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龙吟·万界”
时间:2024年3月
介绍:“龙吟·万界”是国内首个核领域数字生产力平台,旨在提供一个集大模型智能体开发、应用、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能够结合核工业的各种业务场景,快速设计和开发数字助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同时注重技术的自主可控,确保核工业数据的安全和平台的可靠性。
模型:“华知大模型”2.0
时间:2024年4月
介绍:2023年,同方知网与华为合作建立了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不久前,双方联创的华知大模型正式上线运行。此次发布的2.0版本在性能、语料、功能、场景等方面均有明显升级。特别是其注入了知网海量专业知识数据,在专业性、全面性和内容安全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专业性能大幅提升。
模型:农业知识大模型
时间:2024年8月
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携手同方股份旗下同方知网在北京正式发布我国首个农业通用大语言模型——农业知识大模型。主要面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知识科普、辅助农业决策等多领域应用场景,以同方知网自主可控的华知大模型为底座,系统整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海量的农业科技文献和专业数据等知识资源,旨在打造具备NLP、CV、多模态等能力的农业专业知识增强大模型。
模型:“知识管理平台(i-知识)”
时间:2024年8月
介绍:中国核电旗下秦山核电数字化转型专项——“知识管理平台(i-知识)”研发项目通过行业专家鉴定,标志着中国核电首个基于AI大模型的知识管理平台研发成功,为中国核电知识管理平台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秦山核电依托大语言模型、智能检索、知识图谱、语义分析及智能推理等先进数字化技术,高效整合公司内外部海量知识资源,打造“i-知识”管理平台,具备核工业语义库、智能问答等7大核心板块功能,有力提升了核电知识的利用效率。
模型:“爱信诺·信诺GPT”财税产业大模型
时间:2024年7月
介绍:爱信诺·信诺GPT融合了检索增强、强化学习、思维链等前沿技术,是百亿参数规模财税垂直领域大模型。面向财税领域应用提供大模型知识百科、逻辑推理、生成创作、代码生成、自我认知、安全对齐六大通用能力,以及精准匹配财税领域用户需求的信息抽取、问题生成、阅读理解、文本摘要、图表绘制、多轮改写、多轮澄清和表格分析八大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财税行业数据、模型训练与基础组件,支撑模型在政策法规与基础知识、财税考试、财税业务办理、风控与筹划的四大专业能力,切实解决企业用户数字化转型实际痛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模型:百舸船舶行业大模型
时间:未提供
介绍:百舸船舶行业大模型,具备国产自主可控,垂直领域知识增强的特点,拥有多参数、多领域、多语种、多技术核心能力。参数规模达140亿,数据语料安全可控。在辅助决策、情报跟踪分析、研报撰写、知识应用等场景具有强大的应用能力。通过整合数智资产,打造船舶行业新质生产力。
模型:“万法”大模型
时间:2024年8月
介绍: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电科现场发布了“万法”大模型,标志着中国电科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模型具有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够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客服、机器翻译等领域。
模型:“法观”大模型
时间:2024年8月
介绍:中国电科法研院基于自主“万法”大模型底座,联合业内单位共同设计研发“法观”大模型产品,实测通过中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为首个通过中国法考的法律大模型产品。“我们的大模型,采用司法语料精调与司法知识引导相结合的训练和应用策略,提升精准性和可信度,极大降低‘幻觉’问题,可提供法律知识咨询、政法办案辅助、律师从业辅助、企业合规审查等能力。”技术专家表示。
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小可”
时间:2023年6月
介绍:“小可”作为中国电科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面向党政企行业用户,打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通用智能模型大循环+行业智能模型小循环”双循环、“模型训练+测试评估+场景精调+可信增强”四阶段的行业应用新范式,已推出拟文助手、编码助手、智能标绘等系列智能应用,解决了相关领域存在的重复性工作繁多、基于个人经验决策不够科学、工作效率不高等痛点,满足降本增效、流程优化和工作创新等需求。
模型:“智弈”大模型
时间:2023年8月
介绍:“智弈”采用深度学习框架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针对多个行业、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推出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文本生成、问答系统、语义角色标注、机器翻译等智能应用,将大模型应用于数字水利、供应链管理、企业策划、人力资源管理、智慧党建等领域,为企业带来更高效的数字化经营能力,为行业用户带来更智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模型:33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
时间:2024年8月
介绍:昆仑大模型的顶层设计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创新提出四层架构,支持油气新能源、炼化新材料等专业领域海量数据建模需求;二是统筹管理大模型架构,制定大模型建设标准,指导大模型建设有序开展;三是开放共享昆仑大模型能力,赋能能源化工行业广大从业者,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
模型:GeoEast软件
时间:2023年11月
介绍:经过20年的迭代升级,GeoEast 软件目前已经发展到V4.0版本,形成从陆地到海洋、从常规到非常规、从地面到井中、从纵波到多波、从地震到重磁电震综合处理解释的物探软件产品系列家族,成为全球三大地震资料处理解释软件之一。2023年11月,GeoEast2023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物探核心软件和地球物理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模型:PetroAI
时间:2024年1月
介绍:PetroAI是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发的一款AI大语言模型,拥有能源行业丰富的知识语料,支持700亿参数量,学习了超过26万份石油科技文献、10余万个勘探开发知识图谱三元组,是更懂油气专业的大语言模型。
模型:地震解释大模型
时间:2024年8月
介绍:研发团队利用海量地震数据,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训练形成了具有构造解释、缝洞体预测、岩性识别等地震智能解释功能的AI大模型,模型参数达到50亿规模。
模型:WisGPT
时间:2024年2月
介绍:管道局设计院与百度合作发布了我国首个油气储运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WisGPT。WisGPT具备丰富的油气储运专业知识,并能够不断更新和扩充,可以通过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实现人机交互,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以及油气储运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等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具有内容可信、数据可靠、成本可控的特点。
时间:建设中
介绍:中国石化当前建设勘探开发和炼油化工2个行业大模型,开展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安全环保、科技研发、企业运营、信息和数字化6大领域20个大模型场景的建设,计划于2025年底全部建成,推动大模型在石化行业应用落地。
模型:第二代“胜小利”油气大模型
时间:2023年12月
介绍:具有油气专业知识查询、图件查询生产信息查询、工作进度查询生产异常分析、公文辅助写作等二十多项功能。作为油气专业大模型“胜小利”在学习通用知识的基础上,又强化学习了60万条油气勘探开发专业知识完成了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本科基础专业课。目前“胜小利”参数量已达930亿,每周的数据投喂量2000条。
模型:“海能”人工智能模型
时间:2024年10月
介绍:“海能”人工智能模型依托海量数据资源,集成既有模型,兼顾专业和通用场景。具有海油特色的5个专业场景模型和6个通用场景模型,推动实现“升规模、升效率、升体验,降成本、降风险、降直接接触”。
模型:配网视觉大模型
时间:2024年7月
介绍:电科院完成10亿节点视觉大模型的自主研发,可以支撑十多种细分专业、几十个配网场景的使用。目前视觉大模型已经在无人机巡检、通道可视化等取得显著成效,顺利完成30万公里巡检,平均识别效率比主流视觉模型提升了10%。
模型:“思极GPT”
时间:2023年5月
介绍:“思极GPT”是首个在电力专业领域落地应用的大模型产品,依托i国网为统一入口,面向用户提供智能问答、代码撰写、语种互译、办公辅助四大通用基础大模型能力,电力文档撰写、电力图像生成两大电力专有大模型能力,以及公司制度搜索、电力融媒体等N个电力专业应用,形成了“4+2+N”的大模型能力体系,致力于为电网基层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务。
模型:电力安监知识增强大模型
时间:2023年10月
介绍:针对输电、变电、配电、基建等专业作业现场,该模型可提供咨询、指导、监督、考核、评价等全量数字化智能支撑服务,全面提升作业现场安全智能化管控水平。目前,该模型包含现场勘察报告辅助编制、工作票质量规范校验、违章行为智能分析、安规交互问答等十余项智能微应用。
模型:“驭电”智能仿真大模型
时间:2023年12月
介绍:通过构建AI驱动的智能科学计算体系,开发电力系统预训练大模型,打造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超强大脑”,将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规律研究、系统规划方案和运行方式生成与优化、在线安全分析、现货市场运作等多种场景。
模型:电力大模型——“大瓦特”
时间:2023年9月
介绍:“大瓦特”是南方电网公司发布的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可控电力大模型,基于自主可控算力芯片和学习框架,可轻松实现“聊、查、图、写”,在智能客服、电力调度等领域管理质效显著。
模型:电力线缆的守卫者——“极目”
时间:2023年6月
介绍:“极目”系列智能传感器是世界首套非侵入式芯片化电力微型传感器,近三年已规模化销售应用近20万套。该成果入选了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十大硬核科技”。
模型:“电力鸿蒙OS”
时间:2023年10月
介绍:南方电网公司与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在北京联合发布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鸿物联操作系统,首次实现一套系统覆盖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电力设备,实现设备即插即用、海量数据互联互通,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物联设备接入、运行维护提供了一套电力物联操作系统,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
模型:智能巡维机器狗——“吠云”
时间:2023年10月
介绍: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基于人工智能自动化变电站巡检与操作自主研发的新型四足巡维智慧狗——“吠云”,在掌洲变电站投入使用,这是全国首次实现单台智能设备全站巡视点全覆盖。这台四足行走的智能巡维机器狗,不仅外形酷炫灵动,更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环境,填补了室内多楼层变电站机器人巡检的空白。现在,一台“吠云”就能巡视全站,减轻人工运维负担。
模型:“祝融2.0”
时间:2023年9月
介绍:电力行业首个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它让传统的电网AI技术拥有了类似ChatGPT的逻辑推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电网安全隐患告警有效率提升了6倍。
模型:配网AI大模型
时间:2024年5月
介绍:这是南方电网公司发布电力“大瓦特”以来聚焦配网领域智能巡视场景下的首次工程化实践应用。配网AI大模型应用于配网生产运行支持系统(边侧),首次将配电AI大模型深度嵌入至巡视业务流程与操作步骤,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设备状态评价、缺陷隐患诊断、外力破坏防范等方面的应用。
模型:带电作业机器人——“悟空”
时间:2023年7月
介绍: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的“悟空”带电作业机器人,跨界“环保+电力”两个领域,变身为环境友好型的“园艺大师”,为树木修剪时尚造型,服务电力“绿美更安全”。
模型:新能源发电预言家——“夸父”
时间:2023年11月
介绍:“夸父”是新能源高精度预测系列产品,集成了十几种AI算法,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提升预测新能源发电的精度。“夸父”大大降低了新能源发电不确定性,减少了电网配置备用容量,能有效辅助调度决策及电力市场交易,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模型:输电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瓦特CV)
时间:2024年1月
介绍:广西输电人工智能大模型基于南网“大瓦特”底座,由广西电网公司联合南方电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是国内电力行业生产域首个生产环境上线应用大模型,是继2023年9月26日南方电网公司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及自主可控电力大模型发布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模型:大禹大模型
时间:2024年1月
介绍:“大禹大模型"由科创园面向三峡集团业务场景应用需求自主研发,是国内首个水电能源行业垂直大模型。智能问答系统依托“大再大模型“开发,突破了传统信息检索系统架构的限制,采用大语言模型和向量数据库相结合的方法,由自行标注的1万余条高质量水电行业专业数据集提供训练支撑,实现了专业领域内智能化的复杂查询解析和精准回答,显著提升了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
模型:工业设备综合诊断运维AI大模型
时间:2024年3月
介绍: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打造的国内首个工业设备综合诊断运维AI大模型已正式上线,这标志着我国在推进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模型:“云上水电”平台
时间:2024年7月
介绍:该平台着力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的能源行业特色新质生产力。
模型: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应用平台2.0
时间:2023年6月
介绍:该平台已在神东锦界煤矿、乌东煤矿、青龙寺洗煤厂、天津煤码头、康保风场等多个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落地。
模型:工业数字孪生平台V1.0
时间:2024年4月介绍:数智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首个全方位、全流程的一站式工业数字孪生平台V1.0已正式上线,为公司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模型:煤炭行业全产业链国资云
时间:2024年5月
介绍:数智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并运营的首个煤炭行业全产业链国资云已正式上线。该平台的上线将助力集团公司在云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模型:“AI+”模型训推测一体化平台
时间:2023年8月
介绍:龙源电力研发打造的新能源行业首个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开发、推理与效果性能测评一体化平台正式上线投用。该平台首次实现训练素材导入、计算资源整合、AI模型训练、模型推理、效果测试、性能测试的一体化,满足视频、图片、数据等新能源业务模型的开发、迭代、测评,为新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AI辅助业务决策提供新质生产力。
模型:风机功率曲线AI模型
时间:2023年8月
介绍:该技术首次完成了图像识别在风机功率曲线筛查分析领域的应用,实现分析结果的自动化展示,有效提升了问题机组的定位速度与故障分析效率,为提高设备发电性能、推进场站智能化运维提供了有力支撑。
模型:“神东慧知”大模型 (新增)
2024年8月,神东煤炭智能技术中心西安研发团队倾力打造的大型语言模型“神东慧知”正式发布,为煤炭行业量身打造AI,为员工提供了一个高效、智能的工作辅助平台,提升工作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人为错误,充分体现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模型:星辰系列大模型
时间:2023年11月
介绍:2023数字科技生态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电信在主论坛正式发布千亿参数星辰大模型及数据要素平台。星辰语音大模型是业界首个支持30种方言自由混说的语音识别大模型,打破单一模型只能识别特定单一方言的困境,降低开发门槛实现单方言标注需求低至传统方案1%。截止到 2024 年 7 月份,星辰语音识别及生成能力已广泛应用于12345市政热线、数字人、万号智能客服等领域,极大解决老年人及老少边穷地区人们的信息服务无法触达的问题。星辰语音大模型的模型、代码已全面开源,吸引企业、伙伴及开发者广泛讨论和使用,共建AI时代沟通的桥梁。
模型:联通元景大模型
时间:2024年5月
介绍: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重磅发布中国联通联数网、中国联通可信数据空间、中国联通元景工业大模型、中国联通元景经济运行大模型四项专精特新产品。联通元景模型是“1+1+M”大模型体系,即1套基础大模型、1个大模型底座、M种行业大模型,相关模型已实现10个行业应用,赋能网络、客服、终端运营等,助力政务、经济运行、医疗、服装、物流、城市治理领域示范作用。
模型:“九天”系列通用大模型
中国移动在2024年5月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正式发布了由万卡级智算集群、千亿多模态大模型、汇聚百大要素的生态平台共同构成的“九天”人工智能基座,旨在广泛汇聚产业力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更加强劲动能,同时发布23款AI+产品及20个AI+DICT行业应用。2024年10月12日,在第12届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移动发布九天善智多模态基座大模型,并推出30款自研行业大模型,九天善智多模态基座大模型是九天系列通用大模型的最新研发成果。
模型:星智政务大模型
时间:2024年6月
介绍:星智政务大模型是中国电子云依托全国70多个数字城市建设经验,为数字城市、数字政府、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的垂直领域大模型,能够在多个领域实现以智代人、高效服务、智慧决策、主动感知。
模型:GPT-BI大模型
由中国一汽联合阿里云通义千问打造的大模型应用GPT-BI率先落地,为中国一汽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增添新活力。该应用可接收自然语言查询,结合企业数据自动生成分析图表,目前可达到近90%的准确率。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传统BI(Business Intelligence)的“固定问答”,它能实现问答任意组合,数据随时穿透,做到“问答即洞察”。GPT-BI不仅是中国一汽的首个大模型落地案例,也是汽车行业的首个大模型BI应用。
模型:Hi-Dolphin大模型
时间:2024年7月
介绍:由中远海运科技打造的国内首个航运大模型Hi-Dolphin正式发布。Dolphin是一个有“航运大脑”的AI大模型,能提供丰富的航运知识问答、能调用海量航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能以深度思考开展预测任务、能让大数据成为航运管理、分析好帮手。
模型:“天枢”智研化工大模型
时间:2024年5月
介绍:智研化工大模型是中化信息持续探索人工智能领域并将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化工材料研发中的分子合成设计场景的最新成果。该模型基于先进的Agent智能体架构,将大语言模型与专业化学合成模型相结合,可通过对话交互高效完成分子智能化学检索、分子逆合成设计和反应条件推荐与优化等化工场景研发任务,大幅提升研发中的信息获取和决策效率。
模型:星辰-住建行业大模型
时间:2023年11月
介绍:中国建科与中国电信联合发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第一个行业大模型——星辰-住建行业大模型。星辰-住建行业大模型具有强大的建筑行业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聚合算力、算法、数据、工具、应用等生态,可为行业提供一站式大模型服务,为建设行业带来巨大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模型:“天擎”公共安全大模型
时间:2023年7月
介绍:作为国内首个信创版公共安全大模型一体化装备——“天擎”公共安全大模型信创一体机以美亚“天擎”公共安全大模型为基础,基于人机自然语言交互、OCR识别、语义分析、图片分类打标、深伪鉴真、视频结构化、人像识别等AI能力,具备丰富的公共安全行业知识,拥有强大的警务意图识别、警务情报分析、案情推理等业务理解能力,可用于安全事件的预测预警、案件研判、智能审讯、指挥调度等应用场景。
模型:“ShippingGPT”大模型
时间:2023年11月
介绍:由招商轮船基于“商道”行业大模型打造,融入航运领域知识的业界首个航运大模型“ShippingGPT”将正式发布。“ShippingGPT”训练压缩了海量航运物流知识,可用于船舶和船员管理,航运市场指数查询、市场分析与趋势预测,航运法律知识问答、绿色减排等领域,具有航运物流知识检索与问答、航运市场信息结构化查询问答等功能。对用户提出的航运领域专业问题,“ShippingGPT”可快速生成具备逻辑框架性、战略研判性和专业性的答案与建议。
模型:“三舅健康管家”智能体
时间:2024年9月介绍:“三舅”为华润三九面向用户沟通的IP形象,“三舅健康管家”是基于腾讯医疗大模型、云计算等新技术搭建的AI智能助手,致力于向用户提供温暖、关怀、便捷与高效的健康服务。用户可通过腾讯元宝APP或“999会员中心”小程序,体验“三舅健康管家”健康问答服务。该智能体将通过用户反馈和大模型基础能力的提升不断迭代。
模型:数智本草大模型
时间:2024年8月
介绍:华润医药与天士力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合资公司为载体,开展全球首个中医药研发多模态大模型“数智本草”的迭代升级,把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与数字科技相结合,构建数智中药研发新范式。双方将成立滴丸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滴丸技术迭代升级;并把天士力建设成高科技、高质量的滴丸新剂型专业化生产基地,为更多企业提供产业化服务。
模型:“东方.翼风”大模型
时间:2023年7月
介绍: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基于昇腾AI和昇思MindSpore开发的“东方.翼风”大模型正式发布。该模型正是融合了目前人工智能最火爆和最具前景的两大方向:大模型和AI for Science的典型代表,“东方.翼风”实现了三维超临界机翼流体仿真,可以对飞机全场景飞行状况进行快速且高精度的模拟,助力飞机研发。并荣获了WAIC最高奖项 SAIL奖。
模型:“东方.翼风”大模型
时间:2023年7月
介绍: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基于昇腾AI和昇思MindSpore开发的“东方.翼风”大模型正式发布。该模型正是融合了目前人工智能最火爆和最具前景的两大方向:大模型和AI for Science的典型代表,“东方.翼风”实现了三维超临界机翼流体仿真,可以对飞机全场景飞行状况进行快速且高精度的模拟,助力飞机研发。并荣获了WAIC最高奖项 SAIL奖。
模型:中煤智掘管控平台
时间:2022年4月
介绍:中煤智掘管控平台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设备模型,基于实时动态感知的掘进工作面地质信息与设备信息,再现掘进工作面真实场景和各设备的位姿、运行工况;采用边缘计算技术,确保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同时减轻了网络传输的负载。
模型:中煤“地知”大模型
时间:2024年7月
介绍:中煤“地知”大模型是中国中煤能源集团首个煤炭垂直行业大模型,由中煤天津设计公司自主研发。该大模型一期于2024年7月3日成功上线运行。它采用了国内开源大模型结合多元多能小模型以及煤炭知识图谱的融合技术,通过私有化部署来保障企业自有数据的安全。这一大模型的应用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赋能日常工作,显著提升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模型:太阳石矿山大模型
时间:2024年4月
介绍:针对煤矿多维度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从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算法模型层、应用服务层、安全可信与测试层、行业生态层六个层面进行建设。
模型:煤科卫士大模型ChinamjGPT
时间:2024年7月
介绍:“煤科卫士”是基于知识图谱和运维知识库的通用增强大模型,可持续从应用中融合学习,具备自我知识增强、检索增强和对话增强的功能特点。通过该产品,可使煤机装备的售后服务效率有效提升40%,设备利用率提升15%,故障停机时间降低30%,维修成本降低20%,故障零部件查询时间降低到1分钟以内,实现对设备的全天候监控、故障预判和高效运营服务。
模型:地质垂直领域大模型GeoGPT
时间:2023年12月
介绍:以GeoGPT为智能基座,西安研究院已研发出一款名为“晓悟”的透明地质知识智能机器人。该产品具有知识管理与检索、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决策和事件处置等核心能力。支持以自然语言的方式接收各种问题并反馈结果,通过分析人工录入的地质、测量多源异构数据与自动采集的探测传感器、监控视频、多平台生产管控系统等数据,可以向用户推荐紧急情况下的候选处置方案,并实现一键处置,大幅缩减了紧急事件响应时间,提高了煤矿高效生产的可靠性。
模型:“铁科智问”大模型
时间:2024年7月
介绍:“铁科智问”是铁科院信息所研发建设的铁路文本大模型,具备“铁路知识问答、多语种文本润色、多语种文献速读、研究综述”等功能。
时间:2024年4月介绍: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现场,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与联汇科技联合攻关,推出中铁万新大模型,加速隧道建设智能化升级。中铁万新大模型瞄准世界隧道科技和产业前沿,依托多模态原生自研架构,拥有开放识别、视觉定位、智能问答、图文理解四大核心能力,实现在隧道施工、隧道运维、智能建造、高端装备、智慧工地等典型应用场景中创新赋能,为隧道科技注入“新质生产力”。
模型:“千穰”大模型
时间:2023年8月
介绍:“千穰”融合了视觉大模型、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计算大模型,旨在面向全行业提供完整的智能化生成式大模型解决方案,可在机坪、航站楼、旅客服务等多种应用场景下,满足民航运行、服务和监管需求。目前,“千穰”大模型已被应用于航旅纵横App和多家民航主要机构,为行业主体提供全面智慧化支持,有效提升了行业运行效率与旅客出行体验,并为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及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