内领先电商资讯门户100EC.CN
【推荐】网购投诉平台”(DSWQ315);(2)互联网金融理财神器:“互联网金融时代”微信号:hlwjrsd100
【投稿】[email protected],057187756579
【合作】www-100ec-cn(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