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弘扬中华道家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雨生云计算  ·  苹果选定阿里巴巴为中国AI合作伙伴,意在重振 ... ·  11 小时前  
雨生云计算  ·  苹果选定阿里巴巴为中国AI合作伙伴,意在重振 ... ·  11 小时前  
上海经信委  ·  “开发者,找找找” | ... ·  2 天前  
上海经信委  ·  “开发者,找找找” | ... ·  2 天前  
盈建科  ·  微课堂 | 盈建科2025年2月课程规划 ·  3 天前  
盈建科  ·  微课堂 | 盈建科2025年2月课程规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子道德经

讨厌一个人,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

老子道德经  · 公众号  ·  · 2024-12-20 06:00

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面对生活中糟糕的事和讨厌的人时,应该如何处理。文章强调保持距离、默默提升自我境界,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是最重要的处理方式。对于认知、层次、境界不同的人,不必相争、争论,避免麻烦并有所进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处理讨厌的人的方式

保持距离、不纠缠、不辩论,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是最重要的处理方式。

关键观点2: 面对认知低的人的处理方法

不必多言,避免麻烦,保持沉默,不争论。

关键观点3: 面对层次低的人的处理方式

保持距离,默默远离,以便有所进步。

关键观点4: 提升自我境界的重要性

修炼品行,提升境界,才能远离糟糕的人和事,找到适合的圈子。


正文


道家

道法自然...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老话常说:“百人有百态,千人有千面。”

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糟糕的事,遇到一些讨厌的人,这是生活的常态,更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其实,讨厌一个人,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不是辩论,不是逃避,而是保持距离,默默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遇见更优秀的人。【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认知不同,不必相争

庄子在《逍遥游》里面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只存活一个早晨的菌类,不知道有早晚的更替;春生夏死的蝉虫,看不见有四季的轮回。

生活中,有的人认知很低,而且固执己见,若是一味和他们争论,讲道理,不仅毫无效果,还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相传,唐朝有一位年轻人,科举考试中第,在朝廷做了官,并且迎娶了丞相之女。

回村时,众人纷纷来道贺。

期间,一名相邻的妇人对其他人说:“听说试题很难,莫不是他交了好运,攀了丞相的高枝。”

年轻人听后,忙解释道:“丞相为人正直,并非如你所言。”

不想,之后妇人非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的散播谣言。

自此,每当听到有人谈论此事,年轻人只是笑笑,不再争论什么。

久而久之,众人便不再谈论了。

一位作家说过:“有些人,就算你没得罪他,他也会嫉妒你,诋毁你,甚至想毁灭你。”

有些人并非想要探寻事情的真相,只是借机满足自己的私欲。

遇到这样的人,说的越多,麻烦越多。

保持沉默,不必争论,才是最聪明的处理方法。

层次不同,保持距离

《庄子外篇·在宥》中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层次低的人,总是喜欢别人认同,夸奖他们,听不得半句真话,很难认清自己,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村子里有一户财主,家道中落后,只剩下一间茅草屋和几亩田地。

他整日坐在屋前,唉声叹气,指责上天的不公。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生活越发潦倒,家里的粮食也不多了。

有位好心的邻居见此情形,总是接济财主。

一次,邻居对财主说:“你去田里撒些种子,秋天就不用发愁了。”

财主听后,很是生气的说:“你是想害我吗?把种子撒到田里了,我岂不是要饿死。”

结果,秋天家家都收获了过冬粮食,而财主因为没有食物,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被活活饿死了。

很多时候,你的善意未必会得到回应,你的好心未必能被感知。

面对这样的人,不必尝试走进。

层次不同,保持一定的距离,默默远离,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正如作家苏岑说:“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若他们走进不了你的内心,就只会把你的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

境界不同,提升自己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讲:“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优于别人只是一时的胜利,超越自己才是长久的修为。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是在凡尘中修行,修炼自己的品行,提升自己的境界。

如此才能真正远离糟糕的人和事,找到适合的圈子,拥有顺意幸福的生活。

国画大师张大千,在老家做学徒的时候,总是会受到同龄人的欺辱.

还时常遭到师傅的打骂,家里的亲人也总会对他冷嘲热讽。

后来,他怀着对艺术的热爱,来到了北京。

在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中就有梅兰芳等人,不仅在绘画上给予了他肯定,还在经济上给了他很多帮助,彼此也成为一生的至友。

一位哲人说过:“只有同频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的优雅。”

我们终其一生,不是要和所有人都交好,而是在不断精进的路上,遇到更多同频共振的人,彼此欣赏,互相成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正和岛  ·  雄安新区的“低调”富豪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