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来源:
豆瓣刘宇敌
2002年,美剧《老友记》的最终季给6位主演开出了每人每集100万美元的天价片酬,和10年前第一季的片酬相比翻了40多倍。这不仅仅是因为剧集的成功,还要归功于演员大卫·修蒙(片中罗斯的扮演者),他带领其他主演和制作公司完成了一场完美的谈判。哈佛商学院迪帕克·马哈拉教授在其所授的谈判课中,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老友记》中的主创演员在第54届艾美奖颁奖典礼上
文/ 迪帕克·马哈拉教授
2002年2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华纳兄弟影业签下了一部30分钟情景喜剧播放权的协议,这也是电视历史上最贵的协议,协议一经公布便立刻成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这部情景喜剧就是《老友记》的第10季。毫无疑问,《老友记》是一部佳作创造了可观的收益,那么你可曾想过,演员们10年的辛苦劳动,最终获得了多少收入呢?
许多喜剧都只有一个主角,多个配角。但《老友记》比较特别,因为它有6名主演,且每一位的出镜率都差不多。这就意味着他们每一位都同等重要,但从谈判学的角度来看,则意味着他们每一位都可以被砍掉。
《老友记》的制作方认为,如果某位主演在议价的时候要求较高的片酬待遇,可以决定放弃与其签约,更换新演员顶替这个角色。虽然这并不是理想情况,但是本剧的原班人马全员回归,又或者更换一两个主演演员,这两种情况好像也都可以接受。
所以制作方有了这个筹码在,就是有了和演员谈判的手段。
然而最终,NBC和华纳兄弟达成协议,在最终季给《老友记》6位主演每位每集100万美元的片酬。最终季计划拍摄22集,那么每位演员进账2200万美元,相比10年前第一季的片酬翻了40多倍。那么,6位“老友”是如何同时拿到这样的天价片酬的呢?
2002年成功的种子,其实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埋下,那还是在《老友记》进行第3季片酬谈判的时候。
第3季之前,6位演员谈片酬的方式很标准,也就是说他们在经纪人的帮助下分别谈判。第一年之后,他们每集片酬是标准的22500美元,而日后的片酬则看节目的成功与否、角色的重要性以及外界对演员的评价而定。第2季参考了这些因素,6位演员每集片酬相差了2万到4万美元不等。
第3季片酬谈判之前,演员大卫·修蒙(David Schwimmer,片中罗斯的扮演者)是6位演员当中片酬最高的,但他却剑走偏锋,找到了剧组的伙伴们讨论新方案。修蒙说,制作公司和电视网有的是筹码来制衡他们,因为从演员个人角度来说,每一位都是可以替换掉的。如果他们在将来的谈判中作为一个整体,并要求公司给每个人相同的片酬,这样才能共同享有这部剧的成功。
修蒙“不走寻常路”,要求其他演员在谈判中应立足于集体贡献,不要在乎个人给节目带来的价值。如果他们能团结起来,不在乎谁“客观上”片酬拿得多或少,那么他们手上就多了谈判的筹码。接下来,修蒙亮出了王牌。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承诺,首先做出了牺牲:他要求制作单位降低他第3季的片酬,这样的话6位主演的片酬就都一样了。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片中瑞秋的扮演者)也同意这样做。结果呢,片酬合同中,每个人的片酬都和最低片酬的演员平齐:第3季每集75 000美元,到第6季则涨到了125 000美元。他们每个人再也没有以个体的形式去谈判片酬了。
到了那次著名的“每集100万”片酬谈判,所有人都清楚6个演员要么一起签,要么一起走人。这个棋局里,修蒙在开局让了棋——自己本来能拿到可观的薪酬,却首先做了牺牲——但是牺牲的回报是翻了不知几倍的片酬。
那么,《老友记》片酬的谈判经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安排好未来合作——如果这么做代价不大的话
在关系早期,不仅要树立积极良好的形象,而且要构架好合作的条款。修蒙正巧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这当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他所提出的建议,和他的风度或受欢迎程度没有太多干系:他提议的实质是投资于当下,让6位演员有机会重塑谈判流程,这样对他们长期来说都有好处。
◎代价高昂的投入能显示出你遵照流程的承诺
关于如何重塑流程,提出好的建议是一回事。强调自己对提议的承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特别是修蒙的提议并非没有代价:在偶然情况下,演员的待遇可能会因为这样的安排而变得更加糟糕。修蒙相信这样的代价值得自己承担,这样做显示出了自己的可靠性,所以他首先承担风险。当投资回报不能得到保证的时候,他还愿意承担早期风险,这就非常有力地显示出对新进程的承诺。
◎为你的让步贴上正确的标签
如果不支持别人承诺遵照谈判流程,即便你自己承诺,对你也没什么好处。明智的谈判者,会掌控别人对他们让步动因的看法。简单点说,为了促进互惠协议的进程而做出让步是不够的,还要为自己的让步贴上标签。在《老友记》片酬谈判案例中,大卫·修蒙牺牲小我的让步有正确的动因。另一位演员,也是他的朋友麦特·勒布郎(Matt LeBlanc,片中乔伊的扮演者)之后回忆道:
当时修蒙的片酬是最高的。他是片中的主线——Ross和Rachel这一对。他明明可以比别人拿更高的片酬……他是否知道如果大家组成整体之后,我们的价值就会增加?这我不清楚。我觉得他这么做很真诚,我一直这么说。这就是他。
◎维护好你的公信力,有的时候它会是你手中唯一的谈判力
现实中,不是所有谈判中,都能轻易给你的让步贴上标签,都能轻易彰显你对流程的承诺。你或许没有像大卫·修蒙那样拥有最先负担成本的选择,别人也没法像《老友记》里其他演员相信修蒙那样,相信你劝说别人的动机。但就我的经验来看,有一种方式可以表示你对所有谈判流程的承诺,那就是无论代价多大,永远信守诺言。最好的交易者和外交官永远都是一言九鼎,无论这“言”轻还是重。这么做不仅是对的,而且是交易中最有利的工具。
多年以后,大卫•修蒙在《名利场》杂志的采访中回忆道:
我对团队说:“这样,他们建议我多要点片酬,但我觉得,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团结起来。他们期待我能多拿点钱,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说明白,咱们6个应该拿相同的钱。我不想每天拍戏都觉得别人会对我有意见。我并不想站在他们的立场。”——然后我说了那个片酬最低的演员名字——“每天来拍戏,干同样多的活,别人却可以拿比自己多一倍的钱。这太可笑了。要么咱们现在就做个决定。咱们所有人都拿同样的钱,干同样多的活。”我当时觉得,大家成立一个小联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宣传方面,都需要团队来做许多决定。这是意外出现的结果,源自我们团结一致的想法。这些都归因于我的剧团演出经历。我们都有报酬。我们所有人都要做“侍应生”,也要干其他工作,但是我们所有人的报酬都是一样的。所以,这种想法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这就是一个优秀而真诚的谈判者的智慧吧。
推荐:哈佛商学院超高人气谈判课程《哈佛商学院谈判课》
理论明确,结构清晰,揭示了“谈判的本质就是人的互动”
我与一个兄长聊过对于好书如何界定的问题,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本好书,会让读者在谈论起相关话题时,常常引用其中的内容作为佐证自己观点的材料。
同样的,云也退在其腾讯大家的专栏《 美国政治制度让恶人不能使恶,却不能阻止愚人犯愚》一文中对《八月炮火》一书也有类似的评价。
写出来的书,过了好几十年,依然每天都有人读,每天都被引用,被提到,还经常因为触到了热点而隔一段时间就被热议,一个作者做到这个份上也是没谁了。
而在我看来,《哈佛商学院谈判课》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理论结合实际,打动人心,有很多通识性的理论,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借鉴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产生很多联想与思考。
比如,我就有比较深刻的教训。
在第六章《关于美国和摩洛哥的谈判》其中作者指出要预设框架,谁先主导谈判,谁就会有绝对优势。
我前段时间与某个合作方进行合作沟通,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它当做一个谈判。因为双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且不一致,但是大体上双方都明白,事情还是合则两利的。我需要他们其中一项业务的支持,他们则是希望我提供一个作者资源。
我深知,作为出版方,我们的优势就是书本内容和作者资源。如果提前交出,而对方没有答应我需要的业务配合,在此后的合作中,我就没有任何优势。所以我构建的框架就是,告知对方我对此项业务的看重,并要求对方必须承诺这项业务的合作,我再提供作者资源。
结果我们的同事在对接过程中,在没有确立合作细则的情况下就给出了作者的联系方式,导致后面合作方不再重视我方的意见、诉求,在直接联系作者后,达成了他们所希望的合作,最终我们失去了所期待的收获。
我是事后一段时间才看到这本书的内容,当时一下就觉得非常有感触。之前只是觉得别扭,知道有问题,但问题没有概念化、理论化,这本书则点明了这一点。
如果你一生都没有身陷过棘手的僵局或者恶意的冲突中,你就可以将自己视作凤毛麟角的幸运儿。但是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遇到了看起来几乎无法拿下的谈判,你就会苦苦纠结于这些难题:你如何化解一个没人愿意让步的局面?如果你无钱无势,是否有把握赢得一场谈判?如果你在谈判中的善意举动没人领情,该怎么办?你如何对付那些咄咄逼人、丧失节操或者根本就没有谈判诚意的家伙?你如何解决僵持不下或者不断升级的冲突?
就像作者 迪帕克·马哈拉教授在前言中所说,我相信一生之中都没有深陷过僵局或冲突的人是很少的。
逼婚的长辈、不理客观条件非要你达成业绩的老板、与你意见相左的爱人、手握巨资却对你不甚了解的投资人等等等等。。。
从商务到外交,从职场到家庭,书中提出打破僵局、化解冲突的三大关键法则:架构之力、流程之力、同理心之力。用20多个引人入胜的经典真实案例,讲述最基础但也是最关键的谈判方法,引导读者应对一切艰难的谈判局势,这些方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正如马哈拉提醒读者的,无论摆在桌面上的是什么议题,从根本上说,谈判始终是人的互动。无论风险有多大,纠纷有多持久,谈判的目的都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达成理解和认同。无论你处于何种情境之下,本书介绍的原则和策略都能帮你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所以推荐给你。
▎
© 2017 高顿CFA 保留其所有权利
。作者与出处:豆瓣作者刘宇敌。
,
本文系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