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幕穿越者  ·  《鸳鸯楼·惊魂》票房突破5000万 ... ·  2 天前  
Supreme情报网  ·  「毒液」上身始祖鸟(军版),还穿Off-Wh ... ·  4 天前  
Supreme情报网  ·  「毒液」上身始祖鸟(军版),还穿Off-Wh ... ·  4 天前  
虹膜  ·  迈克·李回来了!等你六年 ·  4 天前  
独立鱼电影  ·  又是黄谣,把这个女神彻底毁了 ·  1 周前  
广电独家  ·  新华社公开招聘205人!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他获中国新闻奖,“真正成稿,其实花了不到10分钟”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11-08 12:23

正文

文章原题:《两次与中国新闻奖“双向奔赴”的故事》

文|夏威(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时任湖北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现任湖北省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记者)

深入基层,与时代同行。优秀新闻作品一定是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共振。
夏威采访中
感恩时代,今天多了一个新身份: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这是新闻宣传最高的国家荣誉。我采写的《响应时间从数小时缩至8分钟 我国卫星遥感实现重大突破》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今年,全国共有15条电视类消息获得中国新闻奖。

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纠结整整一天

写这篇稿件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纠结整整一天,始终不敢轻易动笔。我对自己的文字功底有信心,只是害怕怠慢了新闻背后的人物故事。最后真正成稿,其实花了不到10分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一年前的四月,武汉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珞珈三号01星”成果,李德仁院士出席。

实话实说,每个记者都会参加和遇到各种各样的会议。会议新闻最好写,也最难写。有通稿、有采访对象、有成果,所以好写。

想出彩,难。因为每家新闻媒体拿到的信息一模一样:通稿一样、拍摄场景一样、采访对象一样。

“珞珈三号01星”是首颗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未来个人在手机可体验到分钟级的信息遥感服务。在发布会上,李德仁院士讲述了研究的背景、经过、成果。

如果按照通稿发,也很有意思,第二天媒体的内容基本上大差不差。

我有一个习惯,从不轻易放过一件小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想写成大作品,必须关注细微处。善于观大势,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基本要求。

深想一层,看远一步,“下深水”看问题

我敏锐地感觉到,这不是科技成果这么简单。

我当时的判断和思考有三点:技术背后是科学,科学背后是科学家,科学家背后是国家。必须深想一层,看远一步,“下深水”看问题。

李德仁院士是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年之后,即2024 年6月24日,李德仁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然,这是后话。

许多新闻同仁事后问我,你怎么抓到这个选题?你怎么这么神?其实,当时媒体都拿到了这个选题,只是我有更多的思考和洞察而已。

我之所以纠结整整一天,就是想甩掉通稿,摆脱科技发布外衣,深挖里面的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李德仁院士研究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背后拳拳报国的家国情怀、矢志创新的科学精神正是鲜活的事例。

找到聚焦“国之大者”这个主线后,一时间思路豁然开朗,真的应了那句话“柳暗花明又一村”。

内容为王,更要“创新为要”

媒体生态发生变化,群众的对新闻的需求也在变,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难道能不创新?不然怎么跟上群众的步伐。

当时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颠覆传统。

一是要“让人开口讲话”。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由于时间限制,一段时间以来习惯以解说词为主,较少让采访对象说长时间的同期声。我理解,人物是最鲜活的,是新闻的主角,原汁原味的“话”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秘诀,新闻宣传的思路一定要因时而变。

因此,我大段大段采用李德仁院士现场声音,同时大篇幅减少解说词,播出效果非常不错。许多观众打来电话说,采访太精彩了,非常感人。

二是要提炼总结,找到“点睛之笔”。

我通过倒叙的手法,将这则重大科技突破的研究背景、实验过程、成功影响娓娓道来;采用形象生动的表达,使新闻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色彩,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

新闻编后对这一重大科技突破意义的提炼,给受众带来更多思考空间,延伸了新闻的价值和张力,有力地传递出“只有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这一重大命题。

我知道,新闻越短越检验功力,清晰地记得自己趴在桌子上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精心剪辑的场景。相比集体类新闻作品,单条消息更考验个人“硬实力”。

进入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在小伙伴的协助之下,配音、加字幕、合成。记得那天,走出新闻剪辑机房的时候,已是满天星辉。

星光不问赶路人,大抵如此。

问鼎国家最高新闻奖是目标,而不是目的

这次荣誉的获得,我完成了自己的年度目标,即一年角逐一次中国新闻奖。

去年,第33届中国新闻奖,我的新闻访谈《网红“随州解局长”:从“丑出圈”到“热追更”的十二天》,突破层层选拔,一路冲进国家新闻最高奖的评审,排在电视访谈第四。

两件作品出自同一新闻栏目,而该栏目仅仅成立两年。

新栏目一年一件作品与中国新闻奖“双向奔赴”,引起业内较强反响。许多新闻同行纷纷问我,这其中有什么密码?

其实只有一个心得:深入基层,与时代同行。优秀新闻作品一定是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共振。

两年前,新闻栏目成立之初,我作为分管宣传负责人,提出“一年一件新闻角逐中国新闻奖”,当时现场所有人都沉默,一片寂静,无人应答,尴尬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难,确实太难。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没有之一。但是,我有三个基本判断。

一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作品一定会脱颖而出。一定要相信中国新闻奖评委的眼睛,更要相信金子一定会发光。

二是新时代给了我们广阔的舞台,有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尤其是基层,充盈着鲜活的故事。有价值的新闻作品,都是在火热的生活中写成的。

三是采写优秀新闻报道,政治站位是根本,国家站位是关键,全局视野是核心。

抓住这三点,作品一定会滋溜地“冒”出来。

贴近滚烫的新时代,定能写出无悔的作品

新闻栏目成立两年来,五分之四的人没做过新闻。怎么办?其实很简单。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从我开始,每周坚持一线采访,不能因为走上了新闻管理岗位而抛弃新闻业务。

采写《网红“随州解局长”:从“丑出圈”到“热追更”的十二天》时候,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武汉打腹稿,驱车200公里赶到随州乡镇。

这条电视访谈讲述基层局长网上干事尽责的故事,有三个特点——

一是真正在田间地头采访,而不是高大上的演播室。

二是由我自己现场采访,不用专业主持人,虽然我的形象、语言不咋地,但还是敢“出镜”。

三是坚决不给采访对象看采访提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访谈“现场交锋”。

节目播出后,一位专家说“采访非常到位,是一篇践行‘四力’的佳作”。

我想,总编、主编坚持亲自写稿,是检验媒体文风和作风的一把标尺。以上率下带队伍,良好的业务环境才会蔚然形成,我们主流媒体才能有主流地位,在大战大考中交出精彩答卷。

其实,我主抓新闻宣传工作,只有三条心得: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毫不含糊,坚决果断。镜头里时刻有政治、画面里处处有情感。

二是始终不渝抓“头条工程”,用“精品”挺进主战场。与其漫天繁星,不如皓月一轮。

三是久久为功建队伍,党的新闻事业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前仆后继,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我理解,作为一名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勇担时代使命,深入践行“四力”,贴近滚烫的新时代,定能写出无悔的新闻作品。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


请点赞”“在看”第一时间接收行业最新信息