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年前叫到一个靠谱的阿姨的概率,和过年前碰到一个情投意合的对象,一起回家,到底哪个更难一点?
相信我,是第一个。
你的潜在对象们可能还在满世界晃荡,惦记着找对象。但是阿姨们大都在那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念叨中早早打好了包。
还没回家的阿姨,你能抢到吗?
平时你都抢不到个对象,春节前你能抢到阿姨吗?
看看每年过年前,阿姨的价钱你就知道,那时候的阿姨有多抢手。
春节期间痛失阿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我是每周请阿姨来帮我打扫一次房间的。
去年春节前,我没有约到阿姨,抱着春节前必须“扫房扫炕”的想法,我在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天,自己投身了劳动。
我拆下了床单被罩,卸下了家里所有的窗帘,依次扔到洗衣机里。听着洗衣机的轰鸣和进出水管交错的声音,我觉得这就是生活的交响乐,我甚至觉得,新的一年应该多一些自己整理房间的时间。
两个小时后,我装好了被罩,挂上了第一副窗帘。我的内心,开始批判自己的封建守旧思想,谁说过年就一定要扫房扫炕?
我的朋友Hedy,有一个每天都去帮她做饭的阿姨。春节阿姨要回湖南老家,她春节的后期,她和老公每天都想抱头痛哭。
在清一色娘子军的好友群里,一篇名为《老公消失祝走好,阿姨辞职我跪下》的文章炸开了平静的日常,潜水的各位纷纷现身,连连附和。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们重重点头的样子。
2015年,知乎上有个“请家政打扫卫生就是懒惰败家么?”的问题下面各方观点吵成一片。
在变懒这件事上,人类的进步是飞速的。6年后,大家在知乎上只想了解“找家政阿姨,怎么才能方便快捷又靠谱?”
吐槽千百条,背后无非是踩坑多,行业服务水平,评价标准等等体系的不完整带来的服务匹配错位。
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已接近万亿,尤其是经历特殊时期之后,居民对家庭卫生越发重视,市场拥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但收费不透明、缺乏服务标准等问题,令部分消费者对于购买家政服务存在顾虑。
阿姨上门打扫卫生这件事,如果细拆,可以无比的琐碎——
从接单那一刻开始,商家需要多长时间回复,派单之后,需要多长时间进行供给;服务开始,进门是不是要穿鞋套,进门后需要说哪三句话;从洗涤用品到刷子,保洁用什么样的服务工具;服务进行过程中,是不是要和客户沟通能不能按时完成,需不需要延长时间等;工作完之后,垃圾袋怎么归类等等。
而作为阿姨们的中台,家政服务行业的线上化程度依然很低——派单基本靠吼、记账基本靠纸、讨论基本靠微信群……
所以你就能明白,《流金岁月》里,范金刚为啥那么得意地告诉朱锁锁,你不要以为找阿姨是件容易的事,我这个阿姨是花了十年时间培养的。
当遇到自己无法搞定的线下难题时,打工人们就会想起,自己每天都要咒骂几次的互联网,“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啊”。
牛夫人又成了小甜甜,万恶的互联网又成了万能的互联网。
2018年,58同城推出了优质生活服务平台“到家精选”,业务涵盖保洁清洗、保姆、搬家、家电维修等主要家政服务。
针对家政服务标准不一、价格不透明、不规范的情况,58同城到家精选根据保洁、搬家、疏通、维修等细分品类,为整个服务流程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比如对管道疏通、修锁换锁等业务,都制定了一口价。对浴缸、地漏、马桶、洗菜盆的维修、换件,58同城到家精选也实行了全国统一价格。
这个全国一口价,是我特别需要的功能。
毕竟在我的世界里,管道疏通、修锁换锁、修马桶这些事,曾经是这样一种存在,我有一半的时间在等待师傅维修,另外一半时间在跟师傅进行价格的心理战。
而无论最终我给了他多少钱,我都会觉得自己给多了。
家政线上化,用户不是唯一的受益者。
我在一篇采访里看过一个家政阿姨讲,有一天,她在第一家做深度保洁,延误了一点时间。出来的时候,外面下着大雨,为了赶上去下一家的时间,出了地铁之后,她在雨中拼命地跑。
单程一个小时的辗转还是迟到了。之后这个阿姨穿着湿的衣服工作了两个小时才回家。
58同城到家精选有一个智慧家政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对过往订单量和订单地点等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从业人员的地理位置和待接单情况,进行就近派单。
在这个智慧家政系统的支持下,同时许多家政服务人员也有意愿留下过年,于是平台拿出了千万现金补贴阿姨,同时推出了新春大扫除随叫随到活动,鼓励家政机构在春节期间更好地服务市场。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今年过年找不到阿姨了。
没有早预约不是事,当天下单当天达,最快2小时就能与阿姨见面了。万一阿姨出现了延误现象,平台还有“慢必赔”服务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