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最近爆火的AI绘图工具Recraft,展示了其根据中文提示词绘制图形和模仿艺术家风格的功能。作者通过实践演示了基础功能和风格模仿效果,并分享了使用心得。文章还提到了其他AI绘图工具如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并推荐了Recraft的专用邀请链接和优惠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Recraft作为AI绘图工具,能够根据中文提示词绘制图形,并模仿艺术家风格。
作者通过实践演示了Recraft的基础功能和风格模仿效果,并分享了使用感受。
关键观点2: 文章提到了其他AI绘图工具如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并强调了AI绘图在视频封面和公众号题图制作方面的应用。
作者通过个人经历说明了AI绘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
关键观点3: 文章推荐了Recraft的专用邀请链接和优惠码,鼓励读者尝试并分享使用心得。
作者还提到了其他AI工作流的改进和人工智能绘图的未来发展。
正文
平时,我对 AI 绘画的主要需求,是为视频做封面,为公众号做题图。以前这些都得我自己从开源图库中找;现在有了 AI,那基本上都是 AI 来画。
从 2021 年到现在,我已经为你介绍过许多 AI 绘图应用,包括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DALLE 和 Flux。这几款现在都是主流。
最近,一个新的名字一直在我眼前晃悠,叫做 Recraft。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我的朋友圈里这么多人都在称赞,所以试一试。
我把最近的一个题图的提示词放了进去。提示词是:「一个机器人学者正在写文献回顾。」在 Recraft 里,你可以点击创建新项目,直接输入提示词,选择画的大小和长宽比。
这是画的结果,我看了以后愣住了,不是机器人学者吗?它一次创建两张图片,我看另一张,还是一个人类在写东西。
我意识到,提示词有歧义,AI 可能认为「机器人学者」是「研究机器人的学者」。
于是,我修改了提示词:「一个机器人穿着学者的衣服,正在认真写文献回顾。」
再看这次生成的效果,果然不同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机器人学者」写文献回顾。
基础功能尝试完,我来试一下 Recraft 对艺术家风格的理解和模仿。
尝试这个功能,源于今早家父提出的问题 ——AI 能否模仿艺术家的风格?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决定先试一试国画,就来张大千的好了。
我分别发到了朋友圈和 B 站动态里。大家反响很热烈。
其中西北大学何易老师很兴奋。他说没想到 AI 进步这么快。但是很快,他说如果仔细看,那么立即就能分辨出来 —— 因为 AI 绘制的图片,不能体现出画家绘制时候的笔触。
我于是进一步请教何为笔触的差别,于是何老师给我展示了一张,张大千先生的原作。我从荷叶的运笔上,立即看出了区别。又学到了。
可我就想,你说如果在提示词增强,AI 能否绘制得更像?
这张考拉看上去很不高兴,好像在对我说:「你事儿咋那么多?」笔触是否有改进?我看不出,你觉得呢?
我把这张图片发给何老师,他一眼就看出左下角这个章有问题,放大后说像是儿童的描摹作品。我表示同意,确实对于 AI 绘图来说,印章或中文文字目前仍是软肋。
在 B 站的动态里,有网友回复说「形似神不似」,我很赞同。
不过相比起来,我更喜欢的是评论下的这条回复,说「金字塔尖的替代不了,腰部往下的可以替代,装饰市场宣发之类的场景够用了」。
风格临摹不像,也许是因为国外应用对西方艺术家更熟悉吧。为了证实猜想,我把提示词改为伦勃朗风格。
彼时西方的绘画和我们东方的绘画风格确实有明显差异。怪不得人们把那个时代几位大师的画作,称为「人肉照相机」,哈哈。
Recraft 和以前我们过介绍的 AI 绘图工具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就是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话式,而是一个画布。这是我尝试过各种风格后,画布上留下的印记。
此处我故意排成阵列,有助于交互对比,找寻变化的痕迹。你把鼠标点到某一张图片上,就可以看到它对应的提示词,非常方便。
我还是鼓励你自己动手尝试一下,那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现在如果你免费注册,Recraft 会赠送你 50 个额度(credit),按照咱们刚才的用法,可以画 50 张图。另外这里有一个我的专用邀请链接(https://www.recraft.ai/invite/JJCkulrfe3),用它注册可以额外赠送你 200 个额度,可以多画 200 张。
另外,赶上黑五优惠,如果你打算购买,可以结账时使用"BLACKYEAR70"优惠码,享受
70%的优惠
。例如我当时选择的是基础款(Basic)年付,原本需要花120美元。使用优惠码后则只需要36美元,每个月都有1000个额度可以使用。
像我这样的普通 AI 绘图爱好者,平时只用它画些题图和封面,这些额度大概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